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工作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探析

2023-08-18许自天李英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历史逻辑理论逻辑调查研究

许自天 李英

[摘要]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传家宝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有力举措。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南湖红船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调查研究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路克服艰难险阻不断砥砺向前的重要法宝。考察把握调查研究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对于迎接新征程路上的各种风浪考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调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3)08-0030-06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首批省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生思政课体系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话语体系构建研究”(YJG202308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许自天(1999—),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李英(1971—),女,河北邢台人,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1930年提出的著名论断。93年后,党中央再次向全党发出了大兴调查研究的伟大号召。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按照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1]用好传家宝、做好基本功,理解调查研究背后的理论逻辑,汲取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宝贵历史经验,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提高自身硬实力的必要举措。

一、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的理论逻辑

调查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实践原则和研究方法,是一座横跨理论和现实的桥梁,桥梁的一端是深刻的哲学原理,另一端是变化发展中的社会实际。调查研究这一方法论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内涵,有强大的理论逻辑作为支撑。

(一)调查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论的理论要求相一致

调查研究契合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理论内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在要求,集中表现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之中,是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调查研究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主张用立足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来看问题、理解客观世界。在调查研究中,调查是人主动发起对调研对象的考察与分析活动,通过走近调研对象,摸清对象情况,掌握对象本身,对客观世界采取最先前、最基础性的感知和把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调查研究是人类意图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迈出的关键一步,是人类摆脱愚昧走向自由的重要物质性活动。由于构成调查活动的要素,即调查主体、客体和中介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存在,调查活动进行的深度、广度、水平都受着客观条件、规律的制约,因而调查研究具有鲜明的客观性、社会历史性。

调查研究中的研究指的是探求事物的本质、规律,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一种认识行为。研究,先研后究,实质为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将客观现象、规律反映到人的头脑中的过程。整个研究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确立研究对象和方法后,首先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直观的认识,对研究对象逐步构建起从局部特性到整体形象的认识;其次运用辩证思维,分析、概括、抽象出关于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规律性认识,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由研到究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调查研究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认识的过程,是对客观世界获得规律性结论的理性认识行为。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2]。调查研究从了解实际对象开始,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因此,调查是研究的基础,研究则是调查的深入,这不仅是一个客观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不仅体现着对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科学把握,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真正落地生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调查研究中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调查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基本立场相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3]39在哲学话语体系中,实际代表的是客观事实、变化发展着的客观情况。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做决策的出发点。在这一基本立场上,调查研究与辩证唯物主义是一致的。调查就是要深入实际,把握世情、国情、党情,了解民心、民意、民愿等客观情况。由于实际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离开了事物的客观实际,调查就会脱离事物的本来面貌走向主观主义或者唯心主义。

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帮助形成科学高质量的决策,从而服务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是实事,在把握实事的基础上求是,体现了只有调查后才能表意见、做决定,也就是没有調查研究,就谈不上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谋而合。这表明,调查研究与实事求是宛如两条腿走路,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应对实际问题的重要法宝,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根本立场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求真务实的行事作风,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伟大进程之中。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唯物辩证法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调查研究是这一方法论的具体实践办法,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键手段。从原理角度看,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个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则要求对不同的矛盾与矛盾的不同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如果不进行调查分析,则无法科学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更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能够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科学学说。但自其诞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对于中国而言是舶来品。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化为己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急需解决的问题。变化发展着的中国实际,各个方面、各个阶段都呈现出错综复杂、各式各样的矛盾。这种情况下,想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将其探究明白、清楚,才能够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对应的原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调查研究工作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形成了科学、富有逻辑的闭环:由调查研究具体问题、找到问题症结开始,到马克思主义中寻求解决方法与路径,问题得到解决后进行总结,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统成果,出现新问题再进行调查研究。如此往复,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战胜了革命、建设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华大地上扎根,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三)调查研究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相符合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规律性而言,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历史发展是具有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规律是客观的,是发展生产力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但这些规律不是凭空出现或是由抽象原则而来,其本源来自系统的调查与周密的研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强调要做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其中合规律性要求实践活动在规律范围内。面对规律的制约,我们并非机械性的无能为力,认识规律、理解規律、利用规律能够使得实践更接近合目的性的终点。而调查研究则是我们接近并化规律为己所用的最好办法,通过调查能够查明目的性中有哪些要素与规律性不符,通过研究则能够分析得出解决这些不符的路径和办法。由此可见,总结规律的方法是调查研究,利用规律推动实践的手段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既是连接主观与客观、实践与规律的桥梁,又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向自由的利器。在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坚持调查研究就是坚持尊重规律、合理利用规律,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4]中国共产党坚持调查研究、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深刻地诠释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民群众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其调查研究工作的人民性,这与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相一致。中国共产党坚持调查研究的立足点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出发点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其次,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从调查研究活动的过程看,调查研究不是党员干部的“办公室工作”,而是依靠人民,让人民广泛参与其中的群众性活动。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在开展调查研究时必须体现人民当家做主原则,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人民所需所想,以便改进工作让人民生活更为幸福美满。

