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云”驾车驶向新赛道
2023-08-20杨涛石俊豪
杨涛 石俊豪
小区内,无人配送车穿梭行驶;公园里,无人售卖车变身移动货架;城市街头,AI智能巡逻车执行全天候路面巡查……伴随科技发展,自动驾驶正从梦想变为现实。
何时才能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人坐在车内,无需操作,车辆就能自动行驶至目的地?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攻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难题。
当各国专家都在为此绞尽脑汁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新路径:实施车路云一体化“中国方案”,并推动该套方案在重庆落地,打造业界标杆。
破痛点,响亮提出“中国方案”
作为全国主要汽车生产基地,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这条新赛道上,重庆雄心不小,志在推动智能网联和新能源“双翼齐飞”,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这一思路,和李克强院士致力推动的车路云一体化产业化推进路径不谋而合。在他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竞争中已经赢得上半场先机,智能网联汽车则是决胜下半场的关键。
2022年4月,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暨李克强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作为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院士工作站,西部智联主要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其中一项重要业务就是推动车路云一体化“中国方案”在重庆落地。
放眼全球,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路径上,国外主导的是单车智能,即通过在车上安装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装置,让车辆进行感知、决策和控制。但单车智能面临诸多技术局限,例如存在视线盲区、传感器“看”得不够远、识别精度会受天气影响等,影响驾驶的安全性。
要破解这一痛点,加入“聪明的路”和“实时的云”就十分必要。在李克强院士看来,智能网联汽车的未来既不是依靠单车智能,也不是完全依靠云端单独控制,而是车、路、云三端融合、整体赋能,走一体化发展路径。
而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汽车行驶时所需的通信、地图和数据具有很强的本地属性,势必需要国家层面进行统一监管。另一方面,在整个系统中,云控基础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运行需要规范车路云一体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标准化通信协议,使得该平台具有国家基础设施属性。因此,在中国做新一代自动驾驶,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和经验,必须提出“中国方案”。
车路云一体化“中国方案”的实施,让实现自动驾驶的梦想更近一步:当汽车行驶在路上时,路侧基础设施获取的实时感知信息将被传送至云端,再由云端协同车辆进行分析、决策和控制,提升车辆的感知能力以及交通引导、决策能力,以此提升自动驾驶的能级和维度。
敢争先,让重庆成为全国标杆
涉及4个场景类型、11个场景项目、37项特征场景,总投资近1.17亿元!
4月26日,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软件园举行第二次集中发布大会,正式发布西部(重庆)科学城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建设项目应用场景清单。示范区开放测试道路长达42公里,整体建设分为三期进行。
和国内其他示范区不同,西部(重庆)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在规划之初,就将重心放在云控基础平台、路侧基础设施建设上。整个示范区如同一个大型测试场,不同应用场景需配套哪些路侧基础设施,路侧感知应具备怎样的性能,数据颗粒度和稳定性要达到何种要求,都可以在此反复测试。
“我们在一些小型痛点应用场景上已有所突破。”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重庆)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璐表示。
开车出门,不少驾驶者会抱怨停车难。为此,西部智联设计了三级解决方案。第一级是系统性解决停车场通信信号不畅的问题,借助智能引导系统定位空余停车位,提供精准导航;第二级是研发移动底盘,将车辆直接送进停车位;第三级是和主机厂联合开发新车型,嵌入智能化泊车系统,让车辆自己找停车位。
“预计明年初,我们办公楼下的停车场就有可能实现前两个级别的解决方案。”王璐說,从泊车场景中积累的数据,可供云控基础平台不断优化算法,完善功能,进而有能力开发出更多应用场景,从自动泊车延伸到自动驾驶。
除了服务应用开发、性能测评,云控基础平台还有一项作用,就是打破过去不同层级、部门、系统数据平台垂直封闭的“烟囱型”构架,构建起“分层解耦、跨域共用”的生态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互联。
当前,多地都在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但大多仍处于摸索阶段,在示范区整体规划、设施设备建设、产品性能认定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的结果是,在A示范区能正常行驶的车辆,到了B示范区可能寸步难行。
西部(重庆)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的一大目标,就是建立标准,以科学城为起点,拓展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再一步步形成全国统一的云控基础平台,让车路云一体化“中国方案”全面落地,车辆不管到哪儿都能跑起来。
育人才,助力供需精准对接
如果说西部(重庆)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的建设,为车路云一体化“中国方案”的落地提供了硬件支撑,那搭建专业人才队伍则提供了智力引擎。
但现实情况是,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企业需求出现断层,导致专业人才“一才难求”。
“一些高校仍在按传统汽车产业的思路培养学生,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既要懂汽车产业的工业体系,也要懂智慧交通的生态体系,对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都得有一定了解。”王璐说。
为破解人才瓶颈,西部智联启动校企合作项目,不久前,就与重庆交通大学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智慧交通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及创新应用人才培养的落地,开展智能网联交通系统方向硕士研究生“1+2”联合培养,打造具备教学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专业导师队伍,围绕生产服务一线需求开展校企协同创新。
不仅是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等高校也加入“朋友圈”,通过人才联合培养、专业共建、项目共建等方式,实现人才供需精准对接。
内育人才,也要外引贤良。依托院士工作站优势,西部智联不断吸引人才入驻,形成以“院士+行业高端人才”为核心,涵盖国家级人才、行业专家、企业家的创新团队,为产业储才蓄能。
“软硬”兼施,多管齐下,示范区建设虽刚起步,却如同一个磁场,吸引了40余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关键核心企业集聚科学城,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充电基础设施、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等,初步构建起全产业链生态圈。另一方面,西部智联的自主孵化能力也在增强,一年多时间,已有11家产业链上下游公司破茧而出,蓄势待飞。
“西部智联是高端智库,是方案提供者,也是孵化高科技企业的平台。”王璐表示,西部智联正在筹备设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精准投资科创基金。基金总体规模20亿元,首期10亿元,旨在携手行业优秀企业,整合产业链优势资源,赋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