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庆市践行“大农业、大食物观念”的优势、短板与对策
2023-08-18杨焕兵杨焕平
杨焕兵 杨焕平
“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我国农业发展提出的重要理念。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 [1],2016年和2023年,“树立大食物观”分别被写入当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2]。简单来说,“大食物观”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内涵:一是确保粮食保障的基础地位;二是注重食物品种的丰富性;三是突出广泛多样的食物来源 [3];四是强调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五是遵循合理适度的生产原则;六是重视食品健康安全。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将“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首要内容,并明确提出“守牢粮食安全”“树立大食物观”的具体要求。位于中国西南的重庆市山地丘陵居多,地势地形复杂,与平原地带相比发展传统种植业的瓶颈明显,但同时重庆又具有自然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强的优势。“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对于重庆市充分利用这些多样性优势,向多样化农业和全产业链农业要效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战略指导意义。
一、重庆市践行“大农业、大食物观念”的主要优势
重庆市践行“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有基础、有优势,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
(一)自然资源丰富
重庆立体式气候明显,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全市有可栽培植物资源560余种、动物资源600余种。境内江河纵横,水资源丰富且开发利用潜力较大,但158万亩的水库水面利用率不到1/3,376万亩宜渔稻田利用率不到1/10。全市有林地7033万亩,除国家一级公益林197万亩不允许开展生产经营和已发展经济林1728万亩外,其他5100多万亩林地的开发程度不高,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等仍有较大空间。
(二)食物品种齐全
近年来,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3000萬亩左右,除小麦外其他品种口粮基本能够自给。蔬菜有13个大类、86个品种,猪、牛、羊、家禽等均有规模化养殖,葡萄、柚子、脐橙、梨、李子、柠檬、猕猴桃等各类水果产量丰富,水产养殖品种达169个,全市水果、蔬菜、肉类等产量基本自给。此外,加工食品涉及29个大类、78个食品类别,能够基本满足群众需求。
(三)类别特色突出
坚持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创建全国首个省级层面、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形成了榨菜、生态渔业、生猪、茶叶、中药材、粮油、特色水果等产业集群。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巫山脆李、“石柱辣椒”等品牌享誉全国。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21个农产品进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总数达6794个,绿色食品总量排名全国第五。
(四)科技成效渐显
选育水稻、油菜、果树等主栽作物品种200余个,“神9优28”水稻实现重庆市一级优质米零的突破,“庆油8号”油菜含油量全国领先。建立起世界最大的柑橘良种无病毒种苗繁育体系,在国际上率先建成中国李分子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不断优化,主推技术到位率达100%,覆盖率达90%以上。智慧农业、设施农业深入推进,新建鱼菜共生AI工厂、山地数字化无人果园等一批科技创新应用基地,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重庆市践行“大农业、大食物观念”的短板
重庆市践行“大农业、大食物观念”还有不少短板和不足,集中体现为五大短板。
(一)耕地质量差,粮农收益低
上等质量耕地仅占35.2%,“巴掌田”“鸡窝地”比重较高,全市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占17.7%。粮食单产偏低,社会化、机械化、专业化生产程度不高,2021年全市粮食亩产361.9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1公斤。水稻、玉米扣除成本后,亩均纯收益仅100元左右,粮农收益较低。
(二)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
农产品多数未形成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粮油产品以自食为主,蔬菜、水果上市产品基本为初级产品,畜禽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1.67∶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8∶1。而且优质高档农产品不多,部分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知名品牌和名特产品依然偏少[4]。
(三)龙头企业少,创新能力弱
