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的困境与突破
2023-08-20高云鹏万大卫朱朗先
高云鹏,万大卫,朱朗先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达州 635000)
高等院校要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1],而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准与面貌[2]。2019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强化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既是加强校地合作,建立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发展平台,加速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重要保障,也是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契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诉求。
1 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价值内涵
何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向敏[4]把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丰富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业意愿的能力称为教师“双创”教育能力;周琨武[5]提出“双创”教育能力是教师把创新创业意识和理念融入专业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黄兆信[6]则认为该能力包含“双创”精神、“双创”知识、“双创”教学三个层次。综合分析这些观点,首先,教师要有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精神,从观念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其次,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再次,教师要通过教育实践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因此,教师“双创”教育能力实际上包含了“双创”教育认知能力、“双创”教育融合能力和“双创”教育实践能力三个核心内容。
2 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2.1 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不到位
创新创业教师自身对“双创”教育活动的认同度,对提升高校“双创”教育质量起着关键作用[7],其意识和思维直接影响“双创”教育的有效推进。部分专业课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8],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部分学生工作岗位教师认为“双创”教育仅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未真正体会“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本质内涵;还有部分教师只强调打造创业项目,忽略了“双创”教育的持续性与复杂性特征,弱化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校对“双创”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边缘化,缺乏激励机制[9],导致教师教学动力缺失,不愿花时间和精力提升“双创”教育能力。
2.2 缺乏“专创融合”能力
一方面,“双创”教育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10],但由于部分高校“双创”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学科背景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导致“双创”教育学科归属模糊。这就要求“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依托学校优势专业和市场需求建立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校本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双创”教师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分离。学科教师专业能力强,但大多没有创业经历,更没有创业经验;学工管理类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主要起着“上传下达”的组织作用;校聘的行业专家虽然有较丰富的创业经历和经验,但他们在校时间短,与学生联系不够紧密,无法对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长期指导。因此,高校“双创”教师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及经验无法有效融合是导致其“双创”教育能力难以提升的另一主要因素。
2.3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欠缺
高校“双创”教育既要强调“教育性”,又要重视“实践性”,要求教师不但有较强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还应有丰富的创业实践指导经验。教师教育实践技能水平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有丰富创业经验和项目指导能力的教师,能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给予有效帮助。比如在工商、税务、资金渠道、企业发展咨询、制定商业计划书等方面能及时指出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迅速抓住关键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完善策略,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卓有成效。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实践型教师数量偏少,教学方法传统[11],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教学能力弱,加上部分学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不充分[12],难以保障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3 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的突破路径
3.1 以制度为支撑,构建创新创业教学保障机制,激发教师内在动力,提高教师对“双创”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根据地方产业布局和学校转型发展的特点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办法、“双创”教师培训办法、教师进企业挂职等相关制度,促进高校完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提升教师创业素养。其次,优化教师评价体系,完善职称评聘制度。现有评价体系比较重视考核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很大程度影响了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独特性,可以设立“双创”教学成果专项奖励,评定“双创”优秀青年导师,增设“双创”型教学名师,将“双创”教育成果与职称、晋升挂钩,甚至可以在职称晋升中单列,设立以地方特色命名的“产业教授”,通过这些举措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激发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增加学校“双创”教育活力。
3.2 以课程为载体,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专创融合”能力
李卫朝[13]提出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是适合地方本科院校“双创”教育发展的有力措施,也是有效推动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长足发展的动力。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建立“校企联合课堂”,开发兼具学科特色与地方需求、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的课程模块,构建专业视野引领下具有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业思维、强化学生创业实践、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复合型课程体系。比如创业意识类课程以创业基础、创业扶持优惠政策等内容为主,结合创业案例,使学生了解当前创业的基本形势与特点,培育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知识类和能力提升课程以创业机会与风险、商业模式等基础知识和创业管理、创业模拟等能力提升为主,使学生的创意更加符合企业实际。创业实践类课程以开办企业和企业生存管理,如法律咨询、财税代理、补贴申报、市场拓展、融资对接等实训为主,辅以项目包装打造、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案例分析等内容,通过众创空间、创业园,将学生的创业意向转化为创业项目,争取使项目成长发展、落地见效。教师引导学生以创业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进行创业,将专业知识与创业思维融会贯通,既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热情,又能使创业具体化和操作化,在教学和项目指导中实现教学相长,不断提高教师“专创融合”能力。
3.3 以项目为抓手,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演练,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生命活力体现在创业实践之中。高校要对接地方区域发展战略、瞄准关键领域,深化政企合作,整合校地资源,打造以优势学科专业为引领的创新创业项目,强化创业技能实训,促成产学研深度融合。首先,搭建多层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演练。教师通过“实践+实训中心”“实践+创客中心”等校企合作、共享共建的“产学研”平台[14],强化项目实践指导能力,利用众创空间、专业孵化器等平台,将创意转化为创业实践,实现创业项目孵化与实践运营。其次,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丰富教师实践经验。创新创业大赛是检验“双创”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师生“双创”能力的重要途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为使创新创业项目在大赛中保持竞争力,必须由具有一定创业经历、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对项目进行指导。只有将专业知识与企业经营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提升教师的项目指导能力。参加大赛不是“双创”教育的最终目的,它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有力手段,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当鼓励教师指导或直接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通过比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赛教融合的“双创”教育新局面。
4 结语
总之,地方高校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提升并不是一个短期的简单过渡,而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双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只有不断加深对“双创”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增加知识储备,丰富知识结构,增强实践能力,积极进行“双创”教育研究,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