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生活教育理念 绽放生活教育精彩
2023-08-19文许欣
文 许 欣
生活教育理念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但是,许多教师只是在“照本宣科”,难以展现生活教育的精彩之处。为此,教师应主动地探寻幼儿的成长规律,积极借助生活材料、生活情境等生活要素,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的童年更加绚丽。
一、巧引生活元素,践行生活理念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教育元素,教育中也不能缺少生活的影子。但是,纵观以往的幼儿集体活动,许多教师割裂了现实生活与集体活动之间的廊桥,使得集体活动难寻生活色彩,幼儿也难以透过学习过程强化应用能力。对此,教师有必要基于活动主题,为幼儿引入生活元素,创建生活情境,以便在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活动时,拉近幼儿与集体活动之间的距离。
(一)引入生活材料,打造生活氛围
纯粹的理论性内容,披着一层抽象的外衣。而活动材料是集体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优质的材料不仅能促进游戏活动的顺利实施,还能激发幼儿的学习活力,增强幼儿对游戏活动的熟悉感。所以,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为幼儿引入生活材料,营造生活氛围,以便在拉近幼儿与活动的距离中,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自觉性。
例如,在“水果沙拉”活动中,教师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水果,给活动增添生活气息。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布置“收集自己喜欢的水果,并将它带到幼儿园”的任务,为活动准备生活材料。在活动中,幼儿将收集到的水果放在桌子上,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桌子上的水果进行辨别。紧接着,教师提出“这些水果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鼓励幼儿通过“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等方式,对水果的形状、颜色、口味等进行观察,进一步了解水果。
材料的存在,能够让活动更加精彩。教师有意识地准备生活材料,并鼓励幼儿对这些生活材料进行观察、品尝等,能够拉近幼儿与活动的距离,引导幼儿掌握探寻未知世界的方法。
(二)创设生活情境,强化应用能力
在传统的集体活动中,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基础知识的渗透上,较少为幼儿创建生活情境,为幼儿提供应用知识的机会。在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中,教师应主动根据教育需求,为幼儿创建生活情境。
例如,在指导幼儿学习简单的加减法、物品分类等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为幼儿应用加减法知识创建机会。首先,教师为幼儿展示超市中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品,如文具、香皂等,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物品的特征,增强幼儿对生活物品的印象。随后,教师组织幼儿学习加减法的知识,与幼儿一起搭建“超市”场景,并将笔、乒乓球、香皂、毛巾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分发给幼儿,引导幼儿分类、整理。在完成“超市”搭建后,教师再引导幼儿自主选择角色。每个幼儿都能基于自己的角色,模拟生活场景。
虚拟生活情境的创建,让幼儿的学习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幼儿在未来的生活中遇到相似状况时,能够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问题的解决。
二、拓展学习空间,践行生活理念
陶行知先生强调社会对教育的促进作用,认为“社会”是广泛意义上的“学校”,具有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价值。但是,在以往的幼儿集体活动中,许多教师只注重在室内组织活动,幼儿的学习空间受到限制,学习的方式也较为枯燥。因此,教师要拓宽幼儿的学习空间,带领幼儿参加户外活动,健全幼儿人格。
(一)开展户外活动,享受别样乐趣
受功利性等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户外游戏活动中,过度关注活动的教育意义,弱化户外游戏活动的趣味性。所以,为了让户外游戏活动更加精彩,教师要借助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活化活动方式,以便幼儿在尽情玩耍中增强体质。
例如,在“龟兔赛跑”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全面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活动刚开始时,教师先为幼儿设计“你们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这一问题,引发幼儿的热议,促使幼儿在讨论中了解整个故事的情节。接着,教师进一步调动幼儿扮演角色的欲望。在幼儿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为幼儿准备“兔耳朵”“乌龟壳”等道具,引导幼儿自选角色,重新演绎“龟兔赛跑”的故事。
教师主动引入趣味故事,并借助趣味故事的背景,指导幼儿参与角色扮演的学习活动,能够增强幼儿的沉浸感,促使幼儿在扮演角色中增强体质。
(二)组织实践活动,提升人格素养
陶行知先生提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强调德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首要地位。为此,教师要注重拓展德育的空间,组织幼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幼儿基于亲身体验的过程,强化德育感知的效果,不断提升人格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打破常规,组织幼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前,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为幼儿讲述注意事项,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避免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意外伤害。社会公共场所是栽种德育种子的重要阵地。在德育中,教师组织幼儿到社会公共场所参与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幼儿对德育内涵的感知效果,提升幼儿的人格素养。
三、坚持“教学做合一”,重视生活教育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理念的方法论。在组织幼儿参与活动时,教师应为幼儿创建实践的机会,让幼儿真正地透过“做”的过程,达到“学”的效果。
(一)引导自主探究,提高探究能力
一些教师往往倾向于采用“先讲解示范、再指导实践”的方式,使幼儿缺少自主探究、自主摸索的过程。为了践行“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让幼儿依靠自己的双手探知世界,教师要优化以往的活动形式,主动为幼儿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
例如,在“折纸风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创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先分发一些折好的纸风车,并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让幼儿伴随歌曲一起舞动风车。在玩风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自主选择纸张制作风车。之后,幼儿自由组合,共同完成风车的制作。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除了要指导幼儿“知其然”外,也要为幼儿创建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幼儿“知其所以然”,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依靠自己的能力完成探索。
(二)引入创造教育,释放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提出“人人是创造之人”等教育思想,肯定了幼儿的创造才能。在践行“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中,教师应为幼儿创建创造的平台,让幼儿拥有释放自身创新思维的机会。在幼儿完成创新设计与制作后,教师要为幼儿搭建展示风采的平台,让幼儿在他人的赞赏中进一步激发创造才能。
例如,在“可回收垃圾的再利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开展创造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教师先布置“收集可回收垃圾”的任务,组织幼儿收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可回收垃圾,如饮料瓶、泡沫、纸箱、报纸等。接着,教师提出“如何处理可回收垃圾”问题,调动幼儿的生活回忆,唤醒幼儿自主改造可回收垃圾的欲望。当幼儿用废报纸、饮料瓶制作出工艺品、生活物品后,教师再搭建平台,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创意设想和制作过程,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创新能力。可见,教师先组织幼儿自主收集生活中的材料,再为幼儿搭建创造的平台,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