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技术在四肢骨折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23-08-19陈力全陆泰良
陈力全,周 伟,陆泰良
(广东祈福医院1.急诊科2.骨科,广东 广州 511495)
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骨折治疗中外固定器的应用材料有了较大的改进,且器械设计及技术不断改进提高,使得外固定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外固定器已成为临床矫形外科治疗(如骨折治疗和肢体延长、骨关节畸形矫正等)中常用的一种器械[1]。四肢骨折属于临床常见、高发性骨折类型,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骨折的发生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机体蛋白质分解加快,引发急性疼痛、肿胀等症状,如未能及时治疗,容易造成功能性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四肢骨折患者往往并发颅脑、脊柱、脏器损伤等情况,病情较为复杂,同时急救时剧烈的疼痛会导致患者情绪的明显波动。医生需准确把握救治时机,准确判定患者的病情,并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进行干预,以防止其病情加重,减轻其痛苦。相较于内固定治疗,外固定治疗不仅操作简单,且对患者的损伤小,可以牢固固定骨折,不会将异物残留在组织内,同时治疗过程中可以活动患肢,可减轻治疗中搬动患者或手术引起的疼痛,并可大大降低患肢被二次污染的风险[3]。本研究根据2020 年8 月至2022 年12 月广东祈福医院收治的112 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四肢骨折急救中应用外固定技术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8 月至2022 年12 月广东祈福医院收治的112 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为新鲜骨折,患者意识清醒,认知正常,可正常沟通;(2)在患者知情及同意下开展此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功能严重器质性障碍;(2)合并恶性肿瘤疾病;(3)特殊阶段女性,如妊娠期和哺乳期;(4)合并其他骨折;(5)精神状态不正常;(6)凝血机制异常或患有血液系统疾病。所有对象以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6 例。对照组:男、女例数分别为32 例、24 例;年龄范围在22 岁~60 岁之间,平均值(35.56±5.33)岁;骨折部位:胫腓骨骨折、肱骨骨折、股骨骨折、尺桡骨骨折分别为10 例、18例、12 例、16 例;骨折类型:闭合性骨折20 例、开放性骨折36 例;合并症:颅脑损伤5 例、脏器损伤6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2 例;受伤原因:意外交通事故、高空坠落、打架斗殴、压砸伤分别为21 例、15 例、10 例、10 例。观察组:男、女例数分别为30 例、26 例;年龄范围在21 岁~59 岁之间,平均值(36.87±6.54)岁;骨折部位:胫腓骨骨折、肱骨骨折、股骨骨折、尺桡骨骨折分别为12 例、20 例、9 例、15 例;骨折类型:闭合性骨折24 例、开放性骨折32 例;合并症:颅脑损伤4 例、脏器损伤5 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2 例;受伤原因:意外交通事故、高空坠落、打架斗殴、压砸伤分别为22 例、12 例、9 例、13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内固定治疗,方法是:首先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具体伤情进行评估,实施清创止血操作,然后实施内固定治疗,主要采取解剖复位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等技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应用外固定技术进行治疗,方法是:对患者的损伤情况及生命体征进行评估,结合损伤部位及具体伤情进行合理处理,如为单一闭合性骨折,现场实施夹板固定,即刻安全转运;对于开放性骨折,先进行止血清创、消毒处理,然后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及固定。在患者入院后,如果损伤程度较轻,可实施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如损伤程度较为严重,利用X线透视,然后实施外固定支架手术。手术操作方法:有效麻醉,先复位骨折,根据骨折部位选择合适的穿针位置,穿针后进行外固定支架的安装,经过调节得到满意的骨折复位效果。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参考Johner-wruth 评分,具体标准为骨折部位8 周内完全愈合,关节活动正常,3 个月内实现骨性愈合,未发现畸形、感染等情况判定为优;骨折部位12 周内大体愈合,关节功能处于正常状态,6 个月内实现骨性愈合,无畸形情况,存在轻度感染判定为良;骨折延迟愈合,关节活动受限,有轻度皮肤感染,但未发现畸形判定为中;骨折部位愈合时间超过9 个月,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对正常生活及工作造成影响,出现严重感染情况判定为差[4]。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2)并发症:观察两组是否发生感染、骨不连、畸形、延迟愈合等并发症,统计总发生率。(3)治疗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问卷开展调查,分值最高100分,测评标准:分值90 分及以上归入满意行列,分值80 ~89 分归入基本满意行列,分值低于80 分归入不满意行列,计算总满意率[5]。总满意率=(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4)生活质量:于治疗后3 d 评估,利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开展测评,涉及8 个代表性维度,各项满分均为100 分,分值高表示生活质量佳[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分析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优良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较对照组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优良率的比较[例(%)]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满意率较对照组高(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的比较[例(%)]
