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2023-08-20祝晓慧

关键词:传统数学文化

祝晓慧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将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在培养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实现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目标。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工作,整合数学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趣味性,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动力。在教学活动中还需要将我国古代数学文化带入到课堂中,实现对教育内容的补充,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小学数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6.020

随着教育改革任务的进一步深入,将传统文化与教育工作相互融合,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广泛关注。但在该项工作推进过程中,部分教师认为传统文化只与语文历史一类的文科课程有关。但其实理科与传统文化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数学是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其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一、突破思维定式,转变教育观念

1.走出误区,悦纳传统文化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中,传统文化并未得到有效渗透。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为传统文化与数学教学之间并无关联。一方面,很多教师会认为两者的融合并不合理,不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会下意识将文化教育、素质教育等工作归属到语文教师的工作范畴中,没有意识到数学本身所具备的育人价值。所以,为保证两者的紧密结合,小学数学教师应主动创新教学认识,能够正确体会到传统文化与数学教育之间的联系,把握数学教育的核心要义。

在教育指南中明确指出,数学学科教师应有意识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相互整合。教师需要对此形成正确的认识,以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真正走出教学误区。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明显的积极作用,其既能够丰富教材,也能够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稳步发展。小学数学教师还应深度解读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把握传统文化的概念界定以及内容选择,脱离以往所形成的片面认识,不仅要注重传统美德文化、传统节日文化,也要注重传统数学文化及历史发展文化。

教师需要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提高。一方面,教师可多多了解与小学数学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教育魅力;另一方面,教师可尝试将传统文化与数学教学相互结合,进一步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感受到其整体的教育价值,形成良性教育循环。

2.大胆尝试,夯实教育基础

目前,很多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引入都持有一定的担忧。比如,很多教师由于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而不敢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设计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教学方案。有的教师认为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引导其了解传统文化,可能会使之产生意料之外的学习负担。但不论如何,教师必须要做出实际行动。

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应调整自己的心态,能够肯定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的可行性。在课堂上,教师也要秉承着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不要害怕自己可能会在学生面前丢脸,而是要鼓励学生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收集传递过程中,与学生共同了解数学相关的传统文化,在思想碰撞中提高教学成效。

其次,数学教师应采取积极的行动。日常工作之余,尽可能多地了解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传统文化,在备课阶段也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加工。此外,教师彼此之间也可做好经验分享,资源共享。在完成教学活动后能够及时反思总结,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生成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成熟的传统文化教学系统。

二、提升渗透技能,强化文化扩散

1.深挖教材,明確教学内容

现行教育指南为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结合提供了契机。其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教育工作中渗透传统文化。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而现行小学数学教科书中也包含着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所以,教师应该从教材入手,深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有效丰富教育内容。

例如,在教科书的新课例题中,很多例题的背景材料是以传统文化为主要素材的。对于教师来说,其能够应用的素材有很多。教师应冷静下来仔细分析、认真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与结构。同时,要合理删减传统文化,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信息都可以在课堂上讲解或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教师需要根据自己对于学生以及课堂的判断,合理删减,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同时也要维持原本的教学质量与进度。

以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为例。在这一课的“你知道吗”环节,为学生介绍了与分数有关的传统知识,如3/4会写作   ;后来印度这个国家效仿我国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写作   ;最后,是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最终发展成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分数格式。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分数的发展,了解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中国数学文化的发展与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

2.依托环节,实现教育渗透

现行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引入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资源,要有意识渗透传统文化,加强课程与文化的融合。相比于语文一类的学科,数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但某种程度上其仍旧具有一定的育人价值,与传统文化之间有契合度。所以,为保证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教师需要依托教学环节,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作为渗透切入点。

教师可以在教学导入环节,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作为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引入与数学相关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引入其他类型的传统文化,如传统节日、传统美德等。

例如,在讲解负数这一部分内容时,很多小学生的认识相对较为浅显。在初次接触负数时也无法对其形成深刻的理解。在素质教育环境中,很多教师都能够应用生活化教学手段讲解这一部分内容,做好教学导入,这种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但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负数的本质意义。所以,教师应该追本逐源,站在历史视角引导学生了解负数的历史沿革。比如教师可以介绍算筹计数法,让学生了解到九章算术有关的内容,使之明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利用类似的素材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之把握负数的本质意义。

教师可以在教学新课环节,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工具,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图形时,教师可以引入唐图、七巧板,为学生介绍我国的唐图文化以及传统建筑文化,立足于古代数学思想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知识,也能够使之体会到中国古人的智慧。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育工作中,七巧板时有体现。

