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梳理命题内涵,掌握证明术语

2023-08-18徐菊萍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23年8期
关键词:逆命题内错角外角

徐菊萍

苏联数学家阿诺尔德说过:“证明之于数学,犹如拼写之于诗歌。如同诗歌由字符组成一样,数学工作是由证明组成的。”数学在定义、公理基础上,通过推理、证明得到一系列定理,从而组成逻辑体系。证明常常会涉及“定理”“公理”“推理”等名词,有的同学往往因为不能辨析这些名词,影响了下一步的学习。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梳理这些名词的内涵和关系。

一、命题的概念

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作命题。我们从现代汉语语法角度来理解,命题通常是一个陈述句,不是短语。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句子也都不是命题。

例1 下面的句子中,是命题的有__________。

(1)小数都可以化成分数;(2)教室里的学生;(3)你吃饭了吗?(4)内错角相等;(5)延长线段AB;(6)今天的天气真好啊!(7)若[a]>[b],则a>b;(8)对顶角相等;(9)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0)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

【解析】(2)是短语;(3)是疑问句;(5)是祈使句;(6)是感叹句。它们都不是命题。而(1)(4)(7)(8)(9)(10)都在做判断,是命题。故答案为:(1)(4)(7)(8)(9)(10)。

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不要与判断结果的对错混淆。(1)(4)(7)都是判断错误的语句,它们是假命题,也是命题。

二、命题的组成

命题由条件(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之后的部分是条件,“那么”之后的部分是结论。

我们同样可以利用现代汉语语法,来帮助我们改写命题的形式。首先,找到句子中的主语,再确定其条件和结论。其中,条件和结论的主语是一致的。

如例1(1)中,“小数”说明主语是“数”,“小”是定语,用来修饰“数”。而后面的“化成分数”是“谓语+宾语”结构,是判断的结论。因此,该命题可以改写为:如果一个数是小数,那么这个数可以化成分数。

(4)中,主语是“角”,“内错”是定语,“相等”是谓语。表明主语怎么样,是判断的结论。因此,该命题可以改写为:如果两个角是内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例1中还有3個命题,请大家尝试模仿上述方法来改写。

三、命题的真假

既然命题是可以判断的,就必然会产生“对和错”两种结果。根据判断的结果对错,命题又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真命题是正确的命题,即如果命题的题设成立,那么结论成立。常见的真命题有哪些呢?

1.定义。定义是揭示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特征的句子,如例1中的(10)。定义的结构常常为“A叫作B”,其中B是名词。

2.公理。公理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命题。公理的正确性是在实践中得以证实的,被大家公认的,不再需要证明,并且它可以作为证明其他真命题的依据。苏科版教材也称公理为基本事实,比如例1中的(9)。

3.定理。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比如,由例1中的(9),可以证明得到定理“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4.推论。由一个定理直接推出的正确结论,叫作这个定理的推论。比如,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出的推论为“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例1中,(8)(9)(10)都是真命题。其中,公理和定义不需要证明,也不能证明,而定理、推论和其他的真命题则需要证明。假命题是错误的命题,即如果一个命题的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

四、命题的互逆

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与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由于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组成,只要把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就得到它的逆命题,因此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比如,例1中(9)的逆命题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那么(4)的逆命题是什么呢?对于这样的不能明显看出条件和结论的命题,我们可以先将命题改写成“如果A,那么B”的形式,先找到条件和结论,然后把A和B对调。比如(4)改写为:如果两个角是内错角(A),那么这两个角相等(B)。交换A和B的位置,可得逆命题:如果两个角相等(B),那么这两个角是内错角(A)。

值得注意的是,原命题的真假与逆命题的真假无关,比如,(9)是真命题,但其逆命题是假命题。

五、命题的证明

根据已知的真命题,确定某个命题真实性的过程叫作证明。真假命题的证明方法不一样。

假命题的证明方法:举反例,即举出一个符合命题的条件,但命题结论不成立的例子来说明命题是假命题。

比如,例1中(1)的条件是“一个数是小数”,结论是“这个数可以化成分数”,要证明这个命题是假的,我们只要找到一个不能化成分数的小数即可。因此,我们可以找任何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符合条件,是小数;但不符合结论,它是无理数,不能化成分数。这就是举反例。

真命题的证明方法:我们学习的主要是符号命题的证明,直接推理即可。与图形有关的文字命题的证明是同学们的薄弱之处,我们可以通过数学三种语言的“翻译”,转化来理解(如图1)。

例2 证明命题“三角形不共顶点的三个外角的和等于360°”是真命题。

【解析】首先,我们要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将其分别“翻译”成包含“已知”和“求证”的符号语言,并画出图形。本题的条件是“有三个角是三角形不共顶点的外角”,结论是“这三个角的和等于360°”。由于本题涉及一个三角形及其三个不共顶点的外角,故我们可画出图2,结合图形,将条件翻译成“已知”,将结论翻译成“求证”,然后完成推理过程。

已知:如图2,∠1、∠2、∠3分别是△ABC的三个外角。求证:∠1+∠2+∠3=360°。

本题证明方法有多种,我们选择一种证明如下。

证明:∵∠1+∠BAC=180°,∠2+∠ABC=180°,∠3+∠ACB=180°(平角定义),

且∠ABC+∠ACB+∠BA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2+∠3=180°×3-180°=360°(等式性质),

即∠1+∠2+∠3=360°。

答:命题“三角形不共顶点的三个外角的和等于360°”是真命题。

推理能力主要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或结论的能力。其中,利用直觉、联想、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进行的推理是合情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得出猜想或结论,而例2属于演绎推理,是对猜想和结论进行的逻辑推理。

几何知识的抽象性比较强,作为初中阶段的我们,要梳理图形和相关概念的关系,养成推理意识,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会严谨的分析方法和推理方法,形成推理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独墅湖中学)

猜你喜欢

逆命题内错角外角
变化的外角,不变的外角和
添加辅助线 巧用外角性质
探究多边形的外角和
在语言的外壳下
《§13.5 逆命题与逆定理》教案设计(导学案教学)
聚焦外角和整体来思考
“三线八角”
“三线八角”巧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