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模式创新研究

2023-08-20徐博文杨惠雯王莹

关键词:英语课堂中华内容

徐博文 杨惠雯 王莹

摘 要:新《课标》要求高中英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更需引导学生树立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为达到这一教学要求,教师在英语课堂上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体会传统文化。但就现阶段高中英语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现状来看,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融入效果不佳,未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在高中英语课堂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对实际的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中英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6.034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高中阶段的学科改革持续推进,尤其是英语作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及工作都有重要的作用。新《课标》下的英语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全面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高中生在英语课堂上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自觉做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但一些教师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时存在诸多的阻碍因素,教学效果不佳,未能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未来的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全面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有利于落实新《课标》中文化教学的要求

高中英语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符合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新《课标》中有文化教学内容、目标、方法、原则等规定,教师在课堂上严格遵守这些规定是全面落实新《课标》中文化教学要求的表现,可在高中学校中大力宣扬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同步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综合素养。

2.有利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与世界交流的增多,很多岗位都对英语能力有要求,而高中阶段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经历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后,英语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一些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可灵活应用英语与他人交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英语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西方文化,未同步培养学生输出本国文化的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新《课标》要求下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时,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西方文化,也需让学生传承与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3.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世界上的国家众多,每个国家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都有独属于自身的文化,这些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见证,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学生在学习高中英语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课文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为减小这一影响,使学生正确看待每个国家的文化,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而在英语课堂通过向学生全面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文化自豪感的同时,使每个高中生自觉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积极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中,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1.教材方面

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参考英语教材,教材中的内容是学生认识文化、了解文化、学习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根据现阶段市场上几个版本的高中英语教材编排情况,可以发现教材在文化内容的编排上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西方节日与生活习俗的内容相对较多,而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却相对较少,中西方文化内容的占比不合理;一些社会习俗、生活方式、国家习俗的文化内容在教材中多次出现,而一些文化内容却从未出现;文化内容的介绍停留在表面,内容不深入,教材中文化知识内容过度用图片、单词与句子的形式呈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视向学生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却未深入挖掘文化内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不够,英语教材中涉及的文化内容大多单独呈现,未从中西方文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方面展开深入剖析,无法对学生开展系统化的文化教育。

2.教师方面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大多数高中英语教师都在教育教学环境下意识到了在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展开了一系列的尝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依旧有部分教师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与能力,未同步向学生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首先,部分教师在英語课堂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相对欠缺,主要是因为英语教师在平常的工作中未储备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也没有积累更多的表达技巧,无法用学生熟悉的英语单词或者句子清晰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部分教师对新《课标》中文化教学的目标、原则、方法等了解不够透彻,未掌握全部的内容,导致在英语课堂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无法进一步区分重点与难点。最后,教师授课时面临的教学压力较大,一些英语课文的篇幅长、难度大,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面对的授课任务繁重,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从课文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向学生讲解。

3.学生方面

许多高中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认为学习的唯一目标就是应付高考,并未意识到学好知识对自我成长的巨大意义,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错误认识,导致部分高中生在英语课堂上更希望提高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情况导致我国高中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欠缺。一方面,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有一定的重视度,但重视程度相对有限,主要是因为高中生直面高考,课业压力较大,学习英语时更为关注与考试相关的听说读写等内容;另一方面学生自身掌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少,由于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有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方面受到自身语言能力的限制,无法准确表达出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看法。

三、高中英语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1.结合教材内容,融入节日文化

节日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介绍的是节日文化,在这些内容中融入节日文化,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节日文化的印象,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学生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学习相关英语知识。高中英语课堂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应围绕教材内容展开教学,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材内容作为切入点,挖掘教材中与传统节日文化有关的内容,适当融入文化内容,使学生跟随教师的脚步探寻我国的节日文化,真正让学生认可和接受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独有魅力。

如“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这一单元的内容围绕着“节日与庆祝”展开,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根据单元主题,教师在教学时融入节日文化的内容是相对恰当的,有助于保障整体的教学效果。当教师向学生讲解完教材中的内容后,可开始向学生讲解中国节日文化的内容,向学生提问:Dear students,what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there in China?高中生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基本了解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开始争先恐后地回答:Spring Festival、New Year's Day、Tomb-sweeping Day、Double Ninth Festival、Lantern Festival……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Which festival do you like best?此问题后,许多学生开始都答:I like Spring Festival best,Becaus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and there will be a long holiday during this festival,families get together and can eat a lot of delicious food。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渗透节日文化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交流中更为清晰地掌握更多节日文化的英语表达,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自信。