2.4 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SF-36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 s)
表4 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 s)
组别 例数 生理功能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 总体健康 活力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 精神健康对照组 56 76.58±6.17 77.77±4.63 78.49±5.23 84.11±5.52 80.54±6.26 81.15±5.38 82.16±5.85 80.71±6.19观察组 56 82.72±6.45 83.05±5.69 83.78±6.55 89.39±6.68 88.85±7.13 86.29±5.46 89.23±6.51 86.82±7.34 t 值 5.147 5.386 4.722 4.559 6.554 5.018 6.044 4.761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3 讨论
四肢骨折属于临床常见骨折类型之一。此类骨折的治疗原则、内外固定、促进骨折愈合、并发症预防一直以来都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内容[7]。骨外固定技术主要是借助经皮穿刺针和体外连接器连接相邻的骨段或肢体,维持一定结构,在三维空间上使骨折处于稳定固定状态,从而为骨折愈合提供相应的生理学环境,同时满足患者功能锻炼的需求[8]。与内固定技术相比,外固定技术涉及更为复杂的结构力学原理;现阶段在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尤其是针对存在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复杂骨折和近关节部位的骨折,以及各种因素造成的骨缺损、关节挛缩、强直、肢体短缺等骨科疾病,外固定技术的应用优势极为突出。临床上最为简单的外固定技术为骨牵引,其利用骨穿针进行骨固定,使骨段间保持相对稳定,提供牵拉力,保证肌肉等软组织的张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创造良好的生理环境,使骨折得到良好愈合。但此技术存在一定的应用局限性,治疗后患者无法下床活动,不利于其早期开展锻炼,患肢无法实现早期使用,同时无法牢固约束骨段,牵引力不足,无法实现解剖对位或无法长期保持解剖对位。相对于内固定技术而言,外固定技术表现出骨折愈合早、肢体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突出优势[9]。
四肢骨折多数是因高能量暴力因素导致,如意外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部分患者伴有颅脑、脏器功能损伤,因此需合理选择治疗时机和方法,以免延误病情[10]。四肢骨折急救中临床医师需准确把握治疗时机,采取及时科学的治疗方法,这不仅能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同时能确保骨折良好愈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急诊治疗要求四肢骨折患者在伤后24 h 内就诊,此时患者受伤原因明确,可清晰地看到软组织损伤情况,即使患者存在肢体肿胀,也可通过及时复位和治疗处理防止皮肤坏死及出现严重并发症[11]。目前,临床对于四肢骨折的治疗时机尚无统一定论,但既往研究发现,早期入院有利于临床医师更好地评估患者病情及判定其身体状况,有助于有效处理活动性出血,以维持骨折端的良好血运,减轻肿胀,为骨折面恢复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在临床骨科疾病治疗领域外固定支架的应用较广,现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且操作技术成熟,因此更容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有助于减轻其心理恐惧感及精神负担,稳定其情绪,减少医患纠纷[12]。
本次研究对于急诊四肢骨折患者分别实施外固定治疗和内固定治疗,评估临床疗效显示:外固定治疗的治疗优良率为92.86%,较内固定治疗(78.57%)高(P<0.05)。证实外固定技术在提高急诊四肢骨折治疗优良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分析其原因在于,外固定技术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且用时短,不仅能实现有效复位、牵引及固定,同时也能满足患者早期功能活动的要求。但由于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患者的个人体质、骨折程度、治疗方法选择不当等因素均会影响疾病治疗的优良率[13]。研究结果显示:外固定治疗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36%,其中发生骨不连、延迟愈合、畸形各1 例;内固定治疗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9.64%,其中发生畸形、延迟愈合各2 例、感染4 例、骨不连3 例;外固定治疗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内固定治疗患者;治疗后外固定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总满意率均更高(P<0.05)。究其原因为,内固定治疗创伤较大,感染风险高,容易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外固定技术与人体生物学要求更为相符,可以结合个体情况调整固定压力,在治疗后恢复期间可进行一定范围的活动,从而可保证良好的血液循环,同时促进骨折面愈合,减少并发症,促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4]。此外,与内固定治疗相比,外固定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的思想顾虑,减轻其精神负担,从而提高其满意度。外固定技术治疗急诊四肢骨折可取得确切的疗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需避免应力遮挡,以免导致延迟愈合;在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后,可以对外固定支架的固定方法和强度进行适当调整[15];应定期实施X 线检查,明确骨折愈合情况,同时对骨痂线形成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以便于制定合理的康复锻炼计划。
综上所述,相较于内固定治疗,在四肢骨折患者的急救中应用外固定治疗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可促进肢体功能尽快恢复,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