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战略目标下的乡村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构建

2023-08-17张帆解翼阳李远航

中国水土保持 2023年8期
关键词:双碳乡村振兴战略

张帆 解翼阳 李远航

[关键词]“双碳”战略;乡村振兴;生态体系;支撑机制

[摘 要]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构建乡村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探讨驱动乡村低碳绿色发展的支撑机制,对实现“双碳”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阐述了构建乡村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的必要性,梳理了当前乡村低碳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建设机制不完善、农业低碳减排发展不足、能源利用结构不合理、支撑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加快乡村生态和人居环境治理,促进绿色低碳生产模式建立,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转型,构建乡村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的构想,并探讨了乡村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的支撑机制,即通过探索生态产品转化机制、科技创新机制、碳交易机制,以及政府、社会资本、农户融合一体化运维管理体系,为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的良性协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 S15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0941(2023)08-0001-0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稳步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水平,而是愈加重视精神文明提升。然而过去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过于追求经济快速、粗放型增长,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生态建设,资源过度开发消耗,导致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和污染。在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由于绿色低碳发展意识不足、缺乏绿色技术集成创新,因此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导致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为从高耗能、高污染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的战略举措。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统一部署乡村体制改革、产业体系构建、生态保护修复、绿色发展等,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承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争取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战略目标,这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履行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推进国土绿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2-3]。

“双碳”战略目标下,乡村发展肩负重要使命。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因此,必须统筹好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关系,兼顾保护与发展,从生态环境、能源结构和产业层面探索低碳化对策,强化低碳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撑,推动绿色低碳与乡村发展有机结合,这既是对“两山”理念的贯彻与实践,也是乡村顺应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相关研究表明,要坚持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高效协同[4],加快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模式,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转型,提升林草碳汇功能,构建基于“双碳”战略的乡村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同时,促进乡村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机制也是推动生态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相关学者主要对制度设计和科学创新等机制进行了探索,包括建立财税制度和金融体系、完善土地经营制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健全法律和政府激励机制等[5-7]。

综上,笔者基于“双碳”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于新发展格局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夯实高质量发展动力基础,从乡村生态环境治理、能源结构优化、林草碳汇功能提升等方面构建“双碳”战略目标下的乡村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并探索促进乡村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机制,从而为乡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理论基礎。

1 构建乡村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的必要性

1.1构建乡村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

构建乡村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性工程和重要举措,具有综合性、多维度、跨领域的特点。目前城乡生态环境失衡问题成为影响城乡资源合理配置、城乡环境整治、城乡生态系统构建的主要因素。乡村生态治理要不断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高效整合、合理配置乡村自然资源,补齐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短板,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乡村发展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将节能减排理念渗透到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推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高质量发展。

1.2构建乡村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有力支撑

国家明确要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构建乡村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加快发掘碳汇潜力,促进减排节能,而构建乡村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可以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要将乡村作为“双碳”目标实现的空间载体,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依托乡村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以加快乡村经济集约化发展、能源消耗结构合理化转变等方式促进乡村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加强生态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创新能耗机制,转化发展动能,既要促进低碳发展,又要保证农民增收,两手发力,助力建设与自然融为一体、低碳和谐发展、社会经济稳步提升的碳中和新村[8]。

1.3构建乡村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是落实“两山”理论的路径选择

构建乡村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不仅是为了保护“绿水青山”,也是为了应对新阶段发展的更高要求。要落实“两山”理论,就要着眼于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进一步强化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环境、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为全面维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奠定基础。同时要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建立“养山富山”新发展格局,推动高端生态转化为高端产业、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谋求经济发展新路径,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经济发展新模式,实现生态保护治理与生产生活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1.4构建乡村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1]。目前乡村生态环境、产业要素、资源承载力、科技创新技术、人才配置和政策体系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难以进行大规模产业转移和集中开发。因此,构建乡村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通过促进生态治理、改善人居环境,优化能源结构、配置新型能源系统,增强林业碳汇和农业低碳生产,培育和发展绿色低碳的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和新服务,实现生产、消费、服务全过程减碳化,可最终为助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实践基础。

