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君子之“ 谦德 ”人格

2023-08-19何轩

今古文创 2023年29期
关键词:周易君子儒家

何轩

【摘要】儒家最是讲究为仁由己的君子人格,无论是从道德领域还是修养工夫领域,先秦儒家都非常重视对君子人格的培养和追求。先秦时期,人的社会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士阶层开始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他们认识到,要想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身为君子,谦逊是不可或缺的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正所谓“谦谦君子”,《周易》中的谦卦系统地阐明了君子“谦德”的内涵,也为儒家君子人格提供了一种内在的修养工夫方法。谦卦之中的“谦德”理论也与儒家君子人格“仁”的内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儒家;君子;《周易》;谦卦;谦德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9-007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9.023

一、“谦”与“谦卦”

《说文解字》中指出:“谦,敬也。从言,兼声。”《说文解字注》中又指出:“‘谦,敬也。敬,肃也。谦与敬义相成。从言。兼声。苦兼切。七部。兼或假嗛为之。” ①“谦”,即谦虚、谦让,不可自得自满。《周易》卦十五为“谦”,其卦辞为:“亨,君子有终”,卦象表示为艮下山上,原本应在陆地上巍峨连绵的山脉此刻正存于大地之下,这个景象并不多见。郑玄曰:“艮为山,坤为地,山体高,今在地下。其于人道,高能下下,谦之象也”。②李镜池在《周易通义》之中解释“谦”卦卦辞道:“身为贵族应具备谦让的美德,是会有成就的”。③不难看出,《周易》认为“谦”卦的最终结果将是大吉的,君子定会亨通,《序卦传》言:“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此句正是阐明君子断不可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尤其是在事业和学问大有成就之时,此时更应该谨慎谦虚行事,克服遇到的困难,走向最终的亨通。《序卦传》又言:“有大而能谦,必豫”,君子与人们相交往之时,应做到谦逊待人,然后才是深谋远虑、详密计划。“谦”作为君子人格的基础,也是天道在君子人格方面的显现。“‘谦者,屈躬下物,先人后己,以此待物,则所在皆通,故曰‘亨也。小人行谦则不能长久,唯‘君子有终也”。④“‘谦为诸行之善,是善之最极,而不言元与利贞及吉者,元是物首也,利、贞是干正也。于人既为谦退,何可为之首也?以谦下人,何以干正于物?故不云元与利、贞也。谦必获吉,其吉可知,故不言之”。⑤“谦”乃是君子特有品德,小人即便具有也无法长时间保持谦逊,而君子“谦退”并不是退让、忍让,正所谓“人以谦巽自处,何往而不亨乎”,⑥平等对待每个人,方可称作君子作风,如此民心自然会倾向于君子,自然最终走向大吉。

《易传·彖传》中言“谦”:“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天道向下救济万物,使万物趋向光明;地道上行是天道自身的规律使得卑下的事物会遵循天道发展,趋向于谦德,通过盈满来达到“谦”,即趋向平等、平和;“鬼神”则是借用先秦时期对鬼神的敬畏之心,来表明到了一定时候,必须要放弃“盈满”,不可骄傲自大,而应该“谦退”,如此才能够展现人道,从而使事业走向成功。君子走“谦”道,是真正的统一了天道、地道、人道,有“谦”才有“德”,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先秦时期儒家倡导礼制的思想。《易传·象传》说:“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衰多益寡,称物平施”。地为低陷之位,山则为凸起之位,低中有高,即为谦卑中又有高尚尊严,正是君子那不卑不亢的道德品性;“称物平施”是对“君子衰多益寡”的总结,王弼认为:“多者用谦以为衰,少者用谦以为益,随物而与,施不失平也”。⑦先秦时期“君子”多指君王和贵族,身为君王应综合社会各方的力量,并使其达到平衡状态,然后再予以施行,这也是“谦德”的一种体现,本质上则是儒家推行人之中道的体现。

二、“谦”卦之卦爻辞

“谦”卦的整体含义大致已经了解,要想更清楚的认识“谦”卦与君子人格的关系还需要通过其各个爻辞来学习其理论。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李镜池在《周易通义》中解释为谦虚而又谦虚是贵族应具备的德性。⑧谦谦所谓谦之又谦,体现了谦虚谨慎的心理与行动,故而君子可以克服汹涌的河水并平安渡河。《周易·象传》言:“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君子将自己身份压低,转而提高思想境界,进行自我修养,同时身为君子应懂得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自然界之客观规律并不是人类可以左右的存在。初爻正是从敬畏自然规律的角度出发,指出“谦谦君子”乃是自我修养出来的结果,并非先天所具有,人们需要后天进行道德修养去达到“谦”,也告诫人们需存有敬畏之心,断不可妄自尊大。

