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党建统领 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整体提升

2023-08-18钟红兵

重庆行政 2023年4期
关键词:网格党组织基层

钟红兵

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是提升社会治理有效性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重庆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积极探索党建统领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注重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优势,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坚持党建统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聚焦“谁来统领”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社会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加强基层治理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依靠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领导作用。

(一)选优配强领导班子

要在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上下功夫,严把选人用人“入口关”、赛马比拼“能力关”和防腐拒变“廉洁关”,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在镇街,要按照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要求,大力选拔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服务群众和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强的干部。把深入一线参与乡村振兴、矛盾化解等急难险重任务作为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注重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干部,有计划地选派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治理一线工作。在村(社区),严把选人用人关,选拔有胆识、有魄力、懂治理、善治理的优秀人才担任基层党组织书记,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强化治理力量。深化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健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实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区委组织部门备案管理。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与基层干部开展专业训练,积极培训基层干部处理突发状况的专业知识,开展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提升的宣传活动、主题讲座、实战演练。加强基层干部政治素养与思想建设,开展法制教育,促使基层干部在道德上自我警醒,在法律上自我约束。

(二)持续夯实组织体系

完善镇街党建统领基层治理联席会议,党建统领基层治理工作的总体谋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加强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健全在基层治理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有关制度,涉及基层治理重要事项、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加强村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行村党组织“评星定级”,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实施“四力提升”专项行动,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大力建设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推行扁平化管理,实行重大事项“由上而下”顶格协调,同类事项一条线运行,跨部门事项主办部门负责,建立健全大成集智、专班推进、问题直报等工作机制,推进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集成等,打破“二传手”“中转站”等隐性环节,提高及时预警、快速响应、联动处置能力。

(三)全力锻造先锋力量

一个党员就是群众中的“一面旗”,只有党旗高高飘扬,才能把群众宣传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要充分发挥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基层党员带头参与基层治理,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在城市,深化在职党员“双报到”,常态化制度化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以下简称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小区党组织报到,深入开展治安巡逻、文明劝导、环境整治等身边“微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与应对疫情防控、抢险救灾、应急救援等突发事件和重大任务。在农村,加强党员联系户建设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工作,在党员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热心基層的优秀党员中评选党员联系户,以“三联系”“四必到”“五到户”工作模式,力所能及协助村级党组织、网格党组织加强乡村治理。

(四)强化权力运行监督

注重选拔政治过硬、群众基础好、熟悉社情民意的党员担任村(社区)党组织纪检委员,配齐配强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要充分发挥市县巡察的政治监督作用,推动巡察向基层延伸。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监督渠道,发挥群众参与村(居)务监督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整治漠视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轻负担,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

二、坚持人民至上,凝聚各方力量,聚焦“怎么统领”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每个人都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员,每个人的个体行为共同构成社会治理的基础和环境。要坚持人民至上,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着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突出动力主轴强化互联互通

横向上,以村(社区)党委为主体,打破领域、条块、层级、单位和系统之间的阻隔,把驻区单位、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以及“两代表一委员”等纳入社区治理框架之内,构建联动治理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从各司其职变为共抓共管。纵向上,全面构建“区委—镇街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组织”四级层级清晰、一贯到底的组织体系,不断拧紧治理链条;持续推进“一中心四板块一套网格”基层智治体系建设,打造党建统领基层治理“升级版”;实施党建统领网格治理专项行动,优化网格设置,每个社区网格按“1+3+N”模式配备网格力量,建立网格事项准入机制,加快构建党建统领、数智赋能、平战一体、集成协同的现代化网格治理体系。

(二)突出多元参与强化齐抓共管

坚持大联动、大融合原则,健全完善会商研判、联席会议等多跨协同制度,构建以基层社会中心为依托,110接处警中心、矛调中心、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协同共治模式,形成“一中心四板块多平台”格局,不断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整体性、协同性。为增强镇街统筹统揽协调组织能力,要构建起党建统领、经济生态、平安法治、公共服务“四板块”,把内设机构、事业站所、派驻机构对应纳入,统筹使用各板块内人员,根据职能职责设置相应工作岗位,形成工作闭环流程、多跨协同、联动指挥等机制。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支持群团组织承担公共服务职能,支持党组织健全、管理规范的社会组织优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服务项目。完善群众参与平安建设形式和制度化渠道,通过举报奖励、公益反哺、以奖代补等措施激励动员支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推动融媒体技术合理嵌入并有效服务基层治理,提升融媒体服务能力,打造便捷化回应新平台,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打造政策发布、信息采集、综合治理的新平台,广泛征集基层群众的利益诉求,形成对需求端的整合与分析。

