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2023-08-20张天霞

关键词:中华传统语文

张天霞

摘 要: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每篇课文中都蕴藏着忠孝礼义的内涵,处处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贯穿于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有效融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6.008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也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不断延伸,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推陈出新。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学校不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在教学中应当摆脱应试思想的影响,脱离“灌输式”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思想认知等多方面来创新教学方法,并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和启发,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对于小学生来说,对很多传统文化并不熟悉,这也是当前教育中容易忽视的地方。在核心素养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全面渗透到课堂之上,带领学生共同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培养学生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心中埋下一颗文化传承的种子。传统文化就好像一盏明灯,能够塑造学生温文尔雅的气质,为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两者的融合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也能够有效提升教学实践性,使学生的认知、思维、心智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传统教育思路过于单调,在教学内容、教学范围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应当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學科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学习教材中的内容,还应当了解课外知识,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让学生们接触到更专业、更多元的知识和理念,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们建立知识框架,在每个知识环节中都融入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大力宣传传统文化,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实践之中,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不仅能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相融合,能够从思想上、本质上、行为上对学生进行塑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拓展学生知识面,成为一名优秀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传统文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文这门学科始终承担着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但由于当前社会发展迅猛,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越来越低,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甚至有时会“崇洋媚外”,对我国传统文化不够了解。因此,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教学中挖掘文化元素有利于文化传承。据了解,目前有很多小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没有太多了解,思想认知水平较为低下,没有形成文化意识,这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相融合,让学生接触到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耳濡目染下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感受传统文化中的精彩内容。其次,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内容较为枯燥、单一,在此过程中会失去学习兴趣。而今,教师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饱满、有趣,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专注力、积极性,让课堂教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精彩绽放。最后,有利于学科创新。新《课标》让小学语文教学走向全新的思路和领域,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为核心,在教学中全面渗透传统文化,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知识整合、实践探究等各方面的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1.神话故事,识字趣味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认知、学情等多方面元素,创设多样化、趣味化、开放化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期间,可以将神话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使课堂环境变得活泼、宽松、愉悦,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通过神话故事的引入,能够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把故事与教学内容融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涵盖了丰富多样的神话故事,能够与语文学科相互绑定,让学生能够实现多样化发展,确保课堂教学的趣味感和新鲜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神话故事,如:《守株待兔》《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优秀的诗词古文、经典名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了途径,教材内容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其中有传统美德、人生哲学、人生观、道德观、爱国主义精神等。

例如,小学一年级教材的开篇是《天地人》,小学生缺少知识储备,对汉字并不熟知,在没有进入拼音学习的前提下如何学习这篇内容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入中国神话故事,故事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想象力,结合所学知识,了解更广泛的内容。在识字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小,并不知道识字的意义,也不知道汉字是如何而来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仓颉造字”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让学生们了解汉字的由来、发展历程、演变过程等,使学生对汉字产生更多的了解和认知。在教师讲解这篇《天地人》时,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天”“地”“人”等汉字的意思,可以引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让学生们边听故事、边领会,不仅能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合进来,还能够让学生们熟记汉字,理解汉字的本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节日元素,文化熏陶

除了神话故事能够体现出传统文化之外,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借助节日元素来为学生们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感受各种不同的节日文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虽然很多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不高,但是他们却对传统节日更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会参与各种不同的传统节日,同时,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关于传统节日的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材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将传统文化节日元素融入其中,带领学生从多角度、多视觉来提升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将教学中的知识点与生活结合、与文化结合,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下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端午粽》这一课时,这篇课文中主要描写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具体写了粽子的原料、外婆做的粽子花样很多等内容,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端午节这个节日的历史内涵非常丰富,各地习俗也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纪念屈原沉江,体现出人们对高洁的个人操守与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可和崇敬。教师可以为学生们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传说等,还可以讲授一些节日习俗,如:吃粽子、沐兰汤、喝雄黄酒、赛龙舟、佩五色钱等,让学生们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并尝试学习如何包粽子,鼓励学生在课下亲自动手包粽子,并以视频或图片的方式上传至班级群中,分享自己的作品。在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很多关于节日的文章,如:《传统节日》《清明》《北京的春节》《寒食》等,这些文章都带有节日元素,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3.诗词传统,体会意境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我们民族敢于追求、自主创新、实现梦想的奋斗精神。古诗词作为国学经典,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时间的跨度较大,古代与现代的词义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语境不同表达出来的意思也截然不同,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当注重古诗词中一些词语的变化,通过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让学生便于理解相关内容,能够掌握古诗词中的词语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清明》这首诗时,每逢清明节,这首诗的应用率极高。“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教师为学生们讲授后,可以让学生们了解清明节的由来,该节日承载着两个不同的重大主题:一是弘揚孝道,传承家国精神;二是亲近自然,感受春和景明,万物生长之大美。同时,还要让学生们知晓,清明原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位于春分、谷雨之间,天地之间处处都是欣欣向荣之景。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谚语,“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除了祭祀祭祖之外,清明节还可以踏青、植树、放风筝。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把传统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们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愈发浓厚。除此之外,在古诗词学习中,教师能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带领学生阅读杜甫、陆游、屈原的诗,充分体会到他们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受到深刻启发。

4.国学文化,落实实践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课本内容和理论知识,这样容易让学生的思维萎缩、定型,不利于小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只要创造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生活实践之中,就能接触到更多的事物,才能增长见识、提升认知,看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国学在我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内容丰富广泛,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以智育+德育的方式呈现出来,将学生的思想道德、言行举止融合在一起,加强学生对国学文化的理解。国学中有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将这些渗透于语文课堂之中,加强学生对国学文化的理解及运用。在家庭中,孝敬长辈;在社会中,遵纪守法,做到知行合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情境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创设氛围,制造氛围,学习就是要制造学习的氛围,较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情境教学更加人性化,是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创新手段。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推荐关于传统节日的书籍、短片,还可以让学生们观看央视推出的综艺节目,如:《中华好诗词》《经典咏流传》等,观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写下深刻的感受,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风采。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们创设实践课堂,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熟知的传统文化,开启一场“传统文化脱口秀表演”,锻炼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能够营造浓郁的国学氛围。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和专长,获得更多的感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相互推荐相关书籍,如:《山海经》这本书非常有趣,详细分析其中每一个字的时候,会发现其中蕴藏着中国人的文化思维,蕴藏着数百个神怪异兽,神话故事囊括了历史、地理、民族、植物、动物、医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能够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知识空间。

5.红色传统,发扬光大

语文作为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学科,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很多优秀文学作品,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伟大诗人的诗词;《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八角楼上》《刘胡兰》等融入红色革命文化的经典篇章;《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寒食》等课文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特色与内涵,蕴藏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体现出语文的多样性、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等特点,将传统文化贯穿于语文课堂,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思想认知,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八角楼上》这篇课文时,课文主要描写毛主席在井冈山茅坪村的八角楼上,忘记了岁月的艰苦,专注地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赞扬了革命先辈公而忘私的奉献品质。在字里行间中能够让学生体会伟大人物、英雄事件,感受革命精神、革命之魂,并将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解我国革命人物、革命故事、红色文化,有效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政治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精心研读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多样化,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 田婧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路径》,《学园》2022年第5期。

[2] 王丽丽《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成长》2022年第3期。

[3] 杨童晨《小学语文课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点滴思考》,《启迪》2022年第21期。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