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区联动加快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建议

2023-08-18江发茂

重庆行政 2023年4期
关键词:长寿物流企业

江发茂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重庆的重大使命,也是重庆发展的重大机遇。近年来,重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始终围绕“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踔厉奋发,对内带动西部地区开放发展,对外衔接“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为西部地区加快融入全球经济打开了新空间。但对标高水平对外开放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重庆市长寿区立足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新材料高地,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重庆自贸区联动创新示范区为抓手,构建现代高效“产业+物流+贸易”运行体系,为重庆市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提供了思路。

一、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长寿实践

(一)加快打造世界有影响力的新材料高地,厚植产业基础

一是提升先进制造产业能级。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一链一策”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54.4%。狠抓新材料产业建链强链,依托欧洲重庆中心新材料基地等产业平台,引进、投产新材料项目35个,新材料产业产值占全市25%,千亿级锂电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加快传统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滚动实施智能化技改项目50个,推动45家企业“机器换人”,博腾制药获评全市5个灯塔工厂种子企业之一,建成智能工厂2家、数字化车间13个,3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智能制造发展指数位居全市前列。出台数字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开展肿瘤靶向及免疫药物、HPV治疗药物研发、中试和转化,加快集聚集群发展。新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企业38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5家,2家企业入围市长质量奖。

二是提高服务保障水平质效。大力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高效融合,壮大工业设计、检验检测、信息咨询,规上信息传输服务业、租赁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別增长3%和11.8%。着力壮大实体金融经济,新增金融机构2家,绿色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5.2%和86.4%。建立政府类股权投资基金,支持科创企业发展,全区产业基金规模扩大至64亿元。打造数字化综合金融服务体系,139个项目通过“长江绿融通”平台融资107.6亿元、总量全市第二。突出抓好企业用能保障,协调新增工业用气指标2亿立方,克服用电负荷压降幅度全市第五的影响、保持工业用电增长0.9%,助力企业正常生产。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关键支撑。长寿经开区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新增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和优势企业5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5家,入选市级重点实验室2家,渝化新材料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2家、科技型企业108家,86家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实施科技攻关项目37个,登记科技创新成果118件,实现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2.8亿元。提升创新扶持政策含金量,266个项目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0家企业获得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6亿元,兑付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2800万元。

(二)加快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拓展开放通道

一是点上发力。依托长寿港、千信集团、渝化工交易平台、川维物流、交通部下属交信物联公司等平台,打造长寿沿江现代物流园区,累计投资12.6亿元,新建普通库房、危化品库房、液体化工品存储罐、集疏运设备、大宗商品堆场等项目,引导物流资源集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二是线上联通。围绕枢纽功能定位,打造以铁路、公路、水运为主的集约化货运物流运输体系。铁路方面,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直达班列”,打通向南快速出海物流大通道,降低外贸企业物流成本。水运方面,充分挖掘长江黄金水道运能,与江苏靖江港联手打造重庆市江海联运专线中转枢纽港,积极开辟江海联运直达快线,让黄金水道发挥“黄金效益”。公路方面,高标准打造渝东北快速货运物流通道。加快推进G243长寿至垫江段升级改造,西向衔接两江新区至长寿快速通道,北向对接垫江—梁平—开州快速通道,形成主城至渝东北地区物流快速通道,提升长寿对渝东北地区的产业带动和物流集聚能力。

三是面上辐射。发挥枢纽资源集聚和区域辐射作用,利用长寿自身区位优势和工业产业链齐全优势,带动上下游制造、商贸等产业集聚,与物流融合创新发展,积极打造立足重庆、辐射西南,面向国际的新材料化工分拨中心、交易中心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数据能力中心,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高水平打造重庆自贸区联动创新区,提升开放能级

一是全面承接自贸区联动创新区改革任务。推广46项市级试点经验、完成8项市级管理权限下放、启动12项自主改革创新,RCEP协定贸易额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46%以上。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再获商务部认定。长寿港海关监管场所封关运行,推动智慧海关建设,上线运行海关属地查检业务管理系统暨检验检疫证书“云签发”模式,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

二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加快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信易贷”平台累计为中小微企业放款7100万元。重点推进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创新性试点和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服务场景运用,赋能企业跨境结算“加速度”,便利企业贸易结算超过6.4亿美元。积极推广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助力企业利用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南向出口融资超2亿美元。推动和支持长寿区首例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业务落地,成功为博腾制药办理经常项目资金集中收付业务备案,已办理集中收付8600万美元。搭建“政汇银企”平台,开展贸易投融资便利化试点政策培训和汇率避险宣讲,外汇衍生品业务签约11.72亿美元,为企业减费让利逾555.6万元人民币。

