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探寻宁德奇迹的奥秘
2023-08-20杨树弘王志勇陈诚
杨树弘 王志勇 陈诚
6月13日,福建省宁德市,阳光若隐若现。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持续推进党刊全媒体深度融合、形成宣传合力,“四下基层”与党的群众路线——全国党刊全媒体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主题采访活动在福建省宁德市举行。
站在宁德市“摆脱贫困”主题展览馆门前,《摆脱贫困》的主题雕像显得格外厚重。
宁德,又称闽东,“贫困”二字曾是对这里最贴切的描述——“老少边岛贫”,中国东南沿海的“黄金断裂带”,经济总量排名全省末尾的“闽东老九”……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如今的宁德,早已告别贫困,成为锂电新能源产业版图中的“全球地标”,坐拥全球最大不锈钢生产基地,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排名全省第一,跻身中国百强城市行列。
从摆脱贫困到走向全面小康,从“老少边岛贫”到“多抱几个金娃娃”,“弱鸟先飞”写下强与弱的辩证法,“滴水穿石”昭示快与慢的大逻辑,“四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浓缩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方法论。
闽东事,天下理。宁德实践,已经被历史放入更大的时空坐标中,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发展提供思想源泉、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
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
6月14日早上7时,霞浦县溪南镇海域。
朝阳从云后露头,阳光洒在海面上,将海面染上一层金色的光彩。放眼望去,金色的光彩中,新型塑胶渔排整齐排列,成片的深水大网箱、小网箱规整有序。
一艘插着“海上评理快艇”旗帜的快艇穿梭在网箱的缝隙中,“海上信访评理室”调解员谢友忠热情地和渔民打着招呼。
“海上纠纷情况复杂,证据固定难,化解难度大,往往要到实地走访探查。而海上天气、海况复杂多变,如果去得不及时,有可能就弄不清事发时的状况,所以海上调解评理就要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主动到群众家里去,上门调查、上门评理。”谢友忠说,信访群众看到评理员主动“下访”,帮助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往往就先消气了,纠纷也更容易解决。
与这艘快艇为伴,谢友忠化解了一个又一个信访矛盾。
时间回到1988年12月20日,宁德迎来首个“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在霞浦县,地、县领导同102名来访群众面对面,受理问题86件,12件当场答复解决,其余的要求相关部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
马进祯原是霞浦县造纸厂工人,1988年下岗后,他把自己的自行车改装成三轮车,希望通过蹬三轮车跑运输养家糊口。
“当时和其他下岗工人一起蹬车跑运输,由于牌照、手续等问题,我们遇到很大困难,我就到县委信访办寻求帮助。信访办工作人员告诉我,过段时间会开展‘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可以帮我安排参加。”马进祯说。
“在‘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习近平同志告诉我三轮车要继续蹬,可以为下岗工人特制一种车牌,他会要求相关部门多关注下岗职工的生活。”马进祯回忆说。
不久,霞浦县就针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召开专题会议,马进祯等下岗职工蹬三轮车跑运输的许可问题得到了解决。
以这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为开端,习近平同志推动建立了“四下基层”制度。
作为发源地的霞浦县,“信访接待下基层”已成为霞浦信访工作的方法和品牌。
近年来,霞浦县通过完善领导体制、创新工作机制,主动把信访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中,在知民情、集民智、护民利、聚民心的实践全过程中走好群众路线,及时发觉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练好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功
从宁德市区到寿宁县下党乡,车向西北行,至少要经过15条隧道:白沙隧道、江家渡隧道、铜岩隧道、岭头隧道……每条隧道都代表着闽东一座山。
下党乡,就藏在这一座座大山之后,曾是宁德最弱的一只“鸟”。
此前,下党乡穷且闭塞,是全省唯一的“五无”乡镇: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固定办公场所。
“走路走到哭!”下党乡党委原副书记刘明华介绍,在1991年之前,下党乡根本就没有公路,全乡仅靠一条蜿蜒陡峭的羊肠小道通往外界,从寿宁县城走路到下党乡要花费一天时间。
因为交通不便,乡亲们甚至不敢把猪养得太肥,怕运不出去。
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乘车近3个小时、步行2个多小时,冒着酷暑到下党乡访贫问苦,帮助解决发展难题,下党建乡3年后的1991年,终于开通了第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
白驹过隙,30多年过去,下党乡持续奋斗,发展特色产业、红色旅游,奋力奔向幸福生活。而下党乡的徒步调研,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现场办公下基层”的起点。
如今,下党乡的土路变成柏油路,越来越多的车开进了下党。不仅如此,下党乡已经有了5条通乡公路,10条进村公路,其中包括一条出省公路。
这一条条公路,大大缩短了下党与外界的距离,也打开了下党的致富之门。
旅游兴业,寂静的小山村逐渐热闹起来。
青山连绵、凉风习习、河水潺潺,始建于明代的鸾峰廊橋飞架两山之间,公路一侧一栋栋土色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门前红色的灯笼高悬,一派“廊桥、流水、人家”的和美景象。入夜,灯光齐放,绿水蓝波、五彩斑斓,整个村庄就像一条闪闪发光的巨龙雄卧青山绿水中。
“有了人气,才有财气。”下党乡老党员王光朝说。
几年前,王光朝老人开了一家茶馆,起名“幸福茶馆”,年收入能达4万多元。
依托绿水青山和古建民居,下党乡近年重点发展旅游业,催生了民宿、农家乐等新业态,如今的下党乡正大踏步迈上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征程。2022年,下党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000多元,1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20万元以上。
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
在位于宁德市古田县的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银耳基地菇房里,一排排菇架上,上万朵银耳如白牡丹般绽放,长势喜人。
“现在全国银耳产量近90%都来自古田,毫不夸张地讲,世界银耳在中国,中国银耳在古田。”公司负责人林巧容说。
看着菇架上的一朵朵银耳,古田县“四下基层”实践活动第五期青干6班的学员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这个草本银耳跟有机银耳有什么区别?”