(三)突出协商共治强化共建共享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创新“沉浸式”治理理念,促进居民群众深度参与社区治理,实现共治共享。推行积分制,结合党员日常行为准则、村规民约、村级事务等内容,出台积分管理办法,实行量化考核、以评促建、公开规范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激发乡村基层治理新动能。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审核、备案公布和督促落实机制及村(社区)建立村(居)民议事会、妇女议事会等议事协商载体,探索建立社会公众列席乡镇(街道)有关会议制度。完善“三事分流”机制,组建街道联席会、社区评议会和网格邻里会三级民主协商议事平台,合理划分公事、共事、家事,充分发挥居民公约、小区公约规范作用,通过共同协商“出主意”、多方联动“协同办”、张榜公示“大家评”方式,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搭建多动多样的群众参与网络平台,拓展“随手拍、随手报”等渠道,鼓励群众及时反映自身诉求、报送身边隐患、表达监督意见。在多元治理的基础上,大力推动构建融媒体制度体系,建立共享、评估以及协同机制,提升社会治理的整体性。

三、坚持中心下沉,大抓基层基础,聚焦“如何统领实”

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内容广泛、要素众多、情况不一,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抓住关键要素,一体统筹推进。推动更多权力、资源、力量下移,才能使基层有精力做事、有能力服务。

(一)推动权力下放一线

增强镇街行政执法能力,落实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应急处置权和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强化其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规范镇街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事项,建立镇街服务事项清单并向社会公布,提高镇街“就近办”事项比例。村(社区)依据党内法规、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章程规定等履行职责。凡委托村(社区)组织开展工作需要出钱出物的,有关部门应按“费随事转”原则,相应安排工作经费,不得向村(社区)摊派或转嫁。未经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党政群机构不得将自身权责事项派交给村级组织承担。

(二)推动资源下沉一线

按照符合标准、实事求是、合理够用的原则,推动新建或改扩建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有效整合党建、阵地、服务等资源,着力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不断提升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实效。全面落实村干部报酬待遇和村级组织办公经费,严肃纪律要求,不得以任何名義平调、挤占、截留、挪用或抵扣税费、债务等。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将城乡社区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事项,通过“社区服务资金”和“购买社区服务”等相关政策保障公共资源配置,为社区注入公共资源,回应居民需求。

(三)推动力量下沉一线

推行“双包一联系”,即健全领导干部包镇(街道)、包村(社区)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到所包村(社区)召开1场院坝会、调研指导工作1次、专题研究1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党委(党组)书记和党委(党组)班子成员联系党支部工作制度,推动党员领导干部落实“4+N”工作任务。健全驻村驻组联户机制,及时就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

四、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数字赋能,聚焦“如何统优”

实践证明,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在社会治理中作用日益凸显,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船”和“桥”,是干部适应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要切实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抓住数字重庆建设机遇,把握数字化这一基层治理的“关键变量”,对乡村和社区服务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等进行全方位系统重塑,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一)开发新模式引领数字党建

充分发挥数字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实施“互联网+社区(乡村)”行动,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深度融合,在有条件的城镇和乡村推进智慧社区、智慧乡村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党建可知可感优势,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生动化。开发不同类型的风险预警体系,有效突破网格化治理精细程度不够的弊端,针对自然灾害、社会矛盾、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群众诉求,建立对应的风险预警,实现信息全区域收集覆盖、全天候及时响应、全流程数据分析。开发快速反应处理机制,有效缩减信息传递链条,将群众急难愁盼信息数据第一时间交办相关部门,形成“社区吹哨,党员报道”的工作模式,增加群众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搭建新平台推动整体智治

以打破数据孤岛为目标,破除“数据鸿沟”藩篱,建立完善现代智能网络技术的数据共享机制,积极承接市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字平台,加快建设江津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镇(街道)数字化基层治理中心,全面推进数据共享和应用,实现信息共建共享。全面整合信息系统,依托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积极搭建集网格管理、物业服务、一键响应、便民服务等为一体的“一网通办”智慧服务平台,持续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加快整合管理平台与综治中心、公安指挥中心、城管中心深度融合高效协同,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的能力。

(三)健全新机制实现高效协同

高效能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推动工作理念、体制机制、业务体系、手段工具系统性重塑,以数字化思维和能力引领、撬动、赋能党建工作,创新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要建设“七张报表”“八张问题清单”“突发快响”重大应用,打破条块分割、单一执行的传统治理模式,构建综合集成、量化闭环、协同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四)开发新应用确保惠民有感

以实现群众掌上办事,政府掌上办公为目标导向,着眼于百姓关注的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急难愁盼问题和治理堵点难点,利用数字孪生、数字围栏、AI技术等,以数据流整合决策流、执行流、业务流,推动管理和服务模式、机制、方法创新,构建全局“一屏掌控”、政令“一键智达”、执行“一贯到底”、服务“一网通办”、监督“一览无余”数字化工作场景,切实提高运用信息化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处置问题能力,推动基层治理由“传统治理”向“整体智治”转变。

作者: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刘小侨

猜你喜欢

网格党组织基层
用全等三角形破解网格题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清华党组织公开
基层在线
反射的椭圆随机偏微分方程的网格逼近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重叠网格装配中的一种改进ADT搜索方法
基于曲面展开的自由曲面网格划分
建好“三型”党组织 实现医院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