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人培育中伦理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意蕴
2023-08-17冯刚李亚美
冯刚 李亚美
摘要: 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以高度的精神文明和伦理道德文明,影响和塑造着中国社会道德的进步和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时代新人肩负着发扬中华伦理精神、延续中华伦理文明、推进伦理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是中华伦理文明的传承者、创造者和推广者。将伦理文明新形态融入时代新人的培育之中是教育伦理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回应时代诉求、推动伦理文明大繁荣的现实需要。伦理文明新形态为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伦理文明环境,厚植精神文化沃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从道德提升、价值认同、文化自信和秩序建构上梳理伦理文明新形态的育人價值,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进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推动实现中华伦理文明的伟大复兴和世界伦理文明新秩序的建构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时代新人;伦理文明;文明形态;价值认同;伦理共识;道德规范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3)04-0023-0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1]。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式,也展现出了人类文明新的伦理形态。在此基础上探讨伦理文明新形态,即是从伦理向度看待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和发展;从伦理视角探究中华文明新形态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伦理思想和伦理立场;从伦理发展下探讨既有中华伦理文明成果所产生的时代价值和文明意义。伦理文明新形态的起源是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需要中华优秀传统伦理精神的融汇和开拓创新。因此,作为具有中华文明重要内容和伦理核心的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其生成和演绎影响和塑造着中国社会道德的进步和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
伦理文明新形态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核心内容的伦理性呈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应然,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上中华伦理文明自我超越的实然。它不仅能够将中华伦理文明和世界伦理文明相连接,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伦理支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伦理方向,在中国乃至世界伦理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育人目标,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未来,是中华伦理文明的传承者、创造者和推广者。伦理文明新形态为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伦理文明环境,厚植精神文化沃土,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将伦理文明新形态融入时代新人的培育之中是教育伦理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回应时代诉求,推动伦理文明大繁荣的现实需要。从道德提升、价值认同、文化自信和秩序建构上梳理伦理文明新形态的育人价值,对增进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推动实现中华伦理文明的伟大复兴和世界伦理文明新秩序的建构具有深远意义。
一、提升道德自觉,促使时代新人自由全面发展
伦理聚焦社会关系应然性的因素,强调社会规范、要求、秩序、制度的发展;道德作为伦理的基础,强调对人内在的规范,反映了个体的行为、态度和心理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时代新人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时代新人道德素养的提升不是依靠道德说教或道德命令,而是培育极高觉悟的道德自觉。新时代伦理文明强调人的主体性,关注主体内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认同。我们要注重运用现代伦理文明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导向作用,将伦理文明新形态融入时代新人的培育之中,强调对伦理主体的人性尊重,坚持立德树人,为时代新人创造道德自觉的情境,以广泛、全面、渗透式的影响力推进时代新人道德自觉的形成,使其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能动主体。
(一)“以人为本”唤醒对人性的尊重,加强伦理主体的道德意识
“以人为本”理念是激发伦理主体形成道德意识的内在动力。“以人为本”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要求,强调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人是有理性的、有情感的个体存在,主张“以人为本”不是简单地回归人本主义,而是把人置于伦理社会之中,强调人的个体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存在,“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2]。马克思把人作为出发点,将人的本质看作“社会关系的总和”,构建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现代社会应当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现代社会的道德也是“以人为本”的道德。“以人为本”强调人是具有自主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社会人,这为新时代道德教育和时代新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伦理主体的道德意识发展与深化是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互动中、在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转化中得以实现的。教育作为一种情感实践理应关注教育对象的情感需求和道德诉求。蔡元培认为,“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3]。而人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建立情感交流的基础,在教育伦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需要充分尊重和理解教育对象,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诚待人”,使教育对象在思想上产生认同感,从而激发个体道德意识的觉醒、增强个体道德自觉的养成,实现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目的。在时代新人培育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建立起的相互尊重关系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前提,既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也展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在德育中形成伦理主体的良好互动关系。同时,对时代新人进行道德教育不能只侧重整体上教育而忽视个体的存在,而应在教育过程中秉持“理解人、关心人、服务人”的原则,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因为只有使道德规范和原则成为道德主体的内在意识和信念,才能转化为外在的道德行为;也只有社会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伦理认同,才能唤起个人道德意识的觉醒,个体的独立性、主体性和能动性才能得以发挥,自我的价值才能在为民造福中得以实现。
(二)增进“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激发伦理主体的道德潜能
德育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理论精髓,也是伦理文明新形态蕴含的育人资源,对塑造人的德性具有重要作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提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4],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树立高尚的道德,其次才是建功立业。《大学》也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内容都强调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德”是成人的根本,是社会进步的根基。在吸收和借鉴先贤关于德育论述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德育目的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5]道德对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的,两者相辅相成,方能推动人的发展。