2 乡村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城乡间的社会、经济、文化融合度越来越高,乡村承接多数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生态环境问题显著,人才流失严重,城乡发展水平差距逐渐拉大;同时,乡村发展也面临着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乡村高质量发展进程。

2.1 生态环境建设机制不完善

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发展秉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逐渐向可持续、内生发展的方向转型,然而受直接或间接因素影响,生态治理问题仍然严峻。第一,基层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不足,工作基础薄弱,实践经验不够,难以协调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互生关系。第二,居民受传统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及经济状况影响,对生态治理参与度不高,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第三,乡村生态治理资金有限,生态经济内驱动力不足,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融合度不高,协同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难以形成以经济促发展、以经济促生态的发展模式。

2.2 农业低碳减排发展不足

鉴于农业系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想全面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农业资源化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任重道远。第一,大量的农业生产投入要素造成农业碳排放过度。据统计,我国化肥消耗量居世界首位,农业能源消耗及其结构的不合理[9],尤其是清洁能源占比较少,导致了农业碳排放数量居高不下。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同样制约了农业低碳绿色发展,虽然清洁能源得到推广使用,绿色低碳理念得到大力宣传,但仍然改变不了农业碳排放占比远超世界平均水平的事实。第二,低碳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多數地区的灌排水措施不完善,而滴灌管道布设成本较高导致滴灌技术难以推广应用。此外,多数山区交通不便,难以采用机械化种植方式,也加大了人力、物力成本投入。第三,农作物难以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种植。一方面是地形地貌阻碍了农田连片化经营,另一方面是小农经营主体制约了规模化发展,大农场机械化农业经营模式难以推广,导致耗能和成本高。

2.3 能源利用结构不合理

目前乡村能源利用的主要矛盾在于利用结构不合理。按照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农户生产生活用能以木柴、秸秆、煤炭等传统能源为主,新能源如风、光、电和沼气等占比仅为0.9%[6],导致对高碳能源依赖度较高。同时,乡村配电设施较为薄弱,许多地区的光伏发电设备配套不足,而风力发电由于不稳定难以配备至居民用电网络中。另外,一些高耗能产业转移成为乡村低碳发展的制约因素,城市中淘汰的老旧设备也导致乡村生产呈现高耗能、高污染的状况。

2.4 支撑机制不健全

“双碳”战略与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系统变革,需要迭代完善金融政策机制,健全法律和政府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构建乡村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的支撑机制和保障制度。目前,促进乡村低碳发展的支撑机制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乡村低碳发展人才、技术投入不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1世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储备充足的人才、技术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然而随着城市化不断加速,乡村青年人才流失,导致多数高新绿色技术因环节复杂、种类较多、集成困难,难以在广大农村推广。第二,制度体系不健全。政府监管方面,缺乏完善系统的乡村法律体系、运维机制和评价办法,难以做到对环境的监察、对破坏生态行为和乱排乱放问题的有效监督。第三,碳交易机制不健全。碳交易市场启动准备时间仓促,而碳交易制度较为复杂,尤其是农业生产上碳排放源头多、难以界定碳排放边界的特点,进一步加大了碳交易和碳排放核算难度。此外,不同地区的碳交易情况差异较大,目前尚未出台针对乡村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和碳交易市场,缺乏相应的科学机制和技术支撑。

3 乡村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

3.1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

乡村生态治理需要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理念,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双碳”战略目标,统筹规划,系统治理,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新时期生态治理格局。第一,加强生态系统治理修复。结合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林草措施,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湖治理、湿地修复、生态脆弱区封禁管理等,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平衡,保障生态红线和耕地红线不被侵占,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文明和谐、美丽富裕的新农村。第二,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坚持环境建设城乡互动,将水美乡村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紧密结合,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整治河道,保证水系连通,杜绝死水塘、臭水沟;加强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再利用设施、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避免或减轻乡村生态环境损害;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水窖、涝池蓄水的节约、净化和综合利用,村容村貌提升、植树绿化等。

