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守望“田园牧歌”
2023-08-20蒋炀
蒋炀
从轨道交通1号线大学城站开车出发仅需10分钟,便可来到有着“大学城后花园”之称的重庆高新区虎溪街道建新村。穿过一座桥洞之后,就进了村,里面别有洞天。沿着干净整洁的道路开车徐行,一座座主题鲜明、风格迥异的艺术院落映入眼帘,“花马画室”“蓝染居”“村里村外”……艺术工坊、书吧、农具馆,户户相连。在这里,既可以了解历代农具发展的历史沿革,也可以在艺术家指导下,亲手打磨一件陶瓷器具,雕刻一件作品,或是制作一枚“萌虫”书签,还可以捧一盏清茶,全身心沉浸在书海中。
这里的每一座艺术院落都是一处别样的风景,一大批艺术界名人和崇尚艺术的民间手艺人纷纷落脚于此……他们在这座缙云山脚下的静谧村庄里,追寻着诗和远方。
近年来,建新村作为大学城的后花园,将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抓手,坚持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不改变乡村风貌和肌理,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充分保留古风乡韵,发展绿色生态服务业,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成人们向往的诗意田园,用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艺术院落点亮乡村诗情画意
推开“村里村外”典雅古朴的木门,一座近现代建筑风格的宅院出现在眼前,室内陈设着一系列农具,这是苟辉创办的“村里村外”农具展馆。
“我对过去的一些农具特别感兴趣,这些农具如今已远离我们的生活,但它们能成为一种装置艺术重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再去认识它们。于是我大学毕业之后就到处收集农具,想建成一个农具展馆,也算是圆自己的一个艺术梦。”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苟辉说,建新村地处大学城后山,距离城市近、环境好,他到村里采风时刚好发现这座古朴的小院,于是从村民手中租了过来,修旧如旧,将其改造成了一个展览馆。
在苟辉的影响下,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荣誉院长黄作林、生命科学学院教师陈斌也先后来到建新村,跟村民合作,共同开发闲置土地,创办了亲子研学基地、萌虫世界科普教育基地等。
在“花马画室”艺术院落里,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于波正在聚精会神地写生。去年4月,他以建新村景色为蓝本创作的油画作品《柚子熟了》,在全国进行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里远离城市喧嚣,风景美、环境好,能让人静下心来搞创作。”于波说,在这种舒适的环境下,画室吸引了一些学生前来学习绘画和创作。
驱车上山,在半山腰的地方,一家名叫“伴山”的艺术工作室在一片枝繁叶茂的树林中露出一角屋檐,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金川正是这里的主人。室内整齐摆放着丝网印刷的车床、版画雕刻器具、陶艺制作的工具等,墙上还展陈着大小不一的版画作品。金川在这里创作的版画作品《筑梦家园》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想要传承就需要普及,我们设立工作室,一方面是方便自己搞创作,另一方面是为了给群众提供一个环境,让他们来了解艺术,学习艺术,创造艺术。”金川介绍,每到周末,就会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此学习版画或制作陶器,然后带走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
“这些年来,很多住在城里的人选择归隐山林,而距离城市最近的建新村便是不二之选。”金川说,他所在的四川美术学院,很多老师都选择到此开设工作室,在这个小山村里诞生了不少闻名全国的艺术作品。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的雕塑作品《烈焰青春》也是从这里走向全国,获得了“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
一路走来,这座小山村汇聚了设计师、艺术家、大学教授、青春学子,每一步每一景都富有诗情画意。
盘活资源推动产业连珠成线
曾经,这里和大多数农村一样,年轻人外出打工,兒童、老人孤独留守,很多老房子闲置,使得建新村一度沦为“空心村”。随着艺术家们的到来,这座村庄重现生机与活力,村民纷纷回村创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我们村常住人口300多人,以前主要以种植蔬菜、水果为生,是个典型的农业村,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村里的老宅院就荒废着,大多都很破旧。”建新村党支部书记余华东说,2015年起,村里开始实施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完善水、燃气、有线电视、宽带等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小品、配置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农房品质、院落颜值、村落价值提升。“我们向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以及一些艺术、设计机构发出邀请,吸引艺术家们到村里开设工作室。”余华东说,通过这种方式,盘活了村里闲置的农房和土地资源。
经过几年的摸索,乡土文化与现代艺术在这里不断交融碰撞,让建新村焕发出新活力。“艺术村落”的名片被擦亮,曾经在外打工的村民也陆续回村创业,赵兴就是其中之一。2021年,她拿出一笔资金将自家老宅翻修成特色民宿小院。“回头客不少,很多客人都是来村里体验艺术创作后,入住我的小院。”赵兴说。
同样被吸引来的还有璧山的手艺人蒋传宝,今年48岁的他在建新村经营一家户外咖啡吧,由于他酷爱手工改造和创作,店里的物件大到房车、桌子、椅子,小到花瓶、果盘等摆件都是由他亲手改造制作而成。“我以前喜欢开着房车到处旅行,到了这里,就决定留下来。”蒋传宝说,这里优美的环境,浓厚的艺术氛围,深深地吸引了他。
随着艺术家们的驻扎,村里的餐厅、咖啡吧、民宿、农家乐也火了起来,这不仅给村里带来了新的产业,也为村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提升治理助力乡村焕发新生
建新村该如何长久维持热度?余华东表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艺术家提供保姆式服务是关键。“我们对前来创业或开设工作室的艺术家,实行一对一服务,前期陪同走访选址,积极协调村民关系,帮忙寻找闲置土地和房屋供艺术家使用,对周边环境进行清理、保洁和绿植维护,解决工作室用水用电等问题,同时还帮忙办理相关证照。”余华东说,目前,全村已服务艺术家20位,建成艺术院落50余个。
为了让乡村真正“亮起来、潮起来”,建新村还通过实施“文明积分”等机制,持续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提档升级,擦亮艺术乡村底色。
特色民宿“行社”的经营者向海鸣开心地说:“刚来建新村时,找到村‘两委,希望增设篮球场,村里帮忙协调后,现在有了篮球场,大家运动健身的地方有了,生意也更好了。”
艺术之风浸润人心,村民们的精神风貌也随之改变,如今一些村民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净整洁,还种了绣球、月季、波斯菊等花卉,别有一番韵味。
在艺术院落的影响下,建新村人流量不断增多,村“两委”通过引导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投身产业发展,让村民成为参与者、受益者,共享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