“六二,鸣谦。贞吉。”鸣谦,意为明智的谦让,二爻讲的是要善于分辨事理的是非曲直,然后决定应不应谦让,若不明智而谦让,就成为了糊涂虫,对敌人的侵略,不抗战而谦让,就会成了投降主义。⑨君子经过第一阶段的积累学习,已经初步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或许已经体悟到中正之道,此时需要用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取得的成就,不可焦躁自大,保持谦逊姿态,学会主敬诚意。“大抵人多见得在己者高,在人者卑。谦则抑己之高而卑以下人,便是平也”。⑩谦,必定是由于君子容纳百川的宽容胸怀,君子内心高尚却依旧愿意卑下待人,此等“谦德”令人尊敬。《礼记》曰:“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为何谈及儒家之“礼”,主体必然为君子?君子之谦德,体现于礼,礼固依赖于谦,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在孔子看来,君子之仁德源于谦德,六二以柔处中,方能行中正之道,即谦而守中,无过犹不及,故言贞吉。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何谓劳谦?《周易程氏传》言:“三以陽刚之德而居下体,为众阴所宗,履得其位,为下之上,是上为君所任,下为众所从,有功劳而持谦德者也”。?从“谦”卦自身卦象来看,仅有九三爻一个阳爻,王弼曾提出“卦主说”来解释这种现象:“夫少者,多之所贵也;寡者,众之所宗也……五阴而一阳,则一阳为之主矣!夫阴之所求者阳也,阳之所求者阴也。阳苟一焉,五阴何得不同而归之?” ?三爻位为阳位,阳爻居之则为之正,且三爻位于中间之位,地位尊贵,程颐认为,只有君子才能够在此地位之时也保持谦虚谨慎的内心,最终获得好结果。如果不劳而谦,事事让人,则为懒汉,半途而废无法走向中正之道,此即“夫君子履谦,乃其常行,非为保其位而为之也。而言存其位者,盖能致恭所以能存其位,言谦之道如此。” ?《易传·象传》言:“劳谦君子,万民服也”,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劳谦主体自然而然变为君子,君子能够做到有功劳且不自满,从而能够赢得天下人的敬佩,这也正是“君子有终,吉”的体现。

“六四,无不利。撝谦。”王弼曰:“处三之上,而用谦焉,则是自上下下之义也。承五而用谦顺,则是上行之道也。尽乎奉上下下之道,故‘无不利”。?六四处在九三劳谦与六五柔顺自处的贤君之间,易功高盖主,此时需以谦柔自处,方可赢取他人信任。“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谦”应为君子之内在修养品德,谦德应在君子举手投足间显现,正如阳明所言:“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圣先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能自谦。” ?

前四爻均从君子人际交往、为人处世的角度来理清“谦”的内容,以君子向内自求为主,主要涉及个人主观思想上的道德修养工夫。初爻讲谦德是君子通过后天学习经验到的;二爻讲君子应对是否谦让作出正确的判断;三爻指出君子在面对功劳的时候不可骄傲自满,应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行事,以此使人信服;四爻则是要求不可不自谦,需要“言出乎身”,为人处世不能够违背原则。李镜池在《周易通义》中指出,“鸣谦”“劳谦”“撝谦”三条理论最终可得出“君子有终,大吉”的结论,“谦”卦与先秦儒家倡导的“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含有礼制的韵味,代表了先秦时期文人志士要求社会平等的价值观念。而五爻、六爻则是从战争角度对“谦德”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由于敌国来犯,导致本国受难,此时利用战争进行反抗并不会对本国不利,相反,此时无原则的一味退让才使导致不成功的重要原因。《易传·象传》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对于那些不服从规则的国家或行为,必须要采取正当的抵抗行动,从而维护自身利益、维持道义的正当性。“然君道不可专尚谦柔,必须威武相济,然后能怀服天下,故利用行侵伐也。威德并著,然后尽君道之宜,而无所不利也”,?正所谓治国不可仅停于怀柔之道,同时必须兼济刚猛之道,二者应相辅相成,另外,对待别国也不应采取侵略打压政策,而应该利用“谦”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自觉归顺,此与儒家崇尚的王道和德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此爻与二爻内容相呼应,依旧强调在利用谦德的同时要学会明辨是非,“大抵‘谦自是用兵之道,只推处一步耳,所以‘利用征伐也。盖自初六积到六五、上六,谦亦极矣,自宜人人服之。尚更不服,则非人矣,故‘利用征伐也”。?在遵循正道之时可以与别国兵戎相见,但也许谨慎思考,谦虚行事,因为此时一味地谦退大概无济于事,相反可能会招致祸患,这时举兵则为正义的自卫举动,会获得成功。

