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3-08-20王瑛
摘 要:在社会经济高度繁荣的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助力国风崛起,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新兴趋势和重要任务。语文作为直接承载我国文学艺术的科目,在弘扬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国学素养方面,责无旁贷。本文聚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继介绍了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和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在此基础上,笔者就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提出几点看法,以供相关教研人员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6.004
物质的充盈,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在社会层面广泛激发了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教育实践证明,在小学阶段开启以名著、古诗词为主题的阅读教学,对锤炼学生文艺素养和国学素质,均具有促进作用,然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远不止“多读名著、多看古文”那样简单。在实施阅读教学前,教师有必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意义、渗透原则,建立系统且科学的认知。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1.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每一个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背后,都对应着一篇甚至多篇传世名作和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说到自强不息,我们有《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卧薪尝胆》;说到英勇奋进,有孟子的“虽千万人吾往矣”,有项羽的“破釜沉舟”,有韩信的“背水一战”;说到精诚团结,司马迁写下了寓意将相和睦的“负荆请罪”、王褒写下出了君臣同心的“聚精会神”;说到不屈压迫,楚人谣里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是震烁古今!显然,将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故事引入小学语文阅读,首先会充实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丰富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内容,而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学生们的阅读视野、中华文化素养乃至君子风范,也将得到初步培养。
2.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赋予了民族最基本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经历长达数千年的沉淀、传承之后,中华民族形成了浩如烟海的文艺著作,如汉唐诗歌、先秦散文、名言哲理、历史故事,每一篇文章背后都凝结了古代先民的深厚智慧,每一篇都经受住了漫长历史时空的考验,证明了它们的文学和精神魅力,可以说,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邃哲理,已经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永恒指导意义。借由阅读教学来研究学习传统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者将先民智慧吸收为自己的人生智慧,另一方面,这一学习过程,也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广泛地传承下去。
3.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确保中华传统文化在义务教育中得到有效普及,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总结教育经验,创新运用教学方法,以不断提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能力。该文件从客观事实出发,在充分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在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本人的教学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必须足够优秀。为向学生呈现出高质量、有内涵的传统文化阅读教学,教师对相关文化精髓的认识理应足够深刻,对承载某种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也应当有着卓尔不群的品鉴、感悟能力。某种角度看,将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阅读教学中,也为教师深度学习这些传统文化,扎实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提供了宝贵的契机。
4.培养学生的道德素養
小学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开端,同时也是学生价值观念萌芽、道德体系建立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这一特殊的人生阶段,沐浴在古人高尚情怀的熏陶中,无疑将有效升华学生个体的道德情操。一如前文所说,学生知道了卧薪尝胆的故事,就会明白身处逆境隐忍奋发的伟大;知道了破釜沉舟的故事,将对一往无前的霸王气概心生向往;知道了负荆请罪,学生将从更高的层面建立对“团结”的正确理解;了解了楚人谣背后的亡国破家之痛,了解了秦末动乱的事由原委,学生也将自觉养成勇于反抗侵略、反抗不公的家国情怀。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阅读教学,将使是非观尚处于朦胧阶段的小学生,正确意识到什么事是对的、什么事是错的,什么事可以使自己获利但坚决不能做,什么事虽然可能让自己受损但必须坚持。简单讲,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小学生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有独立思考能力、行事磊落善恶分明的“君子型”人才。
二、合理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1.教学规划遵循因时施教原则
小学阶段的六年学习历程,基本覆盖了学生从幼年期到青春期的转变过程,随着生理、心理和阅历的不断成熟,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都将产生非常明显的变化。来自教学对象的天然变化决定了,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理念下,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诉求展开因材施教,更应该从客观上呼应学生的多方面变化,通过对教学规划的动态调整,确保阅读教学的因时施教。例如,面向一、二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应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上,选取富有趣味性、理解难度较低的民俗故事、白话版历史典故,持续吸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关注;而面向五、六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则应搭配必要的语法、鉴赏理论教学同步进行,通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解读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发掘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丰富内涵。
2.内容设计遵循兴趣驱动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维护和热爱,则必须通过富有趣味性的教学设计,持续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热情。以兴趣为根本驱动力的教学原则,应当贯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具体到传统文化的渗透方面,教师在选取相关阅读内容时,可重点结合近期时事、学生的语文学习进度、学习表现,专门挑选最能引发学生群体共鸣的传统文化故事,供学生进行阅读。
3.阅读过程遵循量化积累原则
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究竟应当遵循质量、深度至上?还是以量化积累为重?从教学目标的实现来看,以量化积累为主,更有利于培育小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数理知识研究有所不同,文艺类知识的学习,既需要原理型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更离不开文化常识、文学素材的广博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不应体现为课后作业式的定期定量掌握,而是应作为一种兴趣化的课余活动,使学生在饶有趣味的阅读过程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点滴积累,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为具备中华民族气质的新生代人才。
4.氛围营造遵循互动思辨原则
从艾布拉姆斯的文艺四要素理论出发,阅读学习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作者(教科书编纂者)、读者(学生)、阅读秩序维护者(教师)和作品(相关书籍)的交流过程。要确保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在营造阅读教学的整体氛围时,应当为师生间、学生群体间的交流、思辨留足空间,将阅读过程的思考主导权,交还到学生手中。通过创造更多的探讨、辩论机会,让学生在观点交锋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故事、历史事件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以致用,提供实践场景。