全市大型龙头企业占比仅为1.5%,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49户,不到总量的10%。农业科研投入强度仅0.5%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个百分点,全市农业机械化率只有5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个百分点,全市玉米50%的种源从外地引进,猪、牛、羊、禽等地方畜禽种源分别仅占全市种源的10%、10%、50%、20%。此外,生物科技技术主要集中在食用菌种植、食品发酵等领域,微生物制蛋白质以及加工生产高端保健品等深度利用不足。
(四)流通有阻碍,储备需加强
农产品流通体系有待完善,部分农产品主产地和批发市场缺乏仓储、分拣、包装、配送等设施,冷链物流网点布局不够优化。部分乡镇连锁超市和专卖店开设数量较少,村级便利店档次较低、食品不够丰富。全市70%以上粮油企业主要选择水路运粮入渝,但受制于三峡大坝通航能力,秋冬季待闸时间较长,水路运输存在不确定性,不利于粮油保供稳市。
(五)安全有风险,监管尚不足
食品生产主体中,生产加工小作坊占比高达69.88%,而且大多数是3~5人家庭式小作坊,“小、散、弱”问题仍较突出,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利用“直播带货”等渠道销售“三无”产品屡屡出现,虚假宣传、诱导消费、安全隐患等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点。网络餐饮第三方平台主体责任落实仍有待强化,“互联网+餐饮”的生产环节、平台管理、配送环节监管还有漏洞,“以网管网”手段有待进一步丰富。
三、重庆市践行“大农业、大食物观念”的对策建议
树立和践行“大农业、大食物观念”,要着眼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障主粮安全、丰富食物品类、提高食物质量、畅通食物供给上持续用力,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全面提高综合效益。具体要构建“五大体系”。
(一)构建保障有力的粮食供应体系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要政治责任,扎实做好粮食安全各项工作,确保粮食稳产保供。一是牢牢守住耕地红线。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部门共责,建立完善耕地既考数量、又考质量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日常履职监督、离任审计等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严格执行耕地“进出平衡”制度,盘活利用农村撂荒地,支持符合开垦条件的非耕地作为补充耕地来源,对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及时补足。二是大力提高粮食产能。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完善节水灌溉等农业设施,通过秸秆还田、深耕深松等改善土壤状况,提高耕地质量。深入实施粮油单产提升攻关“百千万”示范行动,提高高产优质品种覆盖率,推广机插秧、覆膜垄作、宽窄行栽培等增产技术,推行多季轮种方式,提高粮油综合产量。三是切实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落实最低粮食收购价政策,兑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继续实施种粮大户补贴,开展大宗农产品保险补贴,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支持。同时加大农资采购、调运力度,强化农资市场价格监管,推广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节约技术,降低农民农资成本。
(二)构建丰富多元的食物生产体系
加强对重庆市居民食物消费数据的收集、开发、研究,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食物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开发更多食物种类,不断丰富老百姓的餐桌。一方面要保障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全面摸排重庆市主要果蔬、肉蛋奶、水产品等供需底数,分析研判未来变化趋势,多措并举补齐缺口。优化高山蔬菜区域布局,集中资源建设高山蔬菜产业带,根据市场需求扩大茄子、西红柿、豇豆等种植规模,推动更多反季节蔬菜收获上市。持续稳定生猪产能,加快发展牛羊、家禽、肉兔养殖,支持奶业扩能增效,鼓励拓展地上立体养殖空间,持续增加肉蛋奶供应。深挖各类水域资源潜力发展生态水产养殖,推动渔业稳产增产。另一方面要增加绿色优质食物供给。深入推进地方农业标准修订,创建全产业链标准化集成示范基地,引导小农户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标准。优化重庆市农产品种养结构,有序推进传统农作物、畜禽、水产等更新换代。推广“畜禽-沼-菜(果)”“秸秆-饲料-牲畜”等生态循环农业,增加有机肥、新型生态肥料、低毒生物农药等特色农资供给,支持农企开展绿色有机认证,推出更多綠色、有机等高端农产品。