2.根据文本内容,巧妙设计文化导入

课堂教学中的课前导入十分重要,导入部分不仅仅是为了引入新课,通过巧妙设计导入还可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从文本内容着手,从文本内容与主题角度设计导入环节。在信息时代,课堂导入部分中可巧用多媒体技术与工具呈现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使学生在视频、图片等视觉刺激下进入新课学习。

如“Teenage life”,主题为青少年的生活,高中生恰好处于这个年龄段,教师在上课时可以以这样的问题作为导入:Students,what are your problems at this age?学生们的回答较多,有study、friendship、life等方面。再进一步调查后,发现许多学生都对“friendship”这一方面感兴趣,在此条件下教师利用多媒体优化了导入部分: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张图片,图片中为俞伯牙与钟子期,一个弹琴另一个听琴。教师向学生询问:Do you know these two characters in the story?What's the story between them?一些学生通过图片中的人物与事件,立马想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说出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通过导入中华传统小故事,瞬间调动了班级内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邀请一名学生用汉语向其他学生讲述了伯牙断弦的故事,当学生讲解完以后,教师直接向学生呈现英文版故事介绍,使学生从内心了解了友谊,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友谊,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将本单元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联,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同步学习传统文化内容。由于教师在导入部分设计的内容恰好是与学生相关的,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极大的学习热情,为教材内容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3.寓教于乐,组织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活动

高中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都有了显著发展,他们在此阶段的个性特征突出,有更为多元的价值追求,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可全面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让学生在未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由此可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重大,为此,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应将融入优秀文化作为重点内容,立足教学内容与目标设计多样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中华优秀文化,并保持英语内容与文化内容的结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很多文本,篇幅长且教学难度大,教师单纯采用口头讲解的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享受课堂,教师可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文化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如可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一些知识竞赛等小游戏,让学生抢答;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文本内容、主题联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历史典故,用英语演讲的方式开展小组比赛,选出最佳小组并给予奖励。

如“History and traditions”一课,这一单元的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向学生讲解本单元单词、句式、课文的方式,教学效果不佳,无法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到本单元的精髓。为符合新《课标》对文化教学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教材内容的同时,可以融入传统文化的部分:在考虑班级学生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将全班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不同小组代表不同“战队”。由教师担任主持人和裁判,组织学生开展中华传统节日知识竞赛。规则为:由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事先准备好的题目(主要为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历史发展、习俗等),当教师发出抢答指令后,各“战队”敲响抢答器,用英语给出正确答案,答对加一分,答错不扣分,累计分数最高的“战队”获胜。如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的题目中,有这样一道题目:When is the Spring Festival?此问题下某一小组的学生立即按下抢答器开始回答:On January 1,随后其他学生给出了不同的意见:It should be January 1st of the lunar calendar, public January 1st is New Year's Day。通过在英语课堂上组织这种竞赛活动,大大增强了英语的趣味性,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限制,也通过在活动中渗透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使学生更为深刻地掌握了中华优秀文化,使学生深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4.注重中西文化差异,加大传统文化的融入力度

各民族、各國家在长时间发展的过程中都产生了独有的语言与文化,英语与汉语都有其文化体系。为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对文化差异产生正确的认知与看法,尊重各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既能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包容西方文化。

如“Cultural Heritage”一课,围绕文化遗产展开,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下收集东西方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对比,如从建筑角度,部分学生对比了意大利的庞贝古城与我国的楼兰古城。还有的学生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建筑文化中,事先利用网络收集有关欧洲、中国古代经典建筑,如伦敦塔桥、古罗马竞技场、卢浮宫、凡尔赛宫、故宫、孔庙、黄鹤楼等的图片,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详细对比,一些学生在对比了中西方建筑文化后,发现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而西方则以石块为主;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较为单一,在主色彩下选用几种作为辅助色;西方则为多种色彩,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中国建筑为封闭的群体空间,在地平面铺开,西方则为开放的单体空间,向高空发展。通过在英语课堂上组织这种东西方文化对比活动,既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感受中西方文化,为语言学习积累更多的文化背景。

总之,高中英语的教学难度大,为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要求,在现阶段的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需全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但就目前英语课堂上传统文化的融入现状来看,效果不佳,未来为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应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高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东西南北》2021年第4期。

[2] 戚雪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可行性策略探讨》,《英语教师》2020年第23期。

[3] 唐柳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探索》,《科学咨询》2021年第39期。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学会“十四五”科研规划课题《新高考背景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编号:GZ210581)

猜你喜欢

英语课堂中华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用爱浇灌英语课堂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主要内容
高效英语课堂的打造
让初中英语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