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

2023-08-20张硕

关键词:古诗文学习者文本

张硕

摘 要:古诗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承载着积累文言知识和传承优秀文化的重任。要学好古诗文就是要做到深度阅读,知人论世是一种成熟的阅读古诗文的方法。通过比较法,在所学的古诗文中前后勾连,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阅读,这样的方式是深度阅读中学古诗文的一种途径。

关键词:中学古诗文 比较法 知人论世 深度阅读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6.016

中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是学生接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通过对众多名家、名篇佳作的学习,可以培养学习者良好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当下中学阶段的古诗文阅读还处于单篇学习状态,2022版新《课标》中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群文阅读的概念。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发现,用比较法可以让学习者的古诗文阅读走向深入,进而获得更多的文化和素养的提升。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落地,给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者不仅要提升语言文字的积累,要学到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在文化的熏陶下获得更多的文化素养。

一、古诗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古诗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单篇教学、“教、释、背”教学模式、课内学习结合课外拓展等教学方式。当然,这些固有的教学方式都有它的可行性和优势。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对古诗文的学习要求,不仅停留在对单篇文言知识的掌握,还要有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结合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对古诗文的考查来看,这种一篇带多篇的考查方式,要求教育者在古诗文教学中也要注意提升学生的比较意识,通过多篇比较学习,灵活掌握古诗文阅读。深入阅读古诗文,是提升学习者的古诗文学习素养,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二、古诗文阅读走向深入的突破点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最基本的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翻译,识记文言知识。更重要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传达出的思想情感或表达的志向抱负。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更深入的了解作者的心境和情感。

这里,我们可以更深入一点去使用这种方法,那就是在比较中去“知人论世”,这样能把古诗文阅读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三、初中古诗文教学应用比较阅读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初中古诗文教学的研究涉及教材、教师、学生、课堂等多个角度,若要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应用比较阅读法,应在了解比较阅读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其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展开研究,具体可从课程标准、教学现状、教师群体素质、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需求等角度着手。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应用比较阅读法的必要性

1.适应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好引导者和帮助者,不能以自身对文本过多的解说和分析代替学生亲身的阅读体验,要注意保护学生自身的阅读情感体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一般以教师的串讲为主,学生的主观阅读体验已被取代,这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消化文本知识,语言实践更是无从谈起。比较阅读法是多角度且创新的阅读方式,包括对比、反思、批判等多种环节,它能够让文本自身的特征更加鲜明,学生在自我阅读和小组合作探究中也能更快地抓住事物的本质。

2.突破传统古诗文教学的难题

古诗文的教学应该注重对古诗文潜在底蕴与价值的挖掘。但如今,许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都以考试的内容、重点难点为导向,忽视了对古诗文文本的鉴赏赏析,过度重视对古诗文文本的翻译及复述,忽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当下古诗文教学内容大多与考试内容相匹配,把文本拆得支离破碎,仅注重局部的讲解而忽视了整体的解读,使得古诗文的学习缺少整体的意境美。

3.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和反思

通过检索、阅读、参考与本课题相关的毕业论文可以发现,大多数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围绕比较阅读法的实施频率、比较阅读的实施类型、比较阅读法的实施策略及课堂教学的定位四个方面展开。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主要有以问题:

(1)比较阅读法应用频率较低

根据周密论文的调查结果,72%的一线教师表示了解比较阅读法,且有64%一线教师认为比较阅读法适用于比较阅读教学,而对此方法不知晓不了解的一线教师仅有总数的8%,经常应用的有14%,偶尔使用的有42%。由此可知,大多数一线语文教师已经知道并了解比较阅读法,但源于比较阅读法的前期准备工作烦琐及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等,仅有少数教师会在实际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偶尔使用比较阅读法,大部分教师还是以传统的串讲式教学方法为主。

(2)比较阅读法应用目标模糊

文献调查结果研究可知,部分教师在运用比较阅读法时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方面是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容易偏向面面俱到的讲解式教学,教学主目标模棱兩可,另一方面则是应用比较阅读法时较为随意,更多时候是教学过程中的灵光一现。多数教师在运用比较阅读法进行教学时并未在课前选择好比较材料及比较点,总体的教学设计较为松散,缺乏系统性、计划性,未能实现比较阅读法的价值。

(3)比较阅读法应用类型单一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课内文本之间的比较频率比课内外文本的比较频率要高,从周密的论文调查中可以发现,36%的一线教师会选择课内文本进行比较,而课内外文本仅占18%。由此可知,比较阅读法在古诗文教学时的应用类型较为单一,教师更多时候会选择在课内的新旧文本或者是同一文本之间设计比较点,认为这样的比较形式更容易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及学习主动性,而课内外文本的比较则更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学科知识储备。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应用比较阅读法的可行性

1.统编版语文教材选文的支持

统编版教材选文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单元选文随着年级的上升逐步系统化,比如七年级的单元选文是散文、诗歌、文言文、传记等多种文体的融合,而八九年级的单元选文则逐渐向文体分类转化,这完美契合了初中生语文学习的适应期与过渡期,具有科学性。此外,现行的初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古诗文的选文数量非常可观,较之前的初中语文教材而言,古诗文在初中阶段的选文比例愈来愈大,这为比较阅读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此外,统编版古诗文阅读教学与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双向系统,为比较阅读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更为庞大的空间。

2.适应初中生心理发展需求

初中生年龄一般在12—16岁,是儿童期与青年期的衔接阶段,生理及心理发展都处于关键期,个性特征也正在逐步形成,其思维开始逐步摆脱感性经验材料,运用理性理论指导自己的思维活动,形象性思维逐渐向抽象性思维过渡。初中生的思维活动日渐深刻,力图挣脱他人的束缚和指导,进行独立性思考,批判意识也逐步提高。初中生不再偏向于外露性表达自我(如:大声喊叫回答教师的问题),转向较为冷静的思考,这是学生思维逐步发展的表现之一。比较阅读法可以让学生在具有矛盾的情境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并解决问题。