3.2 产业低碳绿色发展

乡村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十分重要,新发展阶段下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集约节约利用程度,加强产业资源利用过程中低碳减排效果,不断推进乡村产业低碳绿色发展。第一,构建现代化农业低碳循环产业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灌溉、施肥模式,从农产品生产源头促进低碳化,提质增效,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和副产品加工绿色转型;建立完善的绿色物流和仓储体系,探索新型电商经销和直播带货模式,推进产品品牌化、特色化发展,不断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流通效率。第二,挖潜乡村林业碳汇能力,推动生态固碳项目建设。遵循不同地区植被带分布规律,科学评估水资源植被承载力,开展植被保护和修复,推动高碳汇林草建设,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发挥林草碳汇作用、落实“双碳”目标提供支持。第三,构建低碳文化旅游发展和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相结合的文旅融合产业。应因地制宜,把生态、文化与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相结合,统筹考虑乡村转型发展,突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利用,同时带动城市乡村经济发展,更好地为乡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发展助力。通过资源梳理和整合,探索文旅资源活化利用的路径与模式,增强文旅融合对乡村振兴、产业转型的支撑作用,提出文化+教育、文化+体育、文化+农业、文化+生态等多元新兴产业解决方案,与城乡空间拟合,与生态保护拟合,与大众生活拟合,用文化为第三产业发展赋能,以文化软实力作为核心助力,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民生就业、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第四,加快打造乡村绿色产业链。提高乡村数字化水平,推进加工业和服务业数字化、人工智能化发展,加强产业链绿色化、信息化改造,培育高端产品产业,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3.3 能源结构优化利用

新时代中国绿色转型要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环节由粗放浪费走向高效节约,由黑色高碳转化为绿色低碳,才能真正推动乡村能源发展[10]。为了缓解乡村能源高污染、高耗能问题,减少农业碳源的损耗,乡村能源结构亟待调整。应积极推广“农光互补”新模式,稳步推进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电站和储能设施等“新基建”建设,构建风、光、水、储协调发展的多能互补能源格局。利用尾菜、畜禽粪污、秸秆生产沼气,借助沼气、秸秆固化燃料等清洁能源,推进农村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构建以新能源为纽带,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探索农户经营和资本运营、政府管理的新型运维机制,推动政府、合作社与资本投融资合作,引导社会力量进入新能源建设运营领域。同时积极拓展复合生态型的新发展模式,以提高治理效果,从而达到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促进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4 乡村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的支撑机制

4.1 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

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内涵、推动地区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破解经济发展困境的创新举措,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如何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并保持二者协同发展、相辅相成,需要在碳约束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通过总结相关的对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理的研究,表明实现路径要以政府补偿为导向,推动生态产品再划分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再细化;引入市场资本和市场机制,促进生态产业化和生态金融体系建设。第一,加强政府对乡村的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构建以环境保护税为主的生态税收体系,推进生态转移支付体系建设,开展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产品价值划分,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细则。第二,推动社会资本加入生态治理经营,将传统产品转化为特色生态产品,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和直接市场交易实现生态治理价值。结合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和以生态为导向的EOD开发模式,形成发挥市场化开发利用、配置和交易,政府监管,农民受益与维护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兼顾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和经济发展,促进以生态促经济、以经济反哺生态建设的路径实现,从而推动共同富裕。

4.2 碳交易机制

为推动“两山”理论的实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高质量发展,需要获得长久且可靠的资金支持,因此急需探究和建立完善的金融制度,创新金融服务。目前国外和国内主要的解决途径是构建碳交易体系,然而我国碳排放核算及碳交易体系建设启动不久,尚不健全,应当統筹考虑,系统建立相应体系,针对不同区域、行业细化碳交易制度和法律法规。应结合农林业特征,制定碳交易所考虑的指标、系数等,为农业碳排放权交易纳入碳交易总市场提供可操作性指导。目前,国内外主要使用的3种碳交易机制分别为清洁发展机制(CDM)、排放贸易(ET)和联合履约(JI)[11]。应创新服务低碳农业项目的碳交易机制,为已获得的项目提供资产质押贷款的资金支持,保证项目良性推动和顺利进展。应为碳排放正向收益提供金融支持,增大碳汇收入,进一步为生态项目的推进提供正向反馈。乡村低碳发展应充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改革现有碳税制度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以市场化推动农业、林业碳汇转化为经济收益。

