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讨

2023-08-20沙颖

关键词:高中历史育人传统

沙颖

摘 要:作为文化大国,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那些得以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都有着极高的育人价值和传承必要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落实历史学科的协同育人理念,而且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基于此,对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学科中的渗透策略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的渗透策略是从渗透意识的树立、渗透契机的挖掘、渗透方式的创新、渗透渠道的拓展、渗透氛围的营造几方面展开。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中历史 渗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6.036

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科协同育人成为新时期的教学要求。在高中历史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来协同育人,同时亦可以使高中生喜爱并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渗透的必要性。而且高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本身与传统文化内容有着诸多交集,在其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内容上的共通性和目标上的趋同性,可行性极高。基于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必要且可行,本文对其渗透策略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教师树立积极的渗透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思想意识决定着行为活动,教师对传统文化渗透的意识也决定着其渗透行为,如果教师自身不认同、不积极,自然会难以产生良好的渗透效果,基于此,当首先激发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形成积极的渗透意识。

学校方面需要做出的努力是强化教育宣传和考核激励。通过会议宣讲、学术交流、教学研讨等活动形式,提高高中历史教师对渗透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知以及对渗透传统文化必要性的认可,促使高中历史教师从主观上认同并积极践行。同时借助于考核激励的形式,检验高中历史教师的传统文化渗透行为和渗透成果。通过考核提高其重视度,通过激励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以确保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学科中的渗透效果。

教师自身所需做出的努力是与时俱进地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从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来看,育人重于教书,教师当明确教书与育人间的逻辑关系,更新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理念,认知到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和传承价值,善于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教书育人。同时教师当明确渗透传统文化的迫切性,当前人才培养中面临着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念多元化等思想和精神层面上的问题,传统文化在思想的厚度和深度上,在精神的维度和高度上都有着显著的育人作用,在高中历史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与历史学科中的教学内容相辅相成,提高历史学科的育人成效。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积极意识的作用下,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广泛涉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并可以将其转化到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在教学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内容时,都可以对其相关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侃侃而谈,用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感染学生喜爱传统文化。

二、挖掘传统文化的渗透契机

渗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不能生硬更不能牵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需要挖掘渗透契机,找到适宜的切入点,抓住适宜的渗透时机,不可生拉硬拽、东拼西凑。渗透契机的挖掘当以教材为基础,深入研究教材中的内容,找到教材中的显性渗透契机和隐性渗透契机。

显性渗透契机会在教材内容中体现出来。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有交叉,很多历史学科中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传统文化,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自然也就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渗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中外历史纲要》中《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明至清中叶的文化》等课,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自然就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政治史中也有很多显性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如第一单元的《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就涉及传统文化中的经世治国思想,以及古代各时期政治制度作用下产生的国家治理成效,取得了哪些显著的物质文化成就和精神文化成就,这些都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显性契机。

隐性渗透契机包括教师补充的一些相关资料、组织的主题探究活动、随堂的练习以及课后的习题等,都可以借机来渗透传统文化。比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秦朝--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的教学中,教师自身会补充一些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以教学导入来说,教师可以用传统文化中文学相关的作品来导入历史教学,不但使教学导入别具一番风味,还同时渗透传播了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一首李白的《古风》,契合了秦王扫六合的情境,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李白的诗风。一首杜牧的《阿房宫赋》,再现了阿房宫的辉煌壮丽,也体现了古诗词文化的魅力,这便无形中渗透了传播了传统文化。

三、明确传统文化的渗透目标

在有了积极渗透意识的基础上,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渗透时还需要明确渗透目标,以便于确保渗透效果,同时也借助于教学目标来检验自身的教学成效,总结反思自身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这节课为例,这节课的内容本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思想文化,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经典思想言论都会在教学内容中有所体现,在教学目标中教师当明确这些传统文化的渗透目标,并在历史核心素养目标中体现出来。在历史解释目标层面,要使学生明确各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主要观点;明确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及其深远影响。在史料实证目标层面,要培养学生感悟这些传统文化思想的能力,使学生结合图文材料归纳总结各家思想,并结合历史和现实,探究这些传统文化思想的深远影响。在家国情怀目标层面,使学生通过对百家争鸣盛世局面的了解,以及对儒家思想文化及其影响力的探究,感知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巨大成就,产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产生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意识。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教学为例,教学内容并非以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为主,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适當补充拓展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内容,并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提炼出每节课的渗透目标。比如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在家国情怀目标中就要明确传统文化的渗透目标,使学生了解并认同传统文化中“御侮必先自强”“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等思想,形成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四、优化传统文化的渗透手段

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学科中的渗透,需要教师借助于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其渗透实效性,灵活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实践教学法。