道德人格培育和德性的养成中蕴含不同层次及与其相适应的道德潜能。道德潜能作为人内在的心理状态,能够在德育引领中得以激发,并随着人的道德体验的推进而不断深化。新时代下,党和国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反映出对教育本真的追求和道德教育的重视。以德育为先,能够引导教育对象在追问道德之于自身、他人、社会乃至世界意义的过程中激发出道德潜能,在崇高理想的指引下自觉追寻道德至善的目标,不断修正自身的道德行为,升华自己道德品质。一方面,激发时代新人的道德潜能需要发挥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教育者是德育影响传导的透镜,其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人格影响是最直接的德育方式。教育家陶行知曾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6]教育者是道德认知的模范者和效仿对象,其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对象的道德感知力和认知力,帮助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激发出道德潜能,最终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激发时代新人的道德潜能需要良好教育伦理环境的熏陶。新时代“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课程思政”以及“大思政课”建设等为育人工作营造了有益的德育环境,有效提升了育人效果。同时,丰富多彩的实践育人活动、优良的校风学风及和谐的师生关系都为时代新人思考和解决道德疑问提供现实支撑,为其道德反思提供了充分的外部条件,有利于时代新人在道德养成中实现综合发展。
(三)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深化伦理主体的道德认知
人的道德认知反映了当前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基本状态,是伦理文明不断演进、社会变迁以及人的发展的产物。个体道德发展需要社会道德的约束和指引,社会道德的发展和推进也离不开个体道德水平的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需求的多样化,人与人之间的伦理交往日益频繁,伦理矛盾和伦理冲突也更加多元,个体道德表现出有限性和局限性。为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伦理社会和道德生活实践,社会伦理也应与时俱进作出规范。社会道德规范只有符合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才能产生较大的道德推动力。社会的道德建設需要建立在道德教育和个体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同时也需要加强符合伦理要求的制度建设,将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有机地融入到制度建设之中,从而使伦理要求集规范约束和价值引领于一体,兼具强制性和普适性。
新时代以来,我国为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从制度层面明确指出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为塑造新时代中国公民的道德品格提供根本性指引,同时也为时代新人的培育提出新的道德要求。《新纲要》指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作为着力点”[7]。这旨在促进时代新人道德素养提升和道德行为自觉,推进社会伦理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伦理文明新形态以主流道德价值观标注出了外部的道德规范、道德秩序和道德价值对于个体的约束与要求,能够激发个体道德自觉的生成。隋牧蓉等学者认为:“个体经过分析、概括、比较、综合、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完成主流道德价值观的内化和道德自觉之思维的构建,从而形成在主体内起统辖和支撑作用的理性与力量。”[8]时代新人在伦理文明的熏陶下,通过审视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念是否符合社会和人类的共同价值标准,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构建和维护良好的社会伦理文明。同时,主体性道德意识在实践中不断增强,道德素养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催生出新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不断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强化价值认同,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发展的集中呈现,其在发展和丰富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价值目标导向和价值观取向。伦理文明新形态反映出人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应当秉持的价值观念。将这种价值观念延伸到时代新人培育之中,则意味着引导时代新人树立对民族、社会、国家的价值认同。当今中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价值观多元化使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产生诸多伦理冲突和社会矛盾,西方“普世价值”也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多重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充分挖掘和运用伦理文明新形态的育人作用,确保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不断增强时代新人的价值认同,使价值认同成为维系社会稳定和柔化人心的力量源泉,并将其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行动力。
(一)增强中华民族伦理实体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伦理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客观实在的承担者,即可以结成社会生活共同体的伦理实体。中华民族不是简单的对中国各民族的总称,而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从伦理视角看,中华民族是具有特殊“民族性”的,这种特殊性既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也强调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即将中华民族看作一个整体或称为一个伦理实体。伦理实体既蕴含着内在伦理关系,也包含着内在伦理秩序,而这种伦理关系和秩序是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为主线,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根本上看,是铸牢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匡正中华民族的“民族性”被弱化的问题,突出了中华民族的实体意义,构建起科学的中华民族伦理观,进而引导人们增进对中华民族伦理实体的认同。
伦理文明新形态凝结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追求,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9]“四个与共”的理念强调以共生共存的伦理关系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以共生共存的价值认同增强国家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伦理共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伦理精神,既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凝聚全民族人心的精神桥梁。例如,守望相助、患难与共、共克时艰、团结友爱、同心同德、携手奋斗等内容,对于加强各民族的历史认同、深化各民族间的感情,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增进时代新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道德规范的伦理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社会价值共识的伦理诉求,凝聚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追求。它是国家意志、社会主张和人民意愿的具象化表达,是对时代新人行为遵循的多维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维系社会伦理文明秩序的重要抓手,又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有利于引导时代新人自觉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
