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2023-08-20陈心恬

关键词:德育工作中华德育

摘 要: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的源泉。新时期,在高校德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是十分显著的,不仅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还能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指导和塑造作用,能为高校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因此,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渗透作用尤为重要,教师必须积极探究其策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地渗透到高校德育中。

关键词:德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6.05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的指引,更是德育的方法。高校的学生由于高校生活、考试成绩、社会经历、家庭氛围等因素的影响面临很大的压力,同时也因为年龄的关系,价值观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大,且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因为一时冲动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促进的作用,使得教师在课堂教育中能够充分融入历史典故、传统习俗等内容,帮助学生在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工作的逻辑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等思想,既包含了人文科学的内容,也包含了自然科学的内容。从商周时期开始孕育,直到春秋战国初步成形,在秦漢得到定型,在宋明被不断发扬光大,并最终在清末逐渐转变,贯穿古代封建社会的整个过程。中华传统文化侧重于对“人的道德层面的认知”,例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关系紧密。从内在逻辑上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在逻辑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目的一致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德育的重点都是道德,这和我国是礼仪之邦关系很大,高校的德育是通过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二者都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学会在社会上保持道德原则为人处世。

第二,属性的相容性。文化和道德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道德离不开文化的基础,文化也离不开道德的帮助,在德育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资源的共享性。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的综合体,是包括了儒、道、佛等多种文化的文化综合体,这种综合的格局是现代社会德育的主要文化资源。

二、在高校德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由于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历,因此,高校德育就非常关键,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现阶段,很多学生面临很大的社会压力和高校压力,都想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安逸稳定的生活,甚至没有明确的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准则,能够帮助学生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让学生在正确的规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理想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学会诚实守信,学会尊敬师长,学会关爱他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成长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最终为社会和国家贡献自身的力量。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对大学教育也是一种冲击,很多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造成了很多学生道德素质偏低的现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渗透能够丰富大学课堂德育工作内容,弥补学生德育方面的不足。例如,对于医学生来说,传统文化能够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意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完善自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是谦虚、礼让和宽容,在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的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有利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为学生内心所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能够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加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培养其爱国精神和民族荣誉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渗透,能够向学生传递优秀文化价值观念,让大学生加强对家庭、对高校和对社会的理解,从而更加刻苦学习,养成良好的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在高校德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很多高校也开始对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1.教学主体缺失,教师德育工作意识不强

高校德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必须承担的一项教学任务。然而,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却对德育工作的认知不够深入,暴露出教学主体缺失的问题。第一,很多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对德育认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讲好专业课,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之中的任务则归属于思政教师。这种错误的认知致使当前德育陷入教学主体缺失的局面。第二,由于高校教师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很多高校教师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些作家、文学家需要考虑的事情。特别是对于一些工科或者是理科的专业教师来讲,他们很少去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也很难会将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致使教学过程中暴露出学生专业学习课程与传统文化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因此,教师的德育工作意识不强成为制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中渗透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成果展示效果不佳

目前,很多高校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中的形式是十分单一的,且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不是很强。根据调查显示,部分高校在图书馆或其他教学楼中开展“经典朗诵活动”,引导学生将一些优秀的作品转换成音频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很多高校中的学生管理部门定期举办各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如诗歌比赛、汉字书写大赛等,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其中。在一些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学校会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开展一些与节日相关的传统文化活动,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进一步增强高校的文化氛围。然而,受到时间、场地、规模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开展的各种德育活动暴露出“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教学中的有机融入。此外,很多高校教师试图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传统文化体验(感知)活动来提升学生德育水平,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课程教学进行结合,使得很多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们的所要了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并不是十分紧密,致使很多学生无法从专业课中了解到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3.教学内容固定,与专业课程联系不紧密

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且缺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本教材,学生们获取各种传统文化知识,都只能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渠道。当学生们无法在一个比较权威的平台中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自身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学习也就達不到要求。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大多是以专业教学为主,学生很少能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第二,教学过程中即使涉及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也没有主动引导学生探究专业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四、在高校德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鉴于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对于高校教师来讲,应从如下几个角度出发对当前德育进行优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合理渗透。

1.建立多主体、全方位育人机制

高校德育工作本身是一个系统性的任务,因此需要在专业教师(导师)、思政教师及辅导员(班主任)的共同努力下开展教学和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自身德育素质的提升。为此,高校应努力建立一个多主体、全方位的育人机制,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第一,对于专业教师(导师)来讲,在讲授不同专业的课程时都需要考虑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对应专业课之中,探究如何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学之中。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元素转换为专业案例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文化价值。第二,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讲,需要在讲授思政知识的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入其中。比如在讲授“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联系”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教、佛教思想”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们结合这些思想更好地理解物质与意识间的联系。在讲授“人生价值取向”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名人价值取向转换为教学素材开展教学,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这些名人的价值观念,进而对指导自身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三,对于班主任来讲需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余活动之中的融入力度,通过对传统班会形式进行优化设计,创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特色班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转化为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到趣味活动之中,实现学与练的有机结合,营造校园文化的传播氛围,为学生们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2.发挥新媒体优势,创新德育形式

在传统的德育工作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采用“说教式”的方式开展教学,这种模式以教师作为主体,且容易暴露出课堂枯燥乏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教师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新媒体展开教学,借助网络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个性化传播,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高校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便于学生将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转换为特色活动开展实践,并将学生们的活动发布到平台之上,为高校开展德育工作奠定良好的文化氛围,拓宽网络传播形式。第二,在进行活动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收集过程中不仅可以依靠校园官方网站,还可以使用QQ、微信、微博等一些自媒体平台进行信息的传递,进而不断扩大影响力。第三,加强不同网络平台的模块化设计,在不同的平台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块,如经典故事模块、心理健康指导与传统文化模块等,让专业教师来运营这些模块,进而形成一种常态化的宣传模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管理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结合。

3.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实现专业与德育有机融合

目前,伴随着国家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重视,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关注度也变得更高。在开展高校德育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在教学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有效地提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第一,为了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与德育的深度融合,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改良,通过深入挖掘课本中的一些知识,探寻传统文化与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在更好地展现教学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第二,教师应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运用到课堂之中,引导学生们在学习不同专业的过程中,主动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在节假日到来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了解不同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讲,高校教师则可以向学生们讲授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医学知识,通过将一些中医的典故配方与即将讲述的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帮助学生们在学习不同知识的同时更好地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一直都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优化学生管理质量,提升学生管理效率的重要前提。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家,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共同构成了极富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期,在开展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为学生内心所想都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从目前的教学情况上看,尽管很多高校开始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之中,但仍暴露出教学主体缺失、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固定方面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应建立多主体育人机制、发挥新媒体优势、创新德育形式、优化课堂教学,利用专业与德育有机融合的策略展开教学,进而为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渗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爱萍、刘焕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

[2] 侯文婷《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路径探析》,《亚太教育》2019年第2期。

[3] 游翔、朱珠、徐朝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中传播的方法》,《科教导刊》2019年第20期。

[4] 陈曦《高校德育创新方法探究——评〈高校德育创新与文化建设〉》,《中国教育学刊》2022年第6期。

(陈心恬,1989年生,女,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项目编号:2021-KYYWF-0533)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中华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