三是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实施十项税政服务,持续优化电子税务局功能,“非接触式”办税缴费达214项,95%以上的企业税费业务实现了网上办理,最大限度压缩办税时间。推广“一表集成”,目前已实现“十七税”合并申报,减少表单量超2/3。优化业务流程,行政审批大提速,压缩出口退税审核时间至6个工作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二、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新材料高地发展还需进一步提质

一是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从产业规模来看整体偏小。2022年全国综合排名第一的苏州工业园区产值高达3515亿元,长寿经开区综合排名西部第三,全市第一,但规上工业总产值仅有1209亿元,产业整体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从产业结构来看整体偏重。重庆作为老牌工业强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高,绿色发展水平相较一流园区有明显差距。从产业价值来看整体偏低。与苏州工业园、广州高新区等沿海优质园区相比,全市开发区外向型企业数量占比较少,产业的国际衔接能力不足,不利于融入全球贸易市场。

二是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高。从外贸结构来看,主要以传统贸易方式为主,跨境电商、海外仓、外综服企业等外贸新业态相对滞后。从产业结构上看,新材料产业出口量未得到充分释放,生产服务业领域相对缺失,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占比较低,进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原材料、粗加工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从外资总量来看,受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外商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投资进程放缓,叠加存量外资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导致实际使用外资指标完成困难,2022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FDI)总量同比下降16.92%。

三是对开放平台授权不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国务院批准成立,在我国现存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居于最高地位。江苏、天津等省市通过人大立法,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制定《江苏省开发区条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赋予开发区管理机构行政主体资格。我市的国家级经开区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却未拥有相匹配的经济管理权限,在财政管理权、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等方面还要依靠当地政府。

(二)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功能还需进一步增强

一是枢纽运输结构有待优化。高效、顺畅、便捷的物流通道体系尚不健全。长期以来货物运输中水运、铁运比例相对偏低,物流成本较高。以长寿区为例,2022年,全区完成货运周转量1.34亿吨,其中,港口货物吞吐量2509万吨、公路9970万吨、铁路950万吨,占比分别为18.6%、74.4%、7%,水运和铁路占比只有25.6%,铁路、水路大宗货物运输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亟须采取措施优化运输结构。

二是枢纽辐射集散分拨功能有待完善。通道辐射和网络服务能力偏弱,集聚要素、服务周边、干支配合衔接枢纽地位有待提升。长寿至两江新区的快速通道还未打通,制约枢纽服务主城能力,而喻长高速作为主城联系渝东北的主要通道,交通量日益增大,拥堵情况较为严重。长江水运仍然存在瓶颈制约,三峡船闸常态化拥堵且日益加剧,货轮过闸平均等待时间在7天以上,涪陵至朝天门段水深不足,5000吨级满载货船及130米以上大型豪华邮轮无法常年通行,三峡库区深水航道能力无法充分发挥,引领长江流域、辐射川渝地区和长江下游的作用尚不明显。

三是现代物流产业有待增强。重庆物流订单市场蓬勃发展,2021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36752亿元,物流总费用3966.3亿元,物流企业成千上万家,但企业整体规模偏“小、散、乱”,全市5A级企业仅10家、4A级仅17家,3A级38家,长寿区仅有1家4A级企业,3家3A级企业。中小型物流企业普遍存在订单单一问题,传统干线、零担货运企业占比较大,服务功能主要集中在运输、配送环节,专业第三方物流发展程度低,甩挂运输、立体仓储、共享外仓、供应链金融等先进物流业态还不多见,具备供应链整合和平台组织能力的“链主型”龙头企业数量还不够,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和核心竞争力。

(三)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开放能级还需进一步提高

一是改革创新措施系统集成不够。创新举措上统筹不够,协同创新、主动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弱。创新政策呈现碎片化、一事一议的特点,尚未打通上下游配套改革措施,影响实施效果。联动创新发展的专项支撑稍显乏力,现有政策多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重点服务贴息等财政补助支持,税收、金融等针对贸易企业“定制化”政策较少,具体产业的配套政策尚不完善。

