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策略
2023-08-20宋应琼
宋应琼
摘 要:某种意义上来说,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我国的软实力,然而,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生物教学的境况并不乐观,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问题重重。基于当今时代的背景,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生物教学课堂有机融合,更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能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生物课堂学习氛围,与此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并且更好地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本文概述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生物教学课堂的意义,介绍了当前初中生物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提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生物课堂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6.044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陆续彰显出了极强的科学价值,正好与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和生命观念及科学探究理念的培养要求相符。基于此,中学生物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去,在保证帮助学生强化理解记忆课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继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促使其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1.促进传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根据《规划》中对于当前我国教育工作中人才培养输出的主要目标和要求。初中教学要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必须要在小、初、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目的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陶冶学生情操且有效培育学生的民族归属感,继而大范围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素养。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中对于相关内容的设定笼统涉及了关于自然规律和生命现象方面的一些知识,可用于生物教学。故传统文化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除了能够最大限度满足教育教学的现实性需求以外,更多的是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对此做出的政策要求,继而助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事业顺利开展。
2.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当下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生物学教学工作的现状并不乐观,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学生对诗词成语方面的知识点掌握得比较多一些,至于其他的文化元素则知道的少之又少。对于教师而言,不够重视传统文化素养。因此,实际教学中应该将侧重点倾向于师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具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无论是古代的琴棋书画或是诸子百家、各种民俗等,处处都彰显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沉积。不仅仅是语文、数学、外语这些学科,在生物学科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恰恰有利于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作为学生来说,除了要将关注点放在能够借助生物学知识解释传统文化中相关成语及诗词当中蕴含的科学现象或其他科学文化以外,又要摸索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并且在此过程中产生民族自豪感。
二、初中生物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1.文学中的生物知识
在我们以前学过或者接触过的文学类资源中,不乏有许多我们非常熟悉的俗语、谚语以及诗句等,本身中国的成语种类就有很多,且这些成语覆盖的范围也比较广泛,诸如与细胞分子相关的“一分为二——有丝分裂后期”,另外还有转基因技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外,比如关乎动物个体层次方面的,我们甚至可以运用生物学原理来解释津津有味等这些成语的内涵,或者进一步解释人类唾液当中含有淀粉酶,我们在咀嚼过程中淀粉酶会将麦芽糖进行分解,此时舌头便会感觉到有甜味。另外,比如对于成语毛骨悚然的解释,它是因为人体交感神经由于兴奋刺激性作用而竖起汗毛,最后导致骨骼自发性地发生战栗。此外还有关于先天性学习或学习行为方面的成语,如六亲不认——动物后天行为产生的印随,以及无师自通——这种行为源自动物的先天性行为,飞蛾扑火——这种情况是由生物的应激性引起的。除此之外,也有关于植物方面的成语,比如移花接木——此为一种植物营养性生殖方式,根深叶茂——这种现象是光合作用造成的,华而不实——主要指植物缺硼,枯木逢春——这种现象是受温度影响导致的。还有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或生物链有关的成语如弱肉强食——这种情况属于不同物种间的捕食关系,另外比如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应自然)——这种现象属于一种自然选择,最后比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种现象属于一种不同生物体之间的捕食现象,也代表食物链。
除了成语以外,我们也可以把一些文学诗词与生物有机结合起来,比如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就关联ATP水解和活跃性,以及从化学能向光能的转化,而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则解释的是植物本身的向光性,和它趋近的还有像“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另外,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彰显了草原在恢复生态之后的系统恢复力与稳定性,还有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代表的是物质循环,以及阐释了微生物以分解者的身份所表现出来的在生态系统当中发挥的作用。
2.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生物知识
我们从海量的文献资料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关于国学文化当中渗透出来的哲学思想理念,比如张载的《张子正蒙》主要阐释的是自然界在运行过程中一定要维持特定的范围或保持既定数量,以及遵循一定的自然秩序,其中隐藏着物质能量循环转化状态的转变,也代表大自然永远都不会枯竭。另外,比如在《庄子·秋水》当中记载了“无以人灭天”,它指的是人类无须对生物的生长干预太多或者对其进行破坏。此外还有比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句中隐藏了一定的生态自然的思想在里面,而它主要揭示的自然規律则是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3.饮食文化中的生物知识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也开始重视起来,对此,人们讲究“寓医于食”,因此,我们可以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方面的知识,继而把生物课堂和现实生活有效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历史上认为我们日常吃的豆腐是由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而发明豆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使人们吸收进入体内的豆类营养更容易被消化。另外又有“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的说法,意思是说饮食要均衡,多食入谷物类食物的人能够从中收益,可以保持健康,但是不经常饮食谷物类食物的人,则不利于身体健康,如果能五谷均衡饮食则最好,可以祛百病,这是一个最平常不过的养生方法。再者,俗话说“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本身五谷均属于植物性食物,其中蕴含的营养元素非常丰富。尤其像青菜中就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豆类谷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对于中国人来说,日常饮食主要以五谷为主,副食则主要以瓜果蔬菜为主,这其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生物营养学知识。而如果反过来看,诸如燕窝、鱼翅、猴脑等一些偏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生态平衡,尤其部分比较珍贵的或者稀有的物种被人们置上餐桌,非常不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
