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023-08-19李易周
李易周
摘要:随着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作为文化传播、信息共享的大平台深刻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全面进入新的阶段,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行为习惯严重地刻上了互联网的印记。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满足其自我提高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导致学业荒废、情感淡漠,抑郁和孤独感增加,对一些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比较大。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分析网络成瘾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希望以此给高校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对于预防和矫正大学生网络成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成瘾 主观幸福感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一种非成瘾物质使得人们的上网行为产生冲动和失控的结果,是一种不良适应行为的表现。此外,从一些研究中还了解到,网络成瘾者已变得越来越普遍化和低龄化。在网络使用者中,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2.4%~18.2%,青少年是主要的网络成瘾人群,而且这一比例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一、网络成瘾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
2007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坚持每年定期公布《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力图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青少年网民的互联网使用特征和发展情况。截至2015年12月,我国青少年网民人数已达2.87亿,占我国青少年人口的87.3%。从年龄结构来看,19~24岁年轻人的比例最高,为48.1%,大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的高频用户。
200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香港的大学生上网时间平均每周5天,每次是2.5小时。2002年上海信息辅导服务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上海大学生中有77%访问互联网,其中经常上网(平均每周上网6小时以上)的将近35%。学者王倩在2012年调查了1699名大学生,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发生率为6.1%,轻度为5.2%,中度为0.7%,重度为0.2%。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钱铭怡选取了北京12所大学,进行了大约500名本科生的随机抽样测试,结果显示,大学生中网络成瘾者占6.4%,对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国外学者Young认为,青少年学生中网络成瘾现象严重与以下要因素有关:(1)有无拘无束,可以无限制上网的机会;(2)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3)没有父母控制的新自由;(4)网络活动内容是无监督的;(5)可以以虚假学习需求的名义获得上网鼓励;(6)社会压力和异化。
总之,全面分析研究网络成瘾的问题,重点关注大学生群体网络成瘾的现象,尽快帮助大学生解决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其以正确的心态融入和参与网络社会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国外研究认为,导致个人网络成瘾的因素主要有网络本身、个人和环境。
就网络本身而言,由于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已经息息相关,它具有方便、简单及娱乐的特点,深受用户的喜欢。国外学者John Suler将人类在网络空间中的独特心理体验,总结为以下9点:(1)有限的感官体验;(2)灵活并且匿名的个人身份;(3)地位平等;(4)超越空间的边界;(5)时间延长和集中;(6)永久记录;(7)有利于人际交往;(8)美妙的变化体验;(9)黑洞体验。这些功能对一些互联网用户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并使他们沉迷于这种虚拟现实。
学者Young与胡岚的研究发现,非成瘾者主要使用互联网进行数据查找和收集,如电子邮件(30%)、全球信息网(25%)以及information protocols(24%)等。非成瘾者每周在互联网上平均花费4.9小时,其中24%的人正在收集资料,55%的人是在处理工作邮件和浏览资讯新闻。学者Morahan-Martin和Schumacher认为,网络成瘾者比普通互联网用户更加喜欢在网上交朋友、在线与有共同话题的人聊天、在线寻求情感鼓励以及共同在线打游戏等,并且成瘾者比非成瘾者使用网络功能的类别更广泛。此外,Young还发现,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会降低他们对学校、社会活动的参与积极性。网络成瘾还受到家庭教育、人际交往、学习压力等的影响。
学者周为坚指出就个体而言,网络用户的人格特征、认知和性别因素都对网络有着重要的影响,具有某些人格特质(如抑郁和孤独感)的个人被认为更有可能上网成瘾。大多数国外分析表明,对网络痴迷的群体往往有患抑郁症的倾向,如自卑、成就感不足、尋求外部认同的动机以及对拒绝恐惧等可能是网络成瘾发生的原因。人们对大部分网络成瘾者的印象是,他们缺乏交际、自信心不足,所以他们选择躲在计算机屏幕后通过键盘与人们交谈。Young指出,那些对生活不满、自卑感严重、经常被否定的人们更容易加入网络成瘾的群体。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通常具有以下人格特质:他们喜欢独处、敏感、抽象思维、警惕和不遵守社会规范。Young与Rogers研究发现,互联网成瘾者和非互联网成瘾者主要的区别在于,互联网成瘾者在自主性、警觉性和情绪化三方面的得分较高,在自我开放性及人情世故性上得分较低。因此,负性人格特质可能是网络成瘾发生的内在原因。
2012年中秋前夕,中央电视台制作了《走基层百姓心声》节目,开展了关于“幸福是什么?”的专题调查。该节目对各行各业的几千名受访者进行访问,访问时只问“你幸福吗”这一个问题,很快“幸福”一词引发全社会的强烈关注,与此同时,每个人都开始对幸福进行理解思考。
二、主观幸福感
(一)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说法。目前,这一领域普遍认可的是Diener的定义,他指出“主观幸福是基于个人的标准,对自身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估和体验,包括生活满意度、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Diener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并用个人自我评价来定义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一种自身特有的内心状态,归纳起来它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认知评估,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即生活满意度;(2)正面的情绪,如快乐、幸福和高兴等情感体验;(3)负面的情绪,如焦虑、抑郁、悲伤和其他情绪体验,但不包含严重的情感障碍和神经症。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卓有成效,但针对主观幸福感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研究成果并不充足。