创设情境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产生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不仅有利于学生感知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先进性,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些传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印象,提升传统文化的渗透实效性。比如在《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借助于创设情境教学法,把汉字、书画、戏曲等传统文化艺术成果,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出自豪感,进而认可并热爱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小组合作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分工协作、交流讨论、辩证探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更使学生在参与中发散思维、碰撞思想与认知,从而更深刻地认知相关的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融入自身的认知体系中。比如在《辛亥革命》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深化学生对于相关传统文化的认知。教师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孙中山先生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优秀爱国人物的认知。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就“三民主义”展开讨论和探究,就“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进行讨论和探究,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认知到其中的文化思想和历史影响,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品质和民族气节、民族意识等传统美德与品质。

实践教学法本着知行合一、理实结合的原则,对课堂的理论教学形成补充之势,有益于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更好地感知和践行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学校可以邀请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来校讲座,通过紧扣历史教学的专题,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活动、辩论活动、知识竞赛活动等,紧密联系历史学科的主题内容,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渗透。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参观、实践等活动,使学生走出校园去真实地感受我国优秀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手工艺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等。比如,教师可以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和分享活动,使学生在阅读和交流的碰撞中,认知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五、拓展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

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学科中的渗透,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渗透路径,但课堂教学常常是时间紧、任务重,有些渗透活动并不能充分开展。对此,教师需要拓展传统文化的渗透渠道和路径,采用更加灵活高效的渗透形式对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挖掘利用。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本身也需紧跟时代发展的形式,迎合现代人的习惯,对网络途径进行充分利用,用多元化的网络传播形式和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传统文化相关的微课、短视频、 纪录片等,对线上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选取与政治教学相关的内容,直观展示。比如,在《古代商业的发展》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节选部分专题片内容,对我国古代的商业文化进行展示,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古代商业文化的物质文明成果,并通过专业的解说,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商业文化背后的人文思想。

在项目任务活动中,教师可以使学生通过网络途径跟进传统文化渗透相关的学习任务。比如快手平台、抖音平台可以用于主题传统文化项目活动的展示,微信平台可以用于项目活动的交流,百度等搜索平台可以用于传统文化相关信息的搜集等。如此一来,既拓展了教学的时空,也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班级文化构建中,可以打造一个班级微信公众号,选取一些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文化成就等作为载体,在传播历史故事、点评历史人物、展示历史成就时,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传播。对于微信公众号的维护,可以由师生共同维护,话题的选取、评价的导向等都应符合积极向上的原则。这样在课堂之外,学生也可以积极参与微信公众号的活动,提升了传统文化渗透的影响力。

在教师自身的社交媒体中,也可以渗透传统文化内容。每一位教师在长期执教生涯中,都积累了很多对于传统文化的人生感悟,在自己的朋友圈、抖音账号等,都可以传播这些优秀的思想和自身的感悟。学生在关注到教师的这些内容后,无形中会受到影响,拓展了传统文化的渗透渠道。

六、营造传统文化的渗透氛围

氛围具有带动和感染的作用,适宜的氛围可以助力于传统文化的渗透,对此,需要同时营造课堂渗透氛围和校园渗透氛围。

课堂的渗透氛围,一是要营造直观生动的情境氛围,二是要营造宽松活跃的讨论氛围。情境氛围包括多媒体展示的图片、视频、动画等情境,也包括学生在各种情境活动中创设的情境。比如在关于古代戏曲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营造出戏曲的情境氛围,利用京剧的视频场景或者利用京剧的一些道具来帮助学生感知这些优秀的传统。以生为本的讨论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为保障教学活动的实施质量,提升传统文化的渗透成效,教师需要打造出宽松活跃的渗透氛围,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对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知和更多元的认知视角。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教师要营造出适宜交流讨论深化渗透效果的教学氛围。

校园氛围的营造,可以使传统文化以更多元的形式来完成渗透,实现每时每刻和随时随地的渗透,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内更好地感知传统文化。如在校园的环境中设置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标语、图画、人物简介等;在校园布局和景观设计中体现出一些传统文化的理念等;在校园公共场所播放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作品;组织开展一些传统文化主题的校园活动等。学生身处于各种传统文化因素的环境中,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些信息,从而达到渗透的目的。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但在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中,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中的难题。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传统文化的建设者、传承者和发扬者,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科教学中。除此之外,传统文化本身的育人价值,可以使学科教学更加完善,在专业教学的同时协同育人。而且历史学科本身就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着各种便利条件,教师要积极渗透并提升渗透效果,发挥传统文化的综合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平《谈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策略》,《学周刊》2022年第14期。

[2] 冯荣国《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渗透文化自信教育》,《安徽教育科研》2020年第23期。

[3] 林成全《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新智慧》2020年第13期。

[4] 巴金兰《核心素养下农村高中历史教学渗透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研究》,《学周刊》2021年第34期。

[5] 曾敏《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代教育》2021年第6期。

[6] 高荣《加强文化认同——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世纪之星·交流版》2021年第22期。

[7] 李宝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天津教育》2020年第25期。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育人传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