从伦理规范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主流的价值观来教育和引导时代青年,成为时代青年判断是非对错、真假善恶的伦理规范,帮助时代新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人们伦理规范的价值方向,使得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辨明真相,解决困扰人们思想认识的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增强时代新人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从伦理行为的角度来看,青年一代的言行举止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的重要指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时代新人提供了内在价值尺度,展现了伦理文明新形态对社会性的人的具体要求。从道德素养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层面,对时代新人的道德认知、道德实践和道德品質的培育起到价值引导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特有的社会价值导向在培育具有强大团结力、凝聚力、奋斗力的时代新人进程中,起到精神定力的作用。时代新人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迪熏陶中不断汲取营养,增强了对时代目标和时代任务的深刻体悟和强烈认同,切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主导形态向主流形态的转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逐渐成为时代新人内化的精神追求和外化的行动自觉。
(三)深化对新时代爱国主义的认识,加深国家认同的伦理情感
伦理视角下的爱国主义作为重要的道德范畴,既表现出传统伦理文化中国家和个人在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政治伦理,也承载着社会集体成员对国家的情感的凝练与表达。爱国主义能够反映出个人对国家的情感依赖、心理寄托、发展诉求等方面的内在需要,是伦理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价值皈依。引导时代新人加深对新时代爱国主义的认识,从本质上就是引导其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引导其正确看待国家、民族、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在知情意行上不断增进对爱国主义的认识,进而增进对国家的伦理情感和价值认同。
以伦理文明为基础,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内涵,有利于引导时代新人正确理解国家与民族、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凝聚各族群众的价值共识与力量。在时代新人培育中,要引导青年从民族和国家这两个伦理实体的统一关系上深化对国家认同的理解,每个个体既属于某个民族,也属于某个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共存于个体的观念和意识中,是有机的统一体。同时,国家认同的伦理情感也来自时代新人对个体与国家伦理关系和内在联系的认识。个体是认同的主体,无论是民族认同还是国家认同都是通过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展现的。时代新人作为现代公民首先要认可自己是国家的一部分,并将国家视为构成自我的一部分,这也是促进公民身份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过程。国家认同与时代新人的道德素质密切相关,是公民道德的基本体现。对国家公民来说,任何个体在享有国家赋予的各项基本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着国家赋予个体的基本义务,爱国就是最基本的义务之一。因此,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促进国家认同,努力培养时代新人的公民意识,增强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激发时代新人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增强伦理文化自信,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强国之路
中华传统文化从本质上来看是伦理本位的文化,强调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关系和价值观念。伦理文明新形态承载着中华伦理文化的历史积淀,反映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其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以文化人的育人价值。在时代新人培育中,伦理文明新形态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启迪智慧、引领精神,将中华文化的基因沁入时代新人的骨髓,不断增强时代新人伦理文化的自信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
(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思想,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伦理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富的伦理理念和道德观念,如“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天下大同”,这些伦理思想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伦理追求和精神气质,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伦理文化标识。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遇苦难百折不挠、对强势不随波逐流的文化气质,使其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独特的风景”[10]。中华伦理文化的特质是中华伦理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内在基础,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念。在新时代的语境中,伦理文明新形态既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伦理文化,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诠释,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大众形态。
从文化根源上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其发展离不开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在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思想对推进现代化进程、塑造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伦理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中国历史的尊重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的过程是对既有文化的思考与内省的过程,也是文化判断的养成过程。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同时,伦理文明新形态也使中华伦理文化在新时代的语境里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场域和空间,有效防御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渗透”“文化入侵”和“文化殖民”,抵制了历史虚无主义。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凝聚人心、成风化人的道德教化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在时代新人培育中,伦理文明新形态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思想唤起时代青年文化自豪感的共鸣,为时代青年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同时,伦理文明新形态的推进也需要时代新人增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广泛传播,提升中华优秀伦理文化的宣传力度、广度和深度,推动中华优秀伦理文化社会化、大众化、生活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中华优秀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文化根基。
