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根传统经典沃土 塑造时代精神品格

2023-08-20张素苓

关键词:国学青少年传统

张素苓

摘 要: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国传统经典学习与综合性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青少年的精神之美,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形式。中国传统经典蕴藏着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和智慧,青少年学习经典文化的意义深远而持久;体验、欣赏是一种最好、最直观的学习自然和社会知识的方式,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以经典文化为引领的综合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体验”与“学习”中领略历史人文风采,挖掘名胜古迹内涵,捕捉经典人文细节,进一步加深对传统经典的理解体悟,能够有效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青少年的核心精神素养。

关键词:传统经典 综合实践 精神品格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6.001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传统经典包括《诗经》《易经》《论语》《孟子》等是优秀代表作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发育的黄金阶段,青少年学习传统经典,接受传统文化道德和先进人文理念的熏陶,对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塑造品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乃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创新传统经典的学习方式,将传统经典与青少年生活、学习、活动等各方面有机融合,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摆在相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创新学习方式,有效提升青少年对传统经典的认知。

2.通过调查分析,为在青少年中普及传统经典,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二)实踐意义

1.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提升青少年学习传统经典的兴趣和主动性。

2.通过实践,找出在传统经典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3.深入调查研究,用好名胜古迹、历史名城、传统文化遗址等数字化资源,找到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点,开拓用传统经典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模式。

三、研究的理论指导、方法

(一)理论指导

1.游学实践。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提出了游学实践理论,尤其是儒家和道家,他们强调实践与学习的关系密不可分。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进行治学,这时的游学实践一方面作为他们通晓经术、拜访名师,乃至学而优则仕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2.立足原典。传统文化典籍众多,各人有各人的解读,但核心的要点在于对原典的把握和理解。陈寿的《三国志·魏书·王肃传》有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3.体验感悟。这个体验是指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欣赏,获得文化和心灵的共鸣,借助亲身体验达到对知识的透彻理解,《讲堂录》里有这样的名言:“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己。”

可见,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是从古到今长盛不衰的一种学习、文化交流方式,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主要指利用网络、书籍、报纸杂志、电子期刊等工具和手段,从中进行有关传统经典相关资料的搜索、整理和学习,了解内涵,厘清概念,奠定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目的,对中小学生学习传统经典的现状进行问卷编制,问卷主要分为四个维度: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及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问卷能真实反映青少年学习传统经典的实际情况,在回收问卷之后编码统计,进行分析,作为提出问题和解决策略的依据。

3.数字化考察法

运用现代技术,比如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考察,记录数据,收集学生的反馈,对游学效果进行评估分析。

4.访谈法

为了扩大研究的普遍意义,本研究根据需要了解的问题,对调查对象进行了广泛访谈,所获取的信息作为辅证,便于得出更加准确和全面的结论。

四、青少年学习传统经典及实践活动的现状

自从《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来,许多学校在引导青少年学习传统经典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实施了很多教学策略,传统经典的教学正在校园里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学校均选用具体书目作为国传统经典教材,同一个年级使用的教材书目相同。

(二)学校的组织形式基本以课程形式单独开设居多,与实践活动结合的较少。

(三)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较为机械,以诵读为主。

(四)学生的学习能力尚未得到锻炼,是否对青少年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塑造品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用,短期内还没看到明显效果。

(五)师生迫切渴望创新现有的学习方式。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小学生学习传统经典,必须与当今时代发展相适应,探索灵活多样的学习模式。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创新,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借助《诗经》《论语》《易经》等传统经典的启发诱导,引导学生运用自然风物、云端博物馆、网上历史等方式,学习经典,感受体验,求知探研,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五、植根历史文化沃土,创新学习传统经典策略

(一)经典引领,国学带路,利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考察,在创新性学习中加深理解,提升精神素养。

1.《诗经》中溯源,探寻中爱国主义的源头

历史研究表明,“爱国”是古已有之的一种朴素的情感。《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在诗经中有一篇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产生的时代是西周,诗歌中高昂的士气和乐观的战斗精神,是先秦人民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当时秦国的都城即今陕西省咸阳市,如今这里文物景点多达4951处;与咸阳相邻的西安,是另一座历史名城,在这里发现的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两座城不仅是先秦文化的发祥地,而且流淌着华夏民族走向统一历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

疫情期间,有很多中学以《诗经》中的爱国主义诗篇为引领,组织同学们利用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等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参观了解秦兵马俑博物馆,同学们利用网络,在云端课堂认真参观俑坑里出土的各种武士雕像及武器装备,进一步了解秦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学习结束后,学生们以“领略古都风采,抒发爱国情感”为主题,用参观后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有的学生写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华夏儿女具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有的写“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骁勇善战的,生为中国人我们感到非常自豪”,有的写“了解了历史,我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了”,还有的慷慨陈词“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等。在“云端”参观完西安历史博物馆后,全体师生面对国旗举手宣誓:热爱祖国,振兴中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

2.曲阜里畅游,感受《论语》中爱岗敬业的教导

很多学校把《论语》作为学习传统经典的必读书目,这部著作处处闪耀着先人的智慧和光芒,而且许多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如: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为人忠。”——敬业、修德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敬业、乐业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修德

那么,怎样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呢?