五爻、六爻是对前四爻的进一步阐释,更进一步的阐明了儒家主张德治、崇尚王道的思想观点,“谦德”是以仁待人、以德服人的基础,但是谦德不等于盲目的谦退、谦让,谦德必须与实力结合,从而为取得胜利提供条件。“谦”的本质是内在高尚的道德修养配上不卑不亢的为人处世态度,要求君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谦逊待人的和平态度,从而实现“以礼治国”。

三、“谦德”与儒家君子人格

在儒家学者看来,“谦德”与有为密不可分。“谦德”从根源上来看源于劳动,需要人自身进行一定的生产活动,《系辞传》用“劳动”来解释“谦德”:“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得,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劳谦”实为“谦德”的最高境界,君子以“谦德”实行“仁义”。《系辞下》言:“‘谦以制礼”,孔子也主张为人处世要“齐之以礼”,故而“谦”是礼制的实质内容。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孔子主张仁礼并重,君子需靠内外兼修而成,“仁之难成久矣,惟君子能之”,?君子人格作为儒家一以贯之的追求,在孔子那里,主要表现为“仁”的情感,正所谓“仁者爱人”,它作为君子发自于内心的行事原则,在其日常交往中变展现为礼,故而君子均“依礼而行”。在儒家看来,世间万物并非要完全圆满才称得上有用,就像是“谦”卦,内高外低,正是影射了君子的胸怀,人如果能虚怀若谷,便可容纳其余事物,有容乃大正是通过容纳、接受外物,才给予了人不断发展的可能。“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君子既要尊敬他人,又要对他人以礼相待,一个人如果能够恭谨而行谦,则其德不可逾,《系辞下》言:“谦,德之柄也”,“谦”乃是整个道德修养的最重要因素,“谦德”乃是所有德性的基础。

孔颖达认为:“是物首也,利贞是干正也,于人既为谦退,何可为之首也!以谦下人,何以干正于物!故不云元与利贞也。谦必获吉,其吉可知,故不言之。《易经》之体,有吉理可知而不言吉者,即此谦卦之由。” ?在孔颖达看来,君子依“谦”卦行事,必然能获得亨通,一个“谦”字,与君子之“礼”相辅相成,《周易》将其单炼为“谦”卦,也正是指出君子需要时刻用“谦德”来予以自省,从而使为人处世“发乎情,止乎礼”。程颐曾说:“君子志存乎谦翼。达理,故乐天而不竞;内充,故退让而不矜,安履乎谦,终身不易,自卑而人益尊之,自晦而德益光显,此所谓君子有终也”。?君子志向存于谦德,依谦德行事,自然可以在不同的事情上游刃有余,从而坚持到最后,这就是所谓的君子“自卑而谦光”,即使放低姿态,却依旧存有不卑不亢的态度,“终”即为最后获得的亨通大吉。“在小人则有欲必竞,有德必伐,虽使勉幕于谦,亦不能安行而固守,不能有终也。” ?小人之所以无法获得最终的亨通,正是因为其无法依“谦德”行事,由于容易受到物欲蒙蔽而更无法坚持不懈,所以小人无法成为君子。

四、小结

“谦”卦作为《周易》之中唯一一个六爻皆为大吉之卦,其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谦德”是君子之德,要求人首先要学会谦逊待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但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继而拓宽眼界,防止固步自封;另外还警醒着人们,要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个人成就,切不可骄傲自满。当然需要注意,“谦德”虽为君子之德,却也并不排己,“谦德”之利己更多的要求人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要勇敢前进,学会利用自身优点,此种“利己”偏向道德修养而非事功之效。儒家所谓的君子人格,并非是假装自身,而是主张在走向中正之道的过程之中应始终保持谦逊之心,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发性的行为,而不是为了求赞扬去追求道德。即使是现代社会,“谦德”依旧是不可或缺的君子人格,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待人、去除私欲的时候,社会才能够得到更好发展,人们才能享受到更多的公平。

注释:

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85页。

②李鼎祚:《周易集解》,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18页。

③⑧⑨李镜池:《周易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页,第33页,第33页。

④⑤⑦??刘玉建:《周易正义》,齐鲁书社2005年版,导读第182页,导读第182页,导读第183页,导读第184页,导读第381页。

⑥?????宋程颐撰、王孝鱼点校:《周易程氏传》,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5页,第88页,第88页,第89页,第85页,第86页。

⑩?(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70,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53页,第1770页。

?胡平生、张萌译注:《礼记》,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231页。

?魏王弼撰、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91页。

?(明)王阳明:《传习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45页。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14页。

?孔颖达:《周易正义》卷2,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80页。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宋朱熹撰,廖名春点校.周易本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马兰兰,李振纲.“文人”到“君子”:儒家君子主体人格的复归[J].宁夏社会科学,2016,(05):10-15.

猜你喜欢

周易君子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君子无所争
甜甜的“蝴蝶茧”
有君子之道四焉
《周易》与《孙子兵法》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