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炎症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

2023-08-18高钰寒董志军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性病变白细胞新生

高钰寒,董志军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河北承德 06700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较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有:终末糖基化产物生成假说、蛋白激酶C亚型活化假说、多元醇途径亢进假说及氧化应激假说等[1,2]。近年来的研究表明,DR是一种微炎症病变,以慢性、低度的炎症性损伤为特征,众多炎症因子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3]。本文从炎症角度入手,就DR炎症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生长因子与DR

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VEGF是PDR中刺激新生血管形成和引起血管渗漏重要的炎性因子之一[4]。正常情况下,人体视网膜细胞内VEGF呈较低水平表达,当机体受到刺激导致VEGF过度表达时,VEGF即与其相应受体结合,如VEGFR-3、VEGFR-2与VEGFR-1等,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张政伟[5]、金梅等[6]发现,DR患者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着DR进展,VEGF呈一定程度增加,而且因其具有高度特异性,可作为DR早期诊断的指标之一。VEGF在DR中发挥作用可能的途径为:VEGF通过活化PKC亚型致使内皮细胞的结构异常改变,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渗漏形成;体内缺氧诱发VEGF表达增高后,闭塞毛细血管,视网膜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进而诱导新生血管生成。此外,VEGF可使细胞间黏附分子等炎性分子表达增多,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加重DR进展[7,8]。

1.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

IGF-1是IGF的家族成员之一,为多种细胞分泌,生理状态下,一定浓度的IGF-1维持眼部正常发育。近年的研究发现,IGF-1参与DR炎性病变形成过程,其可能的过程为:当机体受炎性因素刺激时,IGF-1与其相应受体结合,刺激合成HIF-1α蛋白,增加VEGF的分泌,募集炎性因子聚集且过表达,使细胞功能障碍、紧密连接蛋白和闭锁蛋白等解体,引发血管渗漏、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视网膜黄斑水肿等一系列炎性改变[9]。此外,IGF-1可激活VEGF,导致新生血管形成。陈等[10]发现,DR患者血清中IGF-1浓度明显高于糖尿病不伴有视网膜病变组。但也有人认为,IGF-1在视网膜的炎症反应过程中可能扮演着双重角色,如通过IGF-1/IGF-1R系统对抗下丘脑小胶质细胞激活触发的炎症环境,发挥了巨大的抗炎作用[11]。总之,IGF-1在DR炎性病变进展中发挥一定作用,但具体在各种疾病中起到哪一种作用或哪种作用占主导尚有待研究。

2 白介素与DR

2.1 白介素-1(interleukin 1,IL-1)

IL-1β是一种被广为研究的炎症因子,它是IL-1在人体中的存在形式,位于2号染色体上,其过度表达是视网膜疾病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12]。陈等[13]发现,IL-1β在DR患者玻璃体、血清内含量增加。Stahel等[14]应用IL-1β活性抑制剂后发现,DR患者视网膜水肿减弱,临床症状减轻,证实了IL-1β在DR的发生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IL-1β在DR炎症反应中发挥的生物学作用可能有以下几种:(1)促进炎性细胞活化、聚集、黏附,尤其聚集多形核白细胞在炎症反应周围,促进炎症反应。(2)激活核因子KappaB(nuclear factor kappa,NF-κB)通路,引起视网膜通透性增加等炎性病理改变。(3)激活cAMP信号通路,释放一氧化氮,引起视网膜内皮细胞损伤、血管渗漏等炎性病变。(4)促进其他炎性因子表达,如促进黏附分子、生长因子等各种炎性分子表达,促进DM患者视网膜病变进展。(6)通过减少紧密连接蛋白,增加血管渗漏,促进黄斑水肿形成。(7)IL-1β促进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表达,进一步引起IL-1β前体活化为具有活性的IL-1β,在NLRP3-caspase-1-IL-1信号通路上发挥作用,造成视网膜炎性损伤,促进DR进展[15]。

2.2 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

IL-6是一种单链糖蛋白,由IL-6基因编码而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等为IL-6的分泌细胞,以包含内分泌在内的多种形式发挥不同的效应。研究表明,IL-6在炎症性疾病如各类葡萄膜炎中浓度增加,提示IL-6与炎症有密切联系。有学者发现,IL-6在DR患者玻璃体中亦存在较高表达状态。司等[16]发现DR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IL-6明显增加,应用IL-6抑制剂柴胡皂苷抑制IL-6表达后,DR的视网膜微血管炎症状态得到改善,进一步表明IL-6确实在DR炎性病变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对从IL-6入手寻找DR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了可靠的途径。IL-6在DR炎性机制中可能的作用为:(1)降低血管紧张素水平,打破血管收缩平衡,导致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增加。(2)改变内皮细胞肌丝形态,引发一系列炎性反应如增加血管通透性等,促进DR进展。(3)IL-6促进IL-1β、TNF-α等其他促炎因子合成释放,使白细胞、单核细胞等炎性细胞趋化聚集,加重DR视网膜炎性病变进展[17]。(4)IL-6促进VEGF表达,介导细胞间、细胞基质间作用,改变血管通透性、管腔狭窄闭塞,形成新生血管。

