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研育人: 立德树人与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求
2023-08-17刘贵华
刘贵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起系统谋划,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共同支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考量。大学是探究高深专门知识的场所,从19世纪初德国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倡导“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开始,现代大学就为“教育、科研、人才”的逻辑统一奠定了基本架构。随着大学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市场的裹挟下,大学的科研舍弃育人职能,在追寻学术资本主义的路上一骑绝尘,大学也日益成为“失去灵魂的卓越”。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需要全面准确认识科学研究的多种内涵和功能。科学研究是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的研究者要更多面对不同知识场景中的生产者和应用者,要更多承担起知识生产的社会责任。科学研究是传承和创造高深专门知识的重要方式,必须注重对科研人员科学精神、科研伦理、科学态度的熏陶与培养。“科研育人”不仅是前沿知识创新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强调科学研究的知识发现和技术创新功能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大学科研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育人价值。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探讨大学科研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育人价值以及育人机理,显得尤为迫切。
由刘在洲等学者撰写的《大学科研育人机理研究》一书(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围绕大学科研育人及其机理展开研究,凝练了大学科研育人的时代内涵,分析了大学科研育人的本质特征;挖掘了大学科研的本质属性,探索了大学科研的育人本源;解析了大学科研的发生学方法,揭示了大学科研的育人逻辑;提炼了大学科研育人的构成要素,检验了诸要素的育人效能;分析了大学科研育人构成要素的触发模式,探讨了大学科研的育人规律;解析了我国科技界典型案例,阐述了科学家精神的育人意蕴;构建了大学科研育人的实现机制,设计了大学科研育人路径。总之,该书对推进大学教育与科研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科研育人及其机理的专著。它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指导科研育人的生动教材。总体来看,该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系统性强。梳理了大学科研育人发展演变的历史;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大学科研育人的要素体系和作用机理以及实现的具体路径。二是理实结合。突出了科研育人的理论探讨,同时创新性地运用发生学理论,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访谈,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充分的数据支撑之上。三是重点突出。本书形顾“大学科研”,神聚于“立德树人”,为新时期在科学研究中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引,对提高大学科研育人水平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科研育人是一个古老又崭新的命题,是一个重要又常被忽视的问题。在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下,科研与育人需要动态、全面、辩证地看待。在高等教育场域中,“人才为王”,在“教育即科研、科研即教育”有机统一中,知识传承创新与高层次人才成长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科研育人不是单向的、孤立的科学精神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在高深专门知识的传承、创造和应用中塑造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命題,需要对科研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有着准确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项任务难度虽高,但对于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却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