(三)构建重点突出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健全从科技创新源头到推广应用的完整链条,进一步夯实强大科技支撑。一是发展现代种业科技。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鉴定、评价,加快建设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和基因库。实施种源新产品和育种新材料创制,重点推进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等粮油作物以及柑橘、黄连、鳜鱼、生猪、华中中蜂等优势特色物种育种技术研究,培育农业新品种(系)。二是发展设施装备科技。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应用,组建农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发适合山地条件的农机关键共性技术、零部件和机具。推进农机智能化应用,开展无人机、无人驾驶拖拉机等研发,推广应用对靶施药机器人、果蔬无损采摘机器人等智能作业装备。聚焦农业生产集约化、工厂化,研究设施农业成套生产装备,支持大型联栋温室、立体养殖场、垂直农场大厦等设施建设。三是发展农业生物科技。以国际生物科技城为依托,加强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前瞻布局,推进细胞农业技术攻关,开辟农业发展新空间。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拓展微生物发酵、水解等技术应用场景,探索应用工厂化生物合成技术,壮大酵母菌制蛋白质等产业规模,让微生物成为食物生产的绿色工厂。
(四)构建灵活高效的应急物流体系
着力完善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全力提升农产品应急流通速度和应急供给能力。一是夯实食物储备基础。优化粮食仓储设施布局,大力发展绿色仓储,争取加大中央在渝粮食储备规模,严格执行粮食储备轮换计划。完善储备肉调节机制,推进中心城区与市级储备联储联保,探索活体存储等多种储备方式,鼓励储备企业改进仓储设施条件、提升储备能力。依托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销售和冷链物流企业及农产品批发市场适时增加商业库存,建立社会责任储备,完善货源周转渠道,确保社会责任储备安全。二是密切农产品产供销衔接。探索建立农产品供应省际联动应急机制,强化成渝地区农产品市场联动,协调产区和销区构建“点对点”的对接关系,鼓励商超、社区门店等商业网点与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直接对接,实现直采直供。加快疏通农产品运输堵点,严格落实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推广农产品批发线上交易和点对点专车专线配货,提高农产品通关、过闸等便利化水平。三是完善终端配送网络。发挥骨干生鲜零售商贸企业运营优势,推进冷链设备改造提升,引导企业下沉基层。支持京东、美团、饿了么等电商平台发展社区团购、生鲜配送业务,加速铺设智能外卖柜、自动售卖机,推广无接触配送设施。
(五)构建严密可控的安全管理体系
贯彻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理念,突出抓好新业态、新品种监管,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一是实施全链条监管。严格规范农产品农兽药使用管理,督导企业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原料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不合格食品召回等主体责任,推进小作坊改造提升,防范食品源头风险。落实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检查频次,适时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推进食品生产许可和监督检查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运用互联网视频监控平台打造“阳光车间”。探索建立食品运输信息化平台,实现食品运输状态、轨迹、收发货等可视化呈现、实时查询,强化从生产、流通到终端销售的全流程管控。二是突出新业态监管。聚焦直播带货、跨境代购、外卖等新兴业态,健全第三方平台约谈机制,落实平台自我监督管理责任,严格用户资质审核和经营行为监督。积极运用大数据思维,推动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与电商平台深度连接,利用实时大数据采集、对比分析技术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风险点位,及时向执法人员和网络平台推送,实现快速精准处置。三是强化新品种监管。认真落实国家《新食品原料目录》《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目录》《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目录》,严禁目录外产品用于食品生产经营,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组织科研院所、质检机构等开展地方特色动植物、微生物新品种等探索,深入研究分析其食用、药用功能,强化安全风险评估,积极向国家申请纳入有关食品目录。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李克强作出批示[EB/OL].[2023-04-06].http://www.gov.cn/xinwen/2015-12/25/content_5027981.htm.
[2]新华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EB/OL].[2023-04-06].http://www.moa.gov.cn/ztzl/ncgzhy2017/zxdt/201801/t20180103_6133744.htm.
[3]李冬梅,李庆海.以“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的路径探析[J].人民论坛, 2022,13:63-65.
[4]重庆市统计局.2022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3-28]. http://www.cq.gov.cn/ywdt/jrcq/202303/t20230317_11775541.html.
作者:杨焕兵,中共浙江省绍兴市委党校讲师、博士
杨焕平,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社会处主任科员
责任编辑:胡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