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展示传统文化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渗透,需要以学生对传统文化、古典名著的浓厚兴趣为前提。只有当学生对古典名著产生一定的阅读热情,阅读教学才能够顺利开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够得到传承。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树立传统文化传承意识,推动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利用符合小学生心理与性格特征的方式充分展现传统文化之美,使学生被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吸引,踊跃参与到阅读活动当中。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的教学活动中,为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传说故事、古代典籍等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导入,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阅读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引用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中有关“大禹治水”的篇章,使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过程以及结果。通过讲述洪水泛滥成灾、鲧治水多年无功最终为舜所杀等故事,使学生掌握大禹治水的背景和缘由;通过讲述大禹治水疏而不堵、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禹的智慧、无私以及战胜困难的决心;通过讲述大禹治水十三年最终消灭水患的事迹,使学生了解禹的功绩。在了解关于禹的一系列故事之后,学生不仅能够深刻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被其中古典名著和故事传说所深深吸引,也会对《大禹治水》的课文内容产生一定的认识和主观情感,带着这样的情感认识阅读课文,学生便可以精准抓住文章重点、更好地感受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2.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扩大学生阅读范围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既要求教师将语文课程内容与传统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同时也对教师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收集、利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促使优秀传统文化为小学语文阅读活动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相关技能,广泛收集与语文阅读教学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并在细致筛查、甄别的前提下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所喜爱的神话传说、富有趣味的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内容,引起学生对古代典籍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后阅读习惯、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化表现形式对学生的阅读视野进行拓展。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时,教师便可以用多媒体电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段,直接将《草船借箭》的阅读内容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通过播放“为什么借箭”“如何借箭”“借箭的结果”等故事情节,使学生对诸葛亮、鲁肃、周瑜等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产生初步认知,对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产生一定了解。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学生自然会带着浓厚的阅读兴趣投入到课文《草船借箭》的阅读活动中,进而更好地理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微妙关系、感受诸葛亮身上顾全大局、识大体的人格魅力。此外,教师应注重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阅读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帮助学生对《草船借箭》进行有效阅读和深入理解,并不断激发学生对于《三国演义》这一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乐于研读古典名著、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优秀传統文化资源进行阅读教学时,还应有意识地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注重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确保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光发热。
3.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增进学生阅读效果
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变革与趋势,要求教师在升级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阅读教学领域的有效渗透。为此,教师应深入解读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内涵和教学价值不断渗透到阅读教学活动中,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阅读效果、增进学生的文学积累和文化素养。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不能只停留于表面,语文阅读教学对传统文化的应用,不仅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效果,还应确保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推进民族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巨大功用。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精卫填海》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精卫填海”这一故事的出处——《山海经》进行了解,使学生知道《山海经》不仅是一部先秦的神话传说汇编,更是一部记述了上古时期社会生活的大型百科全书。至此,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带着对《精卫填海》创作背景的了解,进入阅读环节。通过带领学生阅读文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精卫毫不屈服、与自然作斗争、矢志不渝的精神。不仅如此,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精卫填海”这一上古神话背后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用多元化视角对文字内容进行分析:通过文章中对残酷的自然现实的描写,使学生感受古代先民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生存信念,通过精卫衔石子填海的行为,引导学生感受精卫身上所蕴含的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勇于斗争、不畏牺牲的民族精神。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精髓所在,在教学内容中体现传统文化精髓,助力中华优秀传统的代代相传,是语文学科教学理应承担的时代使命和远大教学目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扎实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前提下,通过教学设计规划,使优秀传统文化以最适宜学生接受的形式,自然渗透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当中,让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民族情怀、道德情操,真正成为学生精神人格的底色。
参考文献:
[1] 王秀玲《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路径分析》,《新课程》2022年第28期。
[2] 汤艺欣《以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研究》,《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年第11期。
[3] 张敬《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地生根》,《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4] 黄妹妹《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第24期。
[5] 孔文娟、孔伟《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名著阅读中的融合与应用研究》,《试题与研究》2021年第28期。
(王瑛,1975年生,女,汉族,甘肃庆阳镇原县人,大专,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