(二)推进中华伦理文化的自信自强,增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是深化中华民族伦理文化认同的根基,更是中华伦理文化自信自强的坚实堡垒。中华伦理文化的自信自强是对过往伦理文化历史的自信,以及对当代伦理文化自强的综合体现。从历史维度看,中华儿女对中华伦理文化的自信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革故鼎新”的自信力量,赋予中国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得以巩固和发展。从时代维度看,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是增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底色的重要路径,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持、为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注入强劲动力。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赋予人民求真、向善、至美的文化解释力和创造力,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自强创造重要平台。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的源泉,内在嵌刻于伦理文明新形态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向度上看,党的精神谱系汇聚多样的文化要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中国革命文化为源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注入发展的动能,现已成为时代青年追逐精神文化的重要来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文化精华萃取出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是时代的使命,更是伦理文明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激发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开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新领域,增强了民族文化建设发展的信心,为伦理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精神的武装和价值的指引。在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推动下,中华伦理文化发挥了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以文化人研究,更加注重文化中的价值引导,关切文化在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中的影响和作用,发挥文化在坚定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法治精神中的效用[11]。同时,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从整體上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鲜活动力,发挥出社会伦理文明道德感染力和感召力,使时代新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引领主流文化的价值导向,建构起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伦理秩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三)促进中华伦理文化的交流互鉴,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标识
纵览人类文明史,国力兴盛与文化繁荣相辅相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在于其博大胸襟与有容乃大之韧性,只有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才能激活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和文化创造活力。中华文化在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交流互鉴中坚守中华伦理文化立场,巩固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将中华优秀文化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价值塑造和文化标识。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外国文化及文化产品充斥着当代青年的视野。在多种文明形态交织下,给予时代新人以正确价值导向变得尤为重要。伦理文明新形态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底色,又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品格,具有崭新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展现了中国自信和中国自觉。而伦理文明新形态以兼容并蓄、开放包容态度为中外文化搭建起交流互鉴的平台,能够引导时代青年拓宽中华文化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认知观,增强文化发展的责任意识。在文化交流中,时代新人需要以正确的文化观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面对西方外来文化要进行辩证地取舍,有选择地创新;对横贯古今的中华伦理文化,则应与外来文化相融合和创新,以创造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文明形态。同时,时代新人在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交流与互鉴中,要通过不断挖掘中华伦理文化的现代魅力,增强中国伦理文化的自信,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创新中国文化发展,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标识,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增强中国文化的国家影响力和竞争力,并以新型国际关系为渠道,以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为引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导向,努力构建多主体、全方位、立体化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格局。
四、构建伦理文明新秩序,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意识
随着全球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各种危机和人道灾难促使人们反思人类发展模式,探索新的全球范围内的治理之道。伦理文明新形态的构想立足国际视野与人类道义,主张在世界范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伦理目标,致力推进世界伦理文明的发展,为解决人类文明的冲突与矛盾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力量。伦理文明新形态革新了教育理论,提升了教育格局,拓宽了教育路径,对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
(一)立足国际视野与人类道义,优化国际社会伦理规制
国际社会伦理规制的构建与优化是运用伦理手段使国际社会中的国际组织和国家在适度约束中保持良好状态的重要活动。伦理规制侧重秩序性、有序性,对国际社会伦理规制的优化需要立足国际视野和全人类共同道义,使国际社会在合法合理的状态下得以顺畅运行。中国不仅在国家治理层面对国内社会伦理秩序进行了变革和调整,呈现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更在国际上为推动世界伦理制度的新规范提供了中国范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的提出,指向建设美丽和谐的世界家园,既回答了“人类向何去”的时代之问,也回应了全球挑战和世界难题。人类道义既是中国伦理文明的核心,也是世界伦理文明的基础。以人类道义为基本原则建立国际社会伦理文明秩序才能赢得民心、凝聚民心,为追求人类共同美好的生活汇聚广泛力量。
中华伦理文明致力于以全球伦理的价值指向和道德指引,变革全球化时代下的人类生存方式,构建国际社会伦理文明新秩序,引领人类伦理文明的新发展。在时代新人培育中,伦理文明新形态创造了人类道义观的教育环境,使个人社会化功能得以深化,个人社会化价值得以扩展。一方面,伦理文明新形态能够增进时代新人的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增强自身改造世界的自觉意识。通过接受知识、道德、行为、规范等教育,使个体在主观意识上自愿为推进世界和平发展、构建国际社会伦理新秩序付出切实行动,将个人发展融入到全人类社会整体中,以世界公民的角色担当起构建伦理文明新秩序的主体责任。另一方面,伦理文明新形态能够促进时代新人坚守人类道义精神、践行国际社会责任,增强自身改造世界的担当意识。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对照社会伦理需求与周围世界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与批判,以强化个体改造世界的使命感,建构起伦理文明的新秩序,继而不断地改造和提升自我,在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倡导全球伦理精神,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既是中国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中所坚持的伦理价值,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准则和发展方向,凸显了道德规范的价值要义,体现了中国对全球伦理精神的倡导,对塑造世界范围内的伦理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从实体伦理的精神特质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华伦理精神所蕴含的命运与共、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平等共处、合作共赢、责任共担、协商共进等伦理特质,为全球交往提供基本价值理念和伦理精神指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12]。