4.3 科技创新机制

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撑是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内生动能,只有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加快推进低碳技术提升和推广应用,才能实现生产要素减量增效、生产技术高效集约、产业模式循环经济、产品提质增产。加强与绿色低碳相关的科技创新研究工作,要以政府政策为引领,加大科技资源投入力度,如科研基金和专项技术研发资金等;以高校、科研院所培养引进人才工作为基础,组织产学研企联合攻关技术瓶颈,建立专业团队针对性地强化研究创新工作,形成一批基础性支撑性的创新成果,同时加大培养力度,培育一批能够扎根基层和深入一线的技术人才;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和应用试点等,将理论知识实践化、具体化,不断修正原有理论技术,最终为技术推广普及和科技指导提供良好支撑和平台;以开放包容绿色共享理念为突破口,与国内外相关科研单位建立合作交流平台,看齐他人创新能力,补齐自身短板,激励技术更新,扩大科技创新发展的“乘法效应”;以实现全产业链低碳绿色为目标,推进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推动生产、加工、服务等多方位、各领域、全链条深度低碳减排化。

4.4 运维管理机制

目前,乡村发展受小农经营主体制约,分散种植,难以开展低碳绿色发展和集约化规模化高效生产,因此完善土地经营模式、更新生产要素配置可以为乡村低碳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维护的意识不足,构建以政府管理,社会资本投入建设和经营、维护,农户实际参与的运维管理机制势在必行。首先,要加快推进土地经营制度。农户耕种意愿普遍不足,单一种植成本较高,建立合作社经营或者社会资本化运营模式成为趋势。依托农业生产托管、土地流转制度,将土地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实现土地机械化、自动化经营,有助于降低成本,增加产量。其次,要组织农户建立合作社,引入社会资本,对撂荒地和耕种意愿不足农户的农田进行收购,发展规模化农场种植或者开发工业、旅游业,打造全产业链,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企业和合作社应担负生态治理保护的责任, 对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利工程等进行维护。最后,加强政府监管,防止出现工程社会资本低价收购、恶意竞争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农民利益。此外,政府可以调动资源保证企业生产有序进行,促进乡村生态和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惠琴,吴晨瑜.“双碳”目标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进路探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2):43- 48.

[2] 张琦,冯丹萌.“双碳”目标下县域生态治理机制的多维度构建[J].国家治理,2022(4):31-35.

[3] 陈婷秀.“双碳”战略背景下区域产业实施绿色环保发展对策研究[J].华东科技,2022(4):99-101.

[4] 黄炜.让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新引擎[J].浙江经济,2022(3):42.

[5] 王能军,田永,许鲜.乡村振兴低碳化发展的碳交易机制与路径[J].学术交流,2021(1):109-119,192.

[6] 王学婷,张俊飚.双碳战略目标下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基本路径与制度构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2,30(4):516-526.

[7] 樊轶侠,王正早.“双碳”目标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理及路径优化[J].甘肃社会科学,2022(4):184-193.

[8] 李豪杰.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路径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9):41-44.

[9] 谢立勇,杨育蓉,赵洪亮,等.“双碳”战略背景下农业与农村减排技术路径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2,30(4):527-534.

[10]张烜智.浅谈“双碳”目标下以光伏发电为主的农村新型能源系统[J].电气技术与经济,2022(4):20-22.

[11] 杨静.“双碳”目标下林业碳汇的发展机遇及实施路径探讨[J].南方农业,2022,16(13):201-204.

收稿日期:2023-01-08

基金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综合提升模式研究(2021KY052)

第一作者:张帆(1984—),女,河北邯郸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工作。

通信作者:李远航(1993—),男,河南漯河人,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研究工作。

E-mail:liyuanhang@yrec.cn

(责任编辑 徐素霞)

猜你喜欢

双碳乡村振兴战略
“双碳”目标下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战略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战略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