学者叶剑辉在Diener等对大学生进行了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展开深入分析,编写了国际大学生调查量表。该量表用于衡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面情绪、负面情绪、外部标准和自我体验。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同的学者使用不一样的测量工具。段建华对整体幸福感量表进行修订,并将其应用于中国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调研中。
2000年以后,我国学者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系统化和深入化,不是只对大学生幸福感的特点进行分析,而是从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客观因素上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郑雪等研究了广州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式证明了主观幸福感是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决定的。惠秋平指出,国内其他研究人员还从生活事件、处理方式、人格特点等方面,综合观察了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章明明使用了Campbell幸福指数量表(WBIS),对大学生心理冲突与应激水平、主观幸福感及应付方式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冲突过多会导致身体和心理应激程度的提高,从而使人们对主观幸福和生活满意的感受大大降低。尹海兰编订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该量表由负面情绪、正面情绪、与同学和朋友之间相处的满意度、外部环境满意度、家庭满意度、情感满意度和学习自我满意度7个维度构成,共有42个项目,从“完全不一致”到“完全一致”,以65点计分形式呈现,得出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6,该量表的效度是较理想的。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
本研究以资源保存理论作为整个研究模型的全局理论,解释大学生个体拥有的资源产生变化时导致的不良适应行为(网络成瘾),上述资源变化的过程会使个体对生活的认知发生改变(主观幸福感)。由于本次调查涉及大学生网络成瘾和主观幸福感,所以调查的对象均为在校大学生。本次共发放问卷500份,无效问卷为126份,最终确定符合研究标准的问卷为374份,有效率回收率为74.8%。
本研究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的便利抽样法,集中在澳门、珠海、南京、北京、沈阳五地进行问卷发放调查,通过问卷星进行网络发放。调查问卷是匿名的,在问卷填写之前声明用于科学研究,答案不分对错。为了反映客观事实,在回收问卷时,会观察是否填写完整或者是否均填同一答案以及填写时间的长短,确保问卷回收的有效性。
(一)信度分析
信度用于反映测量方法和量表的可信程度,是指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事物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系数越高,则表明问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越高。本研究采用α信度系数法,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得出,Cronbachs α信度系数若是大于0.80,则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α信度系数为0.60~0.80,则表示可以接受但有待优化;而α信度系数小于0.60则被认为是不可取的。
信度分析结果表明,网络成瘾的α值为0.86,主观幸福感的α值为0.93。本研究中两个变量的值都高于0.80,表示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因此本次数据分析是具有参考价的。
(二)描述相关分析
本次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情况,总人数374人。在男女比例方面,男性总数为206人,占总人数的55.08%;女性总数为168人,占总人数的44.91%,男性比女性略多一點。在年龄方面,年龄范围在18~24岁,平均年龄为21岁。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大学生网络成瘾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影响,在此之前,首先明确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本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相关的显著程度。
检验结果显示,网络成瘾和主观幸福感之间是显著的负相关的关系。因此,本研究认为网络成瘾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负向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越严重,主观幸福感就越低。
总之,上述研究结论可以给大学生和高校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大学生个体正处在青春敏感期的角色多元化阶段,即将由校园向社会过渡,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和广阔。由于每一位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经历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方式,受到的家庭教育和熏陶也不一样,自身学业目标和消费观念也不同,完全陌生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大学生的重要一课。在生活中遇到负面生活事件时,不应逃避,而应用阳光的心态去迎接生活。通过参加学校社团和暑期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阅历,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通过参加课外的校园和社会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发展好的人际关系。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减少过度外部归因造成的负面影响。
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应该思考如何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如加大对校园社团及文体活动的支持,鼓励老师课后和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互动等。这些都会直接或是间接地影响大学生对生活的积极反应,在提升大学生个体幸福感的同时可以避免网络成瘾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世杰,唐志红,彭阳.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网络相关行为特征[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2):151153,150.
[2]胡岚.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3]叶剑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4]郑雪,严标宾,邱林.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1(4):4650.
[5]惠秋平.大学生情绪智力、主观幸福感与感恩倾向的关系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0.
[6]章明明.大学生心理冲突与应激水平、主观幸福感及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
[7]尹海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4.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