被收录于生物教材当中的一些知识点或多或少还夹杂了一些民族精神的内容,作为教师来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运用这些资源给学生适当灌输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一些内容,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念。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国土面积广阔且物产丰富的国家,尤其是我国的裸子植物种类数量稳居世界榜首,另外像藏羚羊、水杉、银杉、大熊猫等均属于我国特有的物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将其融入实际课堂教学中去,并且运用这些宝贵的自然财富组织学生学习和体会民族精神,继而去感知民族精神带给我们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途中,又可以了解更多中国丰富的生物资源种类,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们都知道,中国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通过杂交的方式培育出了高产水稻,因此,他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这一举动为我國粮食增产增收做出来的贡献举世瞩目,不仅使我国一部分人摆脱了贫困,甚至有效提高了世界范围内的水稻产量。不仅如此,我国同样在基因测序工作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另外,中国又是全球第一个合成牛胰岛素的国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由此可见,在初中生物教材中,蕴藏了太多隐性的关于民族精神教育方面的资源,作为教师来说,除了要给学生教授相应的生物知识以外,又必须要深挖教学资源,能够进一步激起学生的爱国精神,给学生树立起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的社会责任感,以不断使自身向着同时具备专业性知识技能与家国情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发展转变,与此同时,在生物课堂上,要使学生们懂得自强不息,培养他们坚强不屈,永不言弃的精神。
例如,李时珍耗费了长达约30年的时间才编撰完成了《本草纲目》,这一巨著举世闻名,成为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部中药巨著。另外,我们都在竖起大拇指称赞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但却没有看到他每天赤脚踩着污泥,头顶着烈日,不停地穿梭于田间地头,历经10多个年头,在克服掉一系列杂交水稻难题之后,才最终取得了丰硕成果。袁隆平在出席湖南农业大学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时给学生分享他的成就体会,他的分享演讲大致可以归结为几个核心关键词,如知识、灵感、机遇、汗水,从这八个字着手,他为学生深刻解释其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以及人生哲理,以不断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并且朝着自己的理想和梦想不断前进。自古以来,不少科学家凭着自身不言弃、刻苦钻研的精神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贡献了巨大力量,我们也主张学生应该将这份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发展和发扬下去,以维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事实上,生物教材当中涉及许多有关生物繁殖和生物发育的内容,作为教师来说,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适当渗透关于大自然中万物生命的来之不易,继而使他们懂得珍爱生命,明白一些人生道理。例如,在“人的生殖和发育”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中指出,男性在射精以后会产生上亿精子,然而这些精子中可以抵达女性输卵管的却只有几千个而已,且当属能够与卵细胞结合的精子最健壮。为此,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这部分内容使学生感知到生命个体存在的强大意义,且无论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都应该懂得尊重他人,尤其在遭遇挫折与困难时,更应该懂得自尊、自爱、自信,我们要有一颗执着的心和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难,迎难而上。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将精子与卵子结合的过程讲给学生听,同时再借助动画或者一些比较有趣味性的方式给学生呈现出来,指导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和学习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3.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和谐思想
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观点,其本质意义就是教我们要懂得尊老爱幼,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人所倡导的人际交往关系,即主张人们要和谐相处。教师要能够将这一理念合理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尤其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这部分精神内容,更有利于建构起和谐且轻松的课堂环境氛围,并且能让学生在一种舒心的环境中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技能。此外,在中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和学习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探究实验上面,以初中生物课堂为例,教师应组织学生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究式实验教学,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及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继而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并且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模拟动物保护色”这一小节内容时,我们可以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给每个小组任选一名组长,核心任务就是调整和指挥小组成员,保证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在班级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各小组之间分别担任不同的任务角色,并且通过互相协调完成特定的教学探究任务。为此,学生可以在互相合作的过程当中提升自身的集体合作意识,促使整体性教学和学习过程均能够围绕“和谐”这一中心思想展开。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于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的融合实践应用,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又更加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后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倡导多读文献及名著,积极汇总生物教学中的精华元素,并深入探究不同元素的来由和用法,为后期生物教学提供宝贵的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 陈雪华《浅谈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学生物课堂的结合》,《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年第9期。
[2] 何小霞《如何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学生物教学》2019年第12期。.
[3] 姚文明《生物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探究——二十四节气文化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启示》,《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1期。
[4] 何小霞《如何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学生物教学》2019年第12期。
[5] 潘金芳《传统文化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科学咨询》2020年第45期。
[6] 金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探索》,《科教文汇》2020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