“银耳对生长环境有什么要求?”
“冻干银耳一般销往哪里?”
……
在菇房、生产车间、展厅,学员们边走边听边看,详细了解古田银耳的种植环境、生长周期、精深加工过程。
这是2021年以来,古田县为激发青年干部干事热情,进一步凝心聚力、勇于担当,开展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为主要形式的“四下基层”活动的一个缩影。
如何让青年干部在基层这片“练兵场”上更快成长?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2021年以来,宁德市结合深入实施年轻干部全链条梯次培养工程,以古田县为试点,结合乡村振兴建设创建了一批“四下基层”实践活动基地,并探索开展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实践活动,在全县举办青年干部培训班,有计划、分批次地组织机关干部到基地锻炼。
在与农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中,青年干部增进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了解,达到了“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的目的,为农村发展带来新理念、新思路、新动力。
“基层是最好的老师,青年干部要把基层实践当作最好的‘练兵场‘赛马场,珍惜在基层摸爬滚打的机会。”学员导师余新敏说。
在深入总结古田县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宁德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全市组织开展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制度机制,形成相对系统、行之有效的做法。
“我们分批组织年轻干部到农村开展实践锻炼,每批为期3个月,每月集中开展5天、累计不少于15天,力争在3年内覆盖35岁以下没有乡村工作经历的年轻干部。”宁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梅仔说,“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年轻干部们褪去青涩和稚嫩,用真心付出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6月15日下午,细雨密布,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坦洋茶场内,茶叶飘香,数十名身着藏青色上衣的学徒正认真地学习制茶,满屋皆是茶叶翻滚发出的“沙沙”声。
“茶袋铺路当床倒”“白银用斗量”……白云山麓,小小的坦洋村因红茶盛极一时。
这便是创制于1851年的“坦洋工夫”茶,于1915年夺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跻身世界名茶行列,享誉全球。如今,全村拥有茶园4911亩,有茶厂36家、茶店(茶行)18家,茶叶产值约2.5亿元,更是被授予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因茶而兴的坦洋村却没有因茶而富、因茶而强。
像坦洋村这样一直发展不起来的村庄在宁德还有许多,产业薄弱、村级党组织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
为此,宁德市探索建立“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选派一批乡土情结浓、理念先进、经验丰富的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打硬仗、解难题。
自2019年10月以来,宁德市先后选派6批共544名“乡村振兴指导员”到村工作,基本实现乡村振兴试点村、产业薄弱村、老区基点村等全覆盖。
冯坚便是坦洋村乡村振兴指导员。
如何让一片茶叶带动一项产业,是村里人的期盼,同时也是冯坚的目标。
干过农活、当过厂长、搞过技术,来到坦洋村之前,冯坚是宁德市科技局一级调研员。一到坦洋,冯坚便开始着手走村入户做调研、访民情。
茶园品种单一、企业规模小、品牌意识不够强,导致茶农茶企收入不高,问题的根源还是村党组织没有很好地把各方资源力量整合起来。冯坚很快便确定了坦洋村的问题所在。
“茶产业大而不强,一直是村民的一块心病。”冯坚说,“改进工艺、培训技能、投资建厂、拓宽销路,件件都要花钱,捉襟见肘的村集体经济无力承擔,引资是当务之急。”
作为宁德市科技局一级调研员,冯坚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懂政策,善于寻找资源。
有什么政策可以利用、有什么项目可以发展,凡是和村里发展相关的,冯坚都全力争取。
“乡村振兴指导员就是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利用自身优势跑项目、找资金、要政策、谋发展,将党的方针政策带到基层。”陈梅仔说。
近年来,坦洋村修新路、开新厂、建茶叶技术综合培训中心、发展电商直播……随着一个个项目落地,坦洋村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