3.初中语文教师素养的支持

文史哲不分家,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语文教师具备旁征博引的能力,教师丰富的联想力常常使得语文课更加生动有趣,既实现了拓展延伸也促进了知识迁移。教师丰富的知识储备及强大联想力是应用比较阅读法的有力支撐。过硬的专业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及发散思维是教师进行比较阅读法的关键。

四、比较法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如何将“比较法”与“知人论世”结合起来,走向古诗文的深入阅读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群文阅读的优势,融入了群文阅读的形式,将这种融合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比较同一时代的作家作品

在群文阅读视域下,我们关注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文言文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以及本册教材的第六单元中陶渊明的《饮酒》。通过比较发现,这三篇古诗文都有同样的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的大动乱、大分裂时期。陶渊明作为我国古代的“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文中流露出了他对污浊乱世不满的高洁情操。在比较中阅读,学习者就更容易理解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和吴均在这两封书信中,通过描绘美妙山野美景,表明他们想脱离污浊的世俗,遁迹这美好自然的那份高洁傲岸。

在进行课内作品比较阅读的同时,我们还及时补充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系列诗作中的两首,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让学习者深切理解了陶渊明通过诗文传递出的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为了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愿忍受田间生活的艰辛。再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桃花源记》,在比较中,让学习者对那个动乱时代的文人身上的风骨产生深入的理解,从而实现对古诗文的深度阅读。

(二)比较同样遭遇的作家作品

尽管处于不同时代,但是选入教材的古诗文作品中,有大量作品是作者在人生低谷、郁郁不得志之时所作。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前后勾连,把作者在同样遭遇下写下的古诗文进行比较,让学习者对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更直观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中,我们把同是仕途不顺,遭遇贬谪的作家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柳宗元被贬永州所作的《小石潭记》时,前后勾连比较回顾了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刘禹锡被贬和县所作《陋室铭》和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苏轼被贬黄州所作的《记承天寺夜游》。通过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遭遇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可知这三篇都是作家遭遇贬谪,并且处境艰难之时所作。对比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现出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节操和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的即使自己仕途不得志,也有良辰美景知己,还有自我调侃的放达。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所表现出来的是难以排解的忧愁和愤懑,结合背景,柳宗元在永州十年郁郁不得志,后又被贬柳州,由于心中郁结,病痛缠身,郁郁而终。通过比较,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导学习者深入理解了前二者的旷达胸襟。

(三)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

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摘录了“诗圣”杜甫的大量诗作。七年级下册的《望岳》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年轻的诗人离开长安去省亲,一路漫游,少年的青春壮志和昂扬斗志,都在这首诗中呈现出来。八年级上册的《春望》和课后补充的《月夜》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唐朝由盛转衰,正在经受“安史之乱”,诗人以逃犯的身份困居长安,看到昔日繁华的国际大都市,现在破败不堪,不由悲从中来,写下了忧国忧民的诗作名篇《春望》。但他不仅是一个有抱负的朝臣,他还是一位丈夫、一位父亲。他担心远在乡下,不知生死的妻儿,于是写下了《月夜》。在“大我”与“小我”的比较间,学习者感受到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更深切地理解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深意。再学到八年级下册的《石壕吏》,在勾连比较中,学习者就更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能眼睁睁地看着老妪被带走,为什么不帮帮这个苦命的家庭?学习者对于老妪的“请从吏夜归”,往往容易停留在被迫和保护家人的层面。在比较教学后,也让学习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那就是老妪在无奈之余,还有一种“保家卫国,人人有责”的悲壮。

八年级下册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辗转到成都避难,在朋友的接济下艰难度日的写照。拓展课外杜甫的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岳阳楼》等作品,我们可以引导学习者关注杜甫一生不同阶段的诗作,作为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诗作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画面。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这样,把一个作家的作品,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一下,在其中任何一首诗歌学习中前后勾连,都有利于学习者走向古诗文阅读的深处。

(四)比较同一风格的作家作品

古诗文同一风格的作品众多,以诗歌为例,就有思乡诗、边塞诗、怀古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等等。以边塞诗为例,中学阶段学生要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前后勾连小学已经学过的《凉州词》《出塞》和《别董大》,在比较中感受边塞诗豪迈、苍凉的风格。

词作中我们也可以在教学中适时比较豪放词、婉约词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引导学习者能对古诗文的风格有一个统一的把握。进而更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古诗文素养。

(五)比较同一作家的系列作品

同一作家的系列作品有很多,我们更关注的是地方的校本教材中的作家作品。在我们所在的地级市——阜阳市,有一处风景名胜——颍州西湖。欧阳修曾经在颍州做过知州,并写下了《采桑子》系列词作品来赞美颍州西湖。

八年级上册选录了欧阳修的一首《采桑子》,在教学中,通过比较法,笔者补充了其他几首《采桑子》作为校本教材篇目,通过背诵、理解,让学习者深入感受到颍州西湖的美,增强对于家乡的文化自信。从而激发出爱颍州西湖、爱家乡的美好情愫。

语文教学是“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主要科目,是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习者通过比较法,提升学习者的语文素养、激发学习者的民族自信,实现语文教育真正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刘芹《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当代教研论丛》2020年第2期。

[2] 蔡丽琴《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比较阅读法的应用》,《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年第5期。

[3] 王月清《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吉林教育》2018年第Z4期。

猜你喜欢

古诗文学习者文本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