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

2023-08-20聂俊

关键词:中华中学传统

聂俊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时应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并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既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的认识,又能使学生在中学地理的实践活动中掌握地理知识,并能有效指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从传统文化和中国地理之间的联系入手,探讨了在中学地理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 传统文化 融合途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6.037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中学地理教师通常采用书面教学方式,或是通过让学生阅读书籍来理解、学习地理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认识。因此,中学地理教师要在充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地理課堂教学工作,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一、初中地理教材中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

中华传统文化,有饮食、服饰、建筑、戏曲、书画、舞蹈等多种形式。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同学们将会在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体验到不同的民族文化氛围,从而认识到南北建筑形式、饮食文化,并把握文化与地域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提升文化素质的目的。

例如,学习《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不仅要掌握和熟悉北京、黄土高原等区域的地理知识,还要熟悉北京、黄土高原等地方的传统建筑、古迹,体会各地的风土人情,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各地的文化习俗,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在南北人民的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2.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它包含着各种地域元素,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将文化遗产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认识,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长城和故宫,都可以让同学们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当地的文化;通过对地理和历史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学科认识。再比如,学习农业方面的内容时,也可以学到二十四节气,其在中国的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现在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一种很有科学价值的方法。中学地理课中存在着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中华优秀文化精神

中华优秀文化精神是一种具有强烈的激励力量的精神,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底蕴,其中蕴含着被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推崇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不仅涵盖了各种地理知识,而且包含了中华优秀的人文精神,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将中华优秀的人文精神融入中学地理课程之中。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还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人口与城市等内容,这些都是与地方发展有关的知识,可以借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加强学生的责任心,促进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重视环保,为维护生态平衡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

1.材料补充法

中学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许多交叉和融合,特别是在语文、历史等学科的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根据地理教材的教学内容,选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其他科目,并加以充实,使地理课的教学内容更丰富,并能更好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疆域》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PPT向学生展示我国不同朝代的行政区划,并将其与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图进行对比,再引入教学内容。这种教材的补充法可以使学生在复习历史的基础上,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代入联想法

中学地理教育的目标,既要使学生对有关地理的知识产生一定的了解,又要把“育人”作为第一要务,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从而使初中生全面、健康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中学地理课上,假定“我在这里,我该如何”,并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地理的日常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是中国的发祥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祥地。我要是生活在黄土高原,又该如何守护家乡”,这种“代入联思”,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地理,又能在不知不觉中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的地理教学之中。

3.差异比照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而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其独特的表达形式,比如古建筑、风俗习惯、饮食习惯、人际关系等。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显著的大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也随之出现差异化。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差异性对比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融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学《中国的民族》的时候,教师会让同学们把各个民族的建筑特点、饮食习惯、服饰、头饰等方面的知识告诉他们;在节庆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并根据不同的民族区域特点,进行不同的分析。通过将所学地理知识进行差异对比的学习,学生在掌握和理解地理差异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充分

通过对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很多中学物理教师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在中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更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期望他们能完全掌握和记住所有的地理知识,这既是一种落后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错误的教学方式,与中学地理教学的宗旨背道而驰。地理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对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有一个更加准确的认识,让他们在传统的地理教育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既要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又要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并积极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不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目前,我国中学地理教材中存在着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但一些地理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还不够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程度不够,从而无法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中。一些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尽管他们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不够,所以在进行相应的课程教学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由于缺乏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许多学校都认识到了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有一些学校尝试着通过建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业余社团,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是,传统文化与各种学科的联系并非完全孤立的,也不可能被忽略。因此,要找到这些学科与传统文化的交汇点,使学生更加自然地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健康成长。但由于很多学校都把地理作為一门副科,认为只要在考前突击背诵、强化记忆就能拿到高分,从而导致了在中学地理课程中,传统文化不能很好地渗透到中学课堂中,一些教师也不会主动把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问题不能得到改善。

四、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途径

1.利用课堂导入环节,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课堂导入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教师不在课堂导入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有可能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由于大多数的学生都对传统文化的内容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把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课堂,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快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例如,在介绍中国地域方面的内容时,要指导学生对各地域的自然特性产生较完整的认识。同时,我国有很多古代的诗句,描绘着各个地区的景色,而这些诗句,则把各个地区的自然景观,都表现得更加生动。所以,在选择课堂教学切入点的时候,可以把古典诗歌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融入教学环境中,从而达到对传统文化的渗透。

比如,在《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教学中,教师们就可以利用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来引导学生,使学生欣赏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北方风景的认识,又能使教师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相关的教学内容。除了利用古诗词进行教学引导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中国的古建筑和民俗,因为各地的古建筑和民俗具有比较鲜明的地域特色,所以学生们在了解这种知识时也会更加专注,能对有关的知识产生兴趣,并能很快地把注意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此外,为使学生认识到各地区间的人文、民俗差异,还应透过有关的传统文化,加深对本课程的认识。与白纸黑字的教科书相比,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纪录片、图片等教学资源更具吸引力。

2.营造合适的文化氛围,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在新课改中,教师由“知识传递者”向“引导者”转变,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人格发展的规律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中华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实际教学中,就必须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仁爱”思想相融合,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理性的教育,营造包含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室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保持自己的人格。

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国的地域差异》时,可以将有关的地理地图资料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并将其分为不同的学习群体。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所呈现的地图材料的阅读与分析,形成一个学习团队。然后,教师可以把课本上所说的每一个区域都说一遍,然后对这些区域的自然特征进行描述,并对这些区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对教师所提问题的剖析,教师再将中华传统文化的“道法自然”理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到: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在合理的空间内进行土地开发;不过分开发,不随意毁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景象。

3.利用课堂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要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渗透,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使教师能巧妙地运用课堂进行渗透式教学。学生对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十分感兴趣,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古代神话故事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比如,教师在讲授《中国的自然环境》的时候,如果要使学生对自然的概念进行有效了解,就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渗透。比如,教师可以将“大禹治水”的故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的传统文化故事能有效引起学生的兴趣,了解“自然灾害”这个概念,并能有效指导学生了解大禹的大无畏精神和大公无私的精神。最后,教师还可以指导同学们在学习小组里进行交流和讨论,相互分享一些自己所了解的神话故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结合“大禹治水”的故事,教师最后还可以总结出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4.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体验

地理教育不能拘泥于课堂,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开展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教师应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并为其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教材,以便使其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外活动中,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了解当地的文化,增强爱国意识,加强对故乡的热爱。

例如,在《中国的水资源》的教学中,教师们可以与当地的社区合作,组织同学们进行实训,对社区居民的用水状况进行调研;了解现行的阶梯水价,掌握居民使用的节水方法,编制问卷,完成实际操作。在课外实践中,教师们可以通过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中国传统美德的方式,使学生自觉地传承、宣传传统文化。通过课外实践,使学生对水资源的价值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并在实际生活中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自我约束,从而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在开展调研的同时,还可以组织专题讲座、新闻评论、访谈等多种形式的实训活动,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上的平台,让学生在网上查询资料,提高他们对地理的认识,加强文化交流的整体效应。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充分把握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心理认知特征,采取多种合理化的教学方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得到有效的体现,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达到“地理育人”的最终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有军《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举措研究》,《科普童话·新课堂》2021年第10期。

[2] 刘晓萌《〈初中地理课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以“长江”一课为例〉地理教学》2021年第1期。

[3] 陈洪强《在初中地理课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性分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年第7期。

[4] 王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文学少年》2021年第22期。

猜你喜欢

中华中学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在多解中学创新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