笔者曾经了解到山东曲阜孔庙景区主办方为引导青少年学习儒家文化,采取过很多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如“背《论语》免费游三孔”。在孔庙万仞宫墙前有一个《论语》背诵大厅,游客只需在这里填好报名表、录入报名系统并采集头像后,便可以按照规则背诵论语,规则是十分钟之内背出30则完整的《论语》,再由考官随机抽取三句,解释对了就可以免门票参观孔府、孔庙、孔林。在这里我看到许多中小学生迫不及待地填表、等候,场面异常火爆。据介绍,这项活动已成为曲阜传播儒学、增强文化体验感的重要活动之一,迄今为止有超过两万余名国内外游客参与,通过率达63%。可以想见,孔子的思想精髓正通过这些崭新的传播方式走出孔庙,走出曲阜,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思想价值观接轨。

3.《易经》中明理,捕捉诚实守信的力量

《易经》的内容非常丰富,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其中不乏与道德修养有关的内容,比如“信及豚鱼”讲的就是诚信的故事。

“信及豚鱼”是《易经》六十一卦的卦辞。《易经》中有八卦、六十四卦之说,八卦代表的是八种自然现象,六十四卦则可理解为两种自然现象的叠加与结合。《易经》第六十一卦为中孚卦,上卦为巽卦,下卦为兑卦。巽卦代表风,兑卦代表湖水,意思是当水面上吹来风时,就是中孚卦的卦象,卦辞中写有“信及豚鱼”,意思是信用及于小猪和鱼那样微贱的东西,比喻信用非常好。这里所讲的内容,即为我们现代地理学上的信风,每年随时令变化,定期定向吹来的风,这个卦辞实际上表达的就是“诚信”的价值观念,连风都那么讲究信用,何况人呢?

因此,在一次以《精卫填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笔者就由神话故事拓展到了“信及豚鱼”的故事,此刻,诚信的种子已经深深根植于这些少年人的心中了。

4.《唐诗宋词》中体悟,触摸关爱友善的温度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唐诗宋词中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经典之作。笔者曾经采访过一个班级,他们将二者的学习完美结合到了一起。

这个班级的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时,引导学生借用传统经典的名言佳句,配图发文,制作成微信相册、小视频,并创建了专属的公众号,一时间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如有学生拍摄了教师无微不至照顾生病同学的照片,配上“积善成德,为人师表”的文字;有学生记录了在拥挤的车上给长者让座的事迹,写出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文字;有的同学看到尊老爱幼的好人好事时,写下“举手常劳劳,二情同依依”的诗句;面对四季的大好风景,有同学发文并配图:“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学生们运用平平仄仄的唐诗宋词,既创造性地记录了学习中的美好,又传递了“友善”的正能量,引来了一片点赞声。这样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方式,天长日久,必然能在学生心中播下“友善”的种子。

(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携手联动,塑造青少年的時代精神风貌

要想发挥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学习传统文化时的作用,单凭一方力量是难有实效的,必须汇集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才可达到最佳效果。

1.学校

校内开展专业系统的传统经典教育活动。学校要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优势,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系统学习到传统经典知识。如把国学知识融入各科教学中,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创建兴趣小组,聘请专家来校进行知识讲座,与社会资源相互配合提供实践场合,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等。通过这些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激发学生了解国学、学习国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对国学的认识,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究其传统经典的积极性和内动力。

2.家庭

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学习传统经典的良好环境。首先,家长应提高自身认识,加强自身的国学修养,有意识地引领孩子们学习国学知识;其次,家长要大力支持配合学校组织的国学教育活动,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第三,家长在为孩子作假期规划、闲暇休息时,要有在生活中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能够创造性地将休闲与学习传统经典相结合,将国学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切实做到读书体验两不误。总之,家长积极有效地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传统经典的条件是至关重要的。

3.社会

社会各界提供充足丰富的国学资源和平台。社会各界要积极推动国学人文教育的普及,对已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挖掘其内涵,将国学知识融入文化建设中;文化旅游单位要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将弘扬传统文化和开发旅游资源相结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文化旅游模式,将传统经典内涵融入旅游景观当中,同时有意识地组织一些适合青年人参与的喜闻乐见的项目,加大传统经典的普及力度。

综上所述,塑造青少年的时代精神品格,要从创新学习传统经典文化开始,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植根传统经典文化沃土,将综合性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既符合青少年身心成长的规律,又能有效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一种富有时代特色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光兴、张劲松《国学概要》,科学出版社2010年。

[2] 杨易梅《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辛《时代需要国学,民族需要国学》,《语文建设》2014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国学青少年传统
“垂”改成“掉”,好不好?
青少年发明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