最后,调查研究的成果需由人民来评判。时代抛出试卷,中国共产党人答卷,人民是则是阅卷人。不难看出,调查研究的缘由、过程、结果都与人民群众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3]49调查研究工作的理论逻辑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相契合,是集科学性、规律性、人民性为一体的实践活动,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的历史逻辑

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奋斗历程,每一次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正确抉择都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作为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必须将其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步入近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国情现实,中国共产党人毅然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方法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其作为实践的基本方法贯彻到不同时期的工作之中,使得调查研究这一方法符合历史逻辑。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看,可以将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历史阶段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工作方法形成的发端,也是毛泽东关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理论思想的萌芽期。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开启了游学之旅,毛泽东认为学习“无字之书”和学习“有字之书”同样重要。毛泽东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青年时期的实践和理念,逐步使毛泽东形成了注重调查研究的行事作风,对日后中国的革命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革命来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毛泽东深入实践,实地调研中央苏区的寻乌、兴国两县,写出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岗乡调查》;在投身革命的同时撰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富含调查研究思想的理论著作。其中,《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论断既是毛泽东对调查研究认识的一大飞跃,更是奠定了调查研究在全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立足于调查研究而来的一系列成果,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确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路线。

进入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调查研究作为党工作的基础性环节,大力提倡党员干部投身实践、深入调查研究,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1941年,《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和《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两个文件确立了调查研究成为党的一项工作制度,毛泽东撰写了《〈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关于农村调查》等著作,这些都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立足于革命实践,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为解决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在土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毛泽东起草了《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要求党员干部开展乡村情况调查,切实到乡村中,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条件地调查研究,决定当时当地的工作办法。针对解放战争战局的不断变化,中国共产党深入调查研究、审时度势,对国际国内情况科学分析,一方面揭露了帝国主义阴谋计划,另一方面清晰判断了国内形势,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振奋人心的论断。为取得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没有停下调查研究的步伐,继续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满腔的热忱投入调查研究、革命与建设中去。百废待兴、满目疮痍的中国急需找到一条摆脱贫困落后的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为筹备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探索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于1955年12月前往郑州、武汉、杭州、长沙、南昌,实地调研考察各地对“农业十七条”的落实与反馈。1956年1月,毛泽东来到上海、南京、天津等地调查研究地方发展状况。回京后,综合调查研究的成果与部委的汇报,毛泽东做出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对党的决策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积極影响。

针对国民经济工作中由于主观片面、缺乏调研而导致的各种问题和错误,毛泽东在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将1961年确立为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年,要求全党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一切从现实实际出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将“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作为调查研究的总体要求。同年中共中央发布重要指示《关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明确指出“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调查没有发言权,必须成为全党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的首要准则”。值得注意的是,随《一封信》共同印发的还有毛泽东强调调研、反对教条思想和工作方法的经典著作《反对本本主义》,而此时距其问世已过去30余年,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对调查研究传统的高度重视。各级党委领导,纷纷积极践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策方针调整、探寻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得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全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巨轮转向离不开党的调查研究,1978年9月邓小平前往东北视察,用脚步丈量国情,率先指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先做调查研究,然后才有发言权”的重要论断。1992年初,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仍在调查研究,他先后来到武昌、深圳、珠海与上海进行视察,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振奋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世纪之交国内外局势复杂多变,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持续坚持调查研究,利用这一法宝充分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稳步前进。江泽民指出,“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在对全国各级党委政策研究室工作进行部署时,江泽民强调:“历史经验证明,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研究。”