我们倡导以“共同价值”替代虚假的“普世价值”,遵循宽容、平等、尊重等基本道德原则,肩负起大国责任与道义担当,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积极建设新型国际伦理秩序与发展空间,推动人类价值秩序与交往规范的深层变革,促进了世界和平安全与全球共享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全球伦理精神是一种和而不同、有容乃大的精神,体现各国交往主体的平等性和交往过程的公正性,尊重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各文明形态、多样文化交流中,铸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国际社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推进伦理文明新形态融入育人过程,应当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时代新人培育的内在遵循,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伦理价值引导,唤起时代新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进而增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同时,要注重发挥伦理文明新形态在改变时代新人认知上的独特功能,引导时代新人正确认识文明之间存在“异”的客观合理性和“同”的内在共性,从而使时代新人尊重文明差异性,增进文明间的了解,通过交流互鉴开阔眼界、增进共识,在践行全球伦理精神中自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三)构建伦理共同体,促进世界伦理文明的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项具有时代精神的伦理实践,推动着全球化时代人类的伦理新生与道德觉醒,其实现过程需要同生共荣的道德立场和伦理导向,也需要全球伦理共同体的合作共建。马克思批判“虚假共同体”,并从社会主义出发探寻和关注人类“秩序”的建设。有学者指出:“在一定意义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适应人类生活世界和实践活动全球化的必然道德要求,是适应整个人类存在方式变革的全球性伦理方案。”[13]从伦理的视角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一种伦理共同体,它以全球伦理精神为价值导向和道德指引,彰显了人类社会基本的道德立场和态度,跨越单一的国际交往和国际关系的界限,使得国家、国际联盟、国际组织等都成为行为的主体,从而实现了多元化的国际交往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当代最高人类伦理实体,关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国家、人与民族等错综复杂的伦理关系。面对全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生态等多种伦理秩序,倡导构建伦理共同体对推进时代新人的培育、伦理文明新形态的传播以及世界伦理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效应。
人类文明的发展推动了伦理道德的演变,伦理道德也依附文明载体而存在,伦理文明的推进与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密不可分。伦理文明新形态既是对以往的伦理共识的概括和凝练,也指向对未来普遍性伦理价值的倡导。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文明多元共存、共同发展,伦理文明新形态在汲取人类所创造的优秀伦理成果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中国特质和世界关切。伦理文明新形态营造出开放包容的道德环境,能够使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参与国际社会交往,理解国际秩序中的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秉持伦理共同体的理念,培养理性、平和、包容的道德情感。同时,世界伦理文明的发展需要依靠全球伦理共识、全球秩序搭建,只有在国际范围内不断优化国际关系新范式,才能真正筑牢和凝聚伦理共同体的力量,从而推进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不断发展繁荣。
參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01).
[2]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153.
[3]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1917~1920)[M].北京:中华书局,1984:8.
[4]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9:1088.
[5]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002).
[6] 陶行知.行知书信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109.
[7] 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2019-11-12)[2023-05-26].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56804.htm.
[8] 隋牧蓉,卢黎歌.论道德教育在个体道德自觉形成中的建构、塑造与统合功能[J].探索,2022(02):179-188.
[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45.
[10] 涂良川,胡海波.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J].求是学刊,2021(01):42-54.
[11] 冯刚.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以文化人研究[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06):123-130.
[1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13] 邹海贵.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伦理精神[J].伦理学研究,2022(04):119-126.
The Value Implications of a New Form of Eth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 New Generation
FENG Gang LI Ya-mei
Abstract: The new form of Chinese ethical civilization, with a high degree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ethical and moral civilization, affects and shapes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social mor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new generation carrie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Chinese ethics, continuing Chinese ethical civilization, and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ethical culture. They are the inheritors, creators, and promoters of Chinese ethical civilization. Integrating new forms of ethical civilization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new generation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ethics, and it is also a practical need to respond to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and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ethical civilization. The new form of ethical civilization creates an ethical civilization environment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new generations, cultivates a fertile soil of spiritual culture, and provides rich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content. Sorting out the educational values of new forms of ethic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oral enhancement, value identific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order construction is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enhancing the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new generations, and promot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eth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order of world eth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new generation; ethical civilization; form of civilization; value recognition; ethical consensus; ethical norms
(責任编辑 李震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