例如,在讲解《图形的认识(三)》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如了解平移、对称、旋转之间的关系,找出三者之间的区别,并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应用。在此期间,首先,教师可以出示七巧板,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与之相关的信息。在与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逐渐过渡到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唐图。比如唐图是国外对于中国七巧板的一种称呼,意思为中国的拼图。为了维持教学秩序以及教学进度,在新授课阶段,教师应合理控制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述,着重在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使用七巧板,利用七巧板拼出不同的图形,引导其进行平移操作、旋转操作,引导其观察其中的对称特点,使之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到古人的智慧。

教师可以在教学练习环节渗透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作为题目素材,适时为学生提供点拨。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中,很多数学练习题中也包含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会以题干的形式体现出来,既能够锻炼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也能够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常识,丰富学生的储备。但是,很多教师会将重点集中在数学知识方面,对于一些有关于传统文化的题干信息会选择忽略。

例如,在讲解《圆锥的认识》这一课时,带领学生开展练习活动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了解圆锥的基本信息后,为其展示出一些图片,如天坛、蒙古包等等,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些建筑中是否存在圆锥图形。同时,教师要把握适度原则,要及时将学生的注意力扭转到练习题中,展开数学练习,在适时点拨下,让学生了解题干信息中的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认识,也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展开进一步的分析与应用,加强整体练习的结构性与完整性。

教师可以在教学结课环节渗透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作为拓展内容,延伸课堂。结合现行小学数学教材来看,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在每一单元都会涉及一些与传统数学文化有关的信息。完成单元教学任务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类似内容,以知识拓展的形式,丰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加深其对于各个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解完圆周率后,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为学生讲解圆周率的拓展性信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人的智慧以及我国在数学领域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

3.连接经验,构建完整体系

在将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群体,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以及经验,找准教学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标准,以促进传统文化数学教学与学生经验的有效联动,提高教育成效。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选择传统文化内容。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认知与能力会出现极其明显的变化。教师必须要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经验。例如,中高年级阶段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出现了明显的进步。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文字性的传统文化内容;而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由于自身的理解能力偏低,所以教师可选择一些图片性与视频性的传统文化内容。例如,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教师可思考其中是否有与数学教学有关的信息,以此为背景开展教育工作,

例如,在九九重阳节,教师可以此为背景,引出九九乘法表的知识。或者教师也可将其他的节日日期引入到乘法表的学习中,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等,让学生能够将节日的日期相互做乘法运算,如5×1=5,五一劳动节,提高学生对于乘法表的熟练程度,激活学生的思维。这种方式相比于以往的理论灌输,会更加灵动有效。

4.丰富形式,调动学生动力

目前,制约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育工作中发展的主要原因除了教师的不重视外,还包括教学形式的单一。例如,很多教师在接触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时,通常只是一笔带过,或者在教学课件中以图片的形式体现出来,带给学生的体验感相对较差。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应主动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能够以更加多元的手段,渗透传统文化,丰富学生体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圆周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对圆周率的测量,可以引入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虚拟化模型,再现圆周率测量的探究,以动态化直观化的信息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解答学生的学习困惑。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中,七巧板屡次出现,教师可以利用希沃白板制作七巧板虚拟模型,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提高教育效果。除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外,教师也应积极主动将传统文化与其他类型的教学方法相互融合,也可以联系自身的特长优势。如有的教师语言功底较强,便可以为学生讲述传统数学文化的小故事;有的教师信息化软件的应用能力较强,那么可以将数学传统文化以PPT或者微课的形式体现出来。但不论在利用什么样的方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师都应该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点拨,让学生产生更加丰富的课堂体验。

三、稳定条件保障,促进教育实施

在数学教育工作中渗透传统文化时,如果教师被看作是整个活动的主体,那么学校则是为教师提供支撑的后勤保障。为保证整体教育工作的稳步推进,学校方面应发挥自身的支持功能,提供充足的教育条件。首先,学校可定期开展与传统文化和学科融合相关的教育讲座和培训讲座,以更加专业系统的方式让教师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以及渗透路径,丰富教师的认知。或者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职业报告会或交流会,收集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引导教师进行分享,生成教学风格。

其次,学校可构建教师共同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闭门造车永远敌不过集思广益。在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数学教育工作中的过程中,学校可发挥自身的号召力量,引导校内数学教师组建学习共同体或教研组,以校本教研活动的方式挖掘更有效的教育路径。

最后,学校可完善教育监督体系,能够以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为主题,设定相应的考核机制,对教师形成有效的激励以及鞭策,促进教育工作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是一门与传统文化有较为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师应找准教学切入点,合理将传统文化与数学教育工作相互整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突破思维定式,转变教育观念。学校方面也应提供相应的条件,为整体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李阳《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東西南北(教育)》2021年第10期。

[2] 高文豪《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策略探究》,《科学咨询》2020年第10期。

[3] 魏建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传统数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