步入21世纪,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同样面临着新局面、新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调查研究这一优良传统,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应对时代的挑战。2005年,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讲道:“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近十年间,胡锦涛深入人民群众,亲身调研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最根本的奋斗目标。应对时代抛出的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深刻领会和传承了党的调查研究工作作风。

首先,注重调查研究的群众性。习近平总书记把群众路线视为调查研究工作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3]32,调查研究的成果由人民群众进行检验。1983年,为调查研究、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跑遍了正定县25个乡镇和221个村,发放了5600份民意调查问卷。在福州任职时,习近平“拜实践为师,拜群众为师”,通过大范围投放问卷、千人调研论证的方式研究发布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为福州市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习近平踏入风雪太行,接连调研了14个特困片区。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时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这一战略充分体现了党调查研究工作的群众性。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调研足迹遍布祖国的各个角落,去企业、学校、社区,深入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调查研究工作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时刻向群众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最基本的调研要求。

其次,注重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效率。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党的调查研究工作方法基础上,结合自身调查研究的丰富经验,对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其总结为“深、实、细、准、效”五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3]121,要求紧贴实际,科学调研。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每周都要求自己至少进行一次调研并进行总结提升,到温州、台州进行反复调研,针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制定出一系列高质量举措;来到湖州、绍兴、嘉兴,深度调查研究如何加快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这一课题;精准调研杭州、宁波的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为大型城市发展提出了模式化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在经常化、常态化的基础上,“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得自矜、以偏概全”[3]121,重视调查研究工作的完整性,调查研究是一个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的过程,不得贪图速度而降低调查研究的质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我国国情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以高质量的调研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将高水平的调查研究工作贯穿我国内政、外交、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工作的科学与高效。

最后,注重调查研究的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将问题视为时代的先声,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导向,调查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在开展调查研究时要“紧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扣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现实问题”[3]23。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在于问题本身。坚持明确主要问题,找到问题的主要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智慧。人民群众是问题的最重要来源,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就要“多到分管领域的基层一线去,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体察实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3]45。习近平总书记为解决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难点痛点,前后到重庆、湖南、湖北、江苏进行了三次专题座谈会;为解决东北全方位振兴的关键问题,先后七次来到东北进行调研,召开了两次专题座谈会;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专程前往河南张庄、甘肃与河南郑州进行考察调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接过时代的接力棒,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深入基层与群众进行调查研究,集中力量解决了大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

三、调查研究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有机统一

调查研究的理论进程与中国共产党奋斗发展进程相一致。调查研究是一个探索理论的历史进程,同时又是自身理论发展的过程。而这与中国共产党奋斗发展的历史是相一致的,调查研究的理论与历史逻辑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实践之中。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5]中国共产党人调查研究思想起始于中国革命时期,革命形势的变化促使调查研究思想的出现。随着中国共产党人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调查研究的理论也逐步完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进程中坚持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遵循调查研究的理论逻辑,发展调查研究的理论内涵,这些构成了调查研究的历史逻辑。换言之,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并发展调查研究的同时不断书写着历史,在奋斗的历史中不断提升调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从而实现了调查研究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表明,调查研究正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兴国安邦的源头活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键桥梁。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中国共产党人需秉持“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理念,将人民放在心上,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更快更好发展。坚持调查研究工作的理论逻辑与史逻辑相统一,在调查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问题导向、系统观念,是应对新时代前进道路上风浪考验,让人民满意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举措。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学习出版社,2019:249.

[2]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92.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

[5]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3.

责任编辑:王玉倩

猜你喜欢

历史逻辑理论逻辑调查研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浅谈供给侧改革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