3 黏附因子、趋化因子与DR

3.1 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

ICAM-1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的活跃成员,基因位于19号染色体上,分子量为100KD。ICAM-I表达于血管内皮,调控细胞间识别、聚集、黏附,在DR的炎性病理改变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18]。ICAM-1在PDR患者血清、房水、玻璃体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19,20]。实验研究中发现,糖尿病大鼠在接受地塞米松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后,其视网膜ICAM-1表达下调,白细胞瘀滞,BRB破坏程度减轻,与ICAM-1具有协同效应的炎性因子也呈现表达下降,DR的炎性病变得到缓解,这提示ICAM-1在DR炎性病变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1]。当机体处于高血糖状态时,ICAM-1表达增加,激活白细胞,促使白细胞移行,细胞间黏附加强,导致毛细血管闭塞,继而形成视网膜新生血管;另外,毛细血管闭塞,可诱发NOS等毒性物质及炎性因子(如IL-1、TNF-α)释放,加重视网膜缺血情况,又进一步刺激合成ICAM-1,形成恶性循环,加速DR发展。因此,深入探讨ICAM-1的表达调控、信号途径等,对提高DR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3.2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

MCP-1是趋化因子CC亚家族的成员,具有活化、趋化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作用。研究发现,高血糖状态下,MCP-1主要由局部视网膜产生[22]。MCP-1在PDR患者玻璃体中有较高表达水平,并且其浓度与DR严重程度正相关,提示MCP-1与D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3]。MCP-1引起DR炎性损伤的机制可能为:(1)MCP-1使大量钙离子内流,氧自由基大量释放,破坏视网膜细胞,进而使视网膜结构、通透性发生改变,促进DR进展。(2)通过PI3K、MAPK等通路,使一氧化氮和VEGF表达上调,促进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3)NF-κB是MCP-1主要的转录活性因子,NF-κB激活后,MCP-1开始转录表达增加,在与NF-κB的共同作用下,导致视网膜产生炎性损伤。(4)IL-1β、TNF-α和INF-γ、PDGF等炎性因子能诱导和正向调节MCP-1的表达,在共同作用下产生炎性损伤。(5)MCP-1可通过激活黏附分子,加强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黏附作用,引发视网膜炎症反应。研究发现,糖尿病发病时MCP-1便升高,因此,寻找MCP-1有效抑制剂,降低其表达或阻断与其受体结合,或成为早期治疗DR的新的治疗途径。

4 转录因子与DR

NF-κB是最初由Senf等人发现的二聚体核转录因子,生理条件下,NF-κB被其抑制剂IkB沉默,当受到刺激时,NF-κB与特异性位点结合,在转录水平上促进多种炎性因子表达增加,参与炎症反应。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均发现,NF-κB在糖尿病早期即增高,DR视网膜中NF-κB含量较正常组高,提示NF-κB与DR发生发展关系密切[24,25]。NF-κB在DR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为:(1)氧化应激使NF-κB活化,参与视网膜周细胞凋亡、白细胞聚集、黏附,破坏视网膜微循环。(2)缺氧激活NF-κB,引起视网膜胶质细胞IL-8和VEGF的mRNA表达增高,导致视网膜形成新生血管。有学者发现,阿司匹林等可以抑制NF-κB发挥活性,使VCAM和ICAM-1转录生成减少,从而发挥其在DR微血管炎性损伤中保护作用,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实了NF-κB在DR炎性损伤过程中的切实作用。

5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DR

CRP属于Penraxin家族,是系统感染、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研究发现,CRP在糖尿病尚未发病时已增高,在糖尿病状态下可持续增高,损伤血管内皮,引起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R患者血浆中CRP的浓度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患者,提示CRP与DR密切相关[26,27]。CRP在D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能为:(1)触发氧化应激,使脂肪细胞产生大量脂肪酸,使大量氧自由基释放,氧化脂质代谢产物增多,破坏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最终引发DR视网膜局部炎症反应。(2)刺激VEGF、ICAM-1等表达,引起白细胞游走、聚集、黏附,增加视网膜毛细血管的渗透性,刺激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3)与IL-6、IL-1β、TNF-α等通过协同效应改变视网膜紧密连接蛋白结构,破坏血-视网膜屏障,使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DR进展。

6 钙粒蛋白A(S100A8)、钙粒蛋白B(S100 A9)与DR

S100A8和S100A9的分子量分别为10.8kD和13.2kD,二者均为钙结合蛋白S100家族的重要成员,共同参与多种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28]。在炎症过程中,S100A8/S100A9刺激白细胞募集、趋化,诱导炎症相关因子分泌,介导内皮细胞转移,对炎症反应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在DR患者的血清、玻璃体、房水中,S100A8/S100A9表达均增高,证实了S100A8/S100A9与DR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29-31]。S100A8/S100A9参与DR的机制可能为:(1)结合细胞膜表面的TLR4、ARES,激活下游的NF-κB,进一步激活下游炎症因子(如IL-1β、IL-6、TNF-α等)的产生,这些因子作用于视网膜局部,持续的刺激引起视网膜的局部炎症,进一步引起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32]。(2)S100A8/S100A9介导的炎性疾病与新生血管相互作用,引发增生病变。(3)促进小胶质细胞分泌TNF-α炎症因子,诱导血-视网膜屏障损伤,引发DR。

总之,针对DR炎性相关因子,国内外学者在生长因子、白介素、黏附因子、趋化因子、转录因子等方面进行了大量阶段性研究。DR炎性病变并非仅由孤立因素所致,而是一个多元化因素始动的、错综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从多维度对DR炎性损伤机制进行立体研究,进而探究其诊治新方法,成为未来DR诊疗发展的新方向。

猜你喜欢

性病变白细胞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白细胞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支气管镜下径向超声引导联合测量技术在肺周围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常规MRI、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新生娃萌萌哒
新生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