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博物馆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2023-08-19孙丽霞
文 孙丽霞
幼儿园博物馆是一个为幼儿感知、欣赏和探究自然、社会、文化及科技而呈现物品、提供操作机会的场所。我们以“建一座儿童成长的博物园”为愿景,聚焦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对廊道主题博物馆、班级微型博物馆、户外自然博物馆等博物馆场域的建设,探索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努力让幼儿园的一切空间、资源为幼儿发展服务。
一、盘活资源,改造博物馆活动场域
我们从园所现有资源入手,打通室内、室外游戏空间,适时、灵活地整合幼儿园资源,不断优化博物馆场域。
(一)探究廊道博物馆场域整合的更新策略
基于儿童发展的需求,我们为幼儿创设了有准备的环境,通过观察分析幼儿行为,及时调整场域中的环境、材料、内容等,让其充满生命力。实行馆长责任制,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场域管理、材料提供、游戏商议等。
1.审议改造——为幼儿创造有准备的环境
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动态发展的,是为幼儿的发展而变化的。幼儿主题博物馆环境随着幼儿的需要而更新。我们通过现场观察、集体审议等方式,调查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求——梳理博物馆各活动区的价值,形成经验清单—创设文化历史环境(追本溯源)—收集创设实物展示区域—创设操作体验区域—预设生成展开博物馆课程活动,让廊道主题博物馆在“审议—调整—再审议—再调整”的循环往复中不断优化,使幼儿在博物馆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探索、创作,不断累积新经验,获得新体验。
2.经历学习——让幼儿成为创建的主人
儿童是有能力的、坚强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前期的一些主题博物馆创建,更多是由教师观察而引发,由教师主导开发、设计。能否让幼儿创建一个主题博物馆,成为博物馆的设计者、参与者、使用者呢?基于这一想法,我们引导幼儿成为博物馆创建的主人,开发打造新的博物馆区域。我们把主动权交给幼儿,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内在动力,满足幼儿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参与者的愿望。
(二)打造微型博物馆学习场域的创建模式
我们以班级为主阵地,打造班级微型博物馆游戏场域,从内容选择、环境创设、区域设置、游戏现场等方面,凸显班级博物馆特色。同时,教师对幼儿与资源的互动进行深入、沉浸式观察,将幼儿深度学习的过程完整地融入环境之中。
(三)探索阅读博物馆深度利用的有效方法
我园建有“植物博物馆”“汽车博物馆”“虫虫博物馆”等主题阅读博物馆。我们落实馆长责任制,优化阅读博物馆呈现方式,探索自主管理方法,建立师幼借阅制度,将阅读资源与课程、游戏对接,探索阅读资源深度利用的方法。
1.投放图书资源
在每个主题博物馆内,我们都投放了与资源相关联的图书,帮助幼儿解决课程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扩展了幼儿的认知视野,帮助幼儿了解主题资源的发展过程、文化内涵等。
2.管理主题馆域
我们以班级为单位,为每个主题阅读博物馆配备专职“馆长”,全程参与绘本书籍的归类、摆放、整理、阅读环境创设等活动。我们还根据其他班级的需求,汇总书籍目录,不断增添或更新书籍,满足全园师幼的需求,将书籍资源与班级课程连接起来。
3.建立借阅制度
各班根据课程实施需求,通过预约进馆阅读、相关绘本书籍借阅等形式,探索阅读资源利用的方法,由馆长统一协调,做好登记、介绍与场域整理等工作。
二、聚焦资源,拓展博物馆学习场域
幼儿园课程是生活的、变化的、游戏的,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建构的产物。我们努力把幼儿放到课程中央,基于幼儿发展的需求,为幼儿创设了一个饱含探索元素的博物馆环境,引发幼儿进行真实的、有意义的学习,自主且连续地建构自己的经验。
(一)立足主题博物馆——面向需求,提升幼儿学习力
班级微型博物馆基于幼儿发展的需求,和幼儿一起经历收集、展示、欣赏的过程,在讲、玩、用、拓中调动多种感官,获取知识和经验。
廊道主题博物馆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从主题说明、主题价值、内容线索、环境创设、家长资源、家园共育、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入手,预设主题课程计划,并将其融入日常活动中。
(二)创生自然博物馆——关注行为,追随幼儿兴趣点
我们秉承“大自然就是活教材”的教育理念,大力推进户外自然博物馆资源研究,将资源与课程链接,通过实践探索、思维碰撞,形成适合我园的自然课程实施模式。例如,“菊花”是本土资源,幼儿通过种植菊花,积累种植经验,体验种植乐趣。
(三)实行馆长责任制——自主管理,增加幼儿归属感
廊道主题博物馆具有自由、有序、愉快和生机勃勃的特点,能够满足幼儿所需的安全感。在馆长责任制理念下,幼儿可以自主活动,自选内容、自选材料、自选玩伴,在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玩一玩中尽情参与。同时,我们自主投放材料,自发制定游戏计划等。
三、融通资源,搭建博物馆共享平台
课程资源作为课程建设的载体,在课程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达到“材料兼容、课程互融、学习共融、家园交融”的课程资源融通目的。
(一)材料兼容——让材料随时可用
材料是引发幼儿深度学习的媒介,幼儿在与材料积极的互动中获得学习经验。如何让每个馆里的材料相互兼容,随时可用,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的方向。我们注重各材料资源的相互连接,将区域、材料、课程有机结合,打造三位一体的互联模式。例如,农耕博物馆可供幼儿参观欣赏各种农用工具。必要时,又可为幼儿的种植活动提供支持。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所需,在这里选择合适的工具参与劳动,体验各种农用工具。
(二)课程互融——让课程随机而变
在博物馆创建和利用过程中,我们始终将它置于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视域之下,与课程活动保持着联动关系,让它成为课程实施的补充和延伸。同时,将班级微课程与幼儿园现有博物馆相互融合。例如,“虫虫博物馆”的成功创建,为我园课程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三)学习共融——让学习随处可见
我园充分利用廊道、墙面、大厅等空间,创设互动的学习环境,打破班级、年龄的界限,为全园幼儿服务,让幼儿在与同伴、环境的互动交流中,获得有益经验。例如,在“幼儿园里的树”主题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一同绘制树资源地图。当资源、课程与幼儿的成长连在一起,当每一个幼儿、教师与环境连在一起,课程就会呈现一种自然和生长的态势。
(四)家园交融——让家园向需而行
家庭是课程的“活”资源,幼儿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例如,在“竹子博物馆”活动中,我们邀请家长参与,协助收集各种竹制品以及有关竹子的资料和图片;联系有竹林的家庭,为幼儿提供参观、实践的场所。
幼儿园博物馆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让教师在盘活活动场域、拓宽学习场域的行动中学会了将资源进行融通,在课程实施中学会了主动捕捉资源、挖掘资源价值,不断给予资源新的活力。今后,我们将继续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让幼儿在与资源的有效互动中获得经验、丰富认知,从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