二是数字贸易发展还需进一步提速。人力、土地、融资、税收等综合成本上升導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竞争力减弱,加速信息技术外包向成本更低的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转移。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开放不足,在市场准入、自然人流动、数据本地化方面限制较多,已经成为制约数字贸易发展的重要障碍。数字贸易统计制度尚未建立完善,无法做到应统尽统,存在“家底不清”问题。

三是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2023年4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了《2022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重庆在“市场机制改革”“监管机制创新”两个指标表现优异,入选央视2022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城市。但在公共服务优化、对外开放提升、区域壁垒破除、投资建设完善四个方面离先进地区还有差距。另外,在智联招聘联合泽平宏观发布的《2022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重庆位列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第20位,西部第三,位居成都、西安之后,也表明了其在“软实力”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三、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建议

(一)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打造有全球竞争力的新材料高地

一是强化特色产业支撑。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加强产业规划,重点围绕两江长涪万亿产业带,进一步完善各经济开发区特色产业优势发展目标和定位,差异化构建“高端研发平台+链主企业+骨干企业+配套企业”的产业生态。发挥产业链“链长”价值,加强举办面向共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国际产业化论坛、东盟国家金融峰会、国际性行业高峰论坛及研讨等活动,可将永久会址常设长寿,提升区域产业经济影响力,使其成为长寿城市文化传承的生动传播载体。

二是促进外贸外资提质赋能。壮大外贸平台建设,支持长寿建好建强西药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平台,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动一批重大外贸外资项目落地。优化贸易结构,提升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坚持外源发展和内生发展相结合,依托本地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引进外资企业在某一环节进行投资,形成与本土企业间的紧密联系,让外资企业深深扎根于本土产业链中。深入实施“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拓展“一带一路”、RCEP国家为重点的国际市场,构建覆盖欧洲和东盟的外贸生态圈。

三是完善改革创新机制。加大制度创新力度,由市級层面出台文件,明确国家级经开区建设新定位、新内涵、新思路,积极下放市、区两级项目建设行政审批执法等权限,充分激活国家级经开区开放活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唯才是举、产研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对标沿海地区、人才富集地区,由市级层面统筹,在人才返乡、创业孵化、公共服务、资金补助、税费返还、用地保障等方面,加大政策吸引力度,让更多国际顶尖人才和团队落地重庆,建成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机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创新中心,实现专项领域人才赶超态势。

(二)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

一是强化宽领域协同联动。充分发挥万州、长寿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作用,打造三峡大坝上游地区深水航道物流与制造业协同联动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与全市、全国国家物流枢纽协同运营。由市级层面建立沟通机制,协调市域枢纽间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协同联动,互为补充,差异化发展。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物流节点布局,持续深化长寿港与广安港交叉持股合作,加快合广长、明月山片区联动发展。

二是强化枢纽承载能力。全面激活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等国际通道作用,加快建设统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铁公水空开放通道体系,构建多层次物流综合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国际铁路联运,完善班列运行网络,优化运营线路、集散分拨网络。深化川渝、渝黔航运合作,进一步加强长江上游多式联运示范港建设。加快推动智慧长江物流工程建设,提升三峡船闸通行效率。加快推进长寿至两江新区快速通道建设,提升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服务主城能力。

三是壮大现代物流产业。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内陆国际物流枢纽体系,大力培育、整合本地物流企业上市、升级,积极引进物流行业龙头型企业就近成立公司,提升物流企业聚集度,打造国际国内物流分拨中心。在长寿建立数字化货物集散中心、数字化运力调配中心等现代数字化应用场景,进一步提高枢纽运转效率。

(三)创新先试,不断提升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开放能级

一是持续开展首创性、差异性改革探索。由市级层面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区县先行先试,谋划建设一批具有引领性、标志性、独创性成果,打破体制机制瓶颈,围绕金融、物流、数据、人才等领域,探索构建适应国际规则新要求的制度体系。积极探索服务业开放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促进自贸区试验区与其他平台的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二是加快推动数字商务发展。提质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国际服务外包、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等。深入推进中国(重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通过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推动RCEP数字贸易规则实施、对接CPTPP和DEPA规则,完善数字贸易规则治理体系。加速服务业扩大开放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商业商务活动深度融合,促进商务发展数字化、智能化。

三是以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引领联动创新区发展。以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为契机,通过试点示范,建立成熟的跨区域经济合作、贸易管理模式,进一步带动长寿、涪陵、万州等25个重庆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推动形成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川渝合作新范例。

作者: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责任编辑:张 波

猜你喜欢

长寿物流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阅读使人更长寿
长寿还是短命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植物蛋白有助于长寿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