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学教育对德性培育的观照
2023-08-17吴小华崔军民
吴小华 崔军民
文学即人学,人的培育离不开文学教育,人的德性培育即人的道德品性培育更离不开文学教育。文学教育之于人的成长历程、认知维度、价值观念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和国之栋梁的培养阵地,其文学教育使命不言而喻。文学真、善、美准绳也成为大学德性培育标杆。文学教育润物无声的典雅品格、精神立人的坚毅胸怀、诗意栖居的浪漫情怀,无一不观照着当代大学生的德性修养。
教育树人、文学立人、德性为人的观念已成为高校文学教育的目标和责任,也成为文学教育工作者的践行理念。詹艾斌教授基于文学教育与德性培育的观照视角,以历时十年文学教学探索为基础,潜心撰写了专著《课程与人共生长:文学理论课程思政十年探索与回响》(江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系统阐述了文学教育与人共生长的重要命题,指出了德性培育是高校文学教育潜在而长远的使命追求和时代责任。从文学教育与生命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的角度,探析了高校文学教育对于大学生德性培育的切实作用和深远影响。专著发人深省,给人醍醐灌顶的心灵启示。作者以六章展开探索,主要从三个维度渗透了对高校文学教育和德性培育关系的研究。
一、润物无声:高校文学教育对德性培育的重要性。该著第一章以“德性培育是深层次的文学课程思政”为主题,主要论述了“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与德性培育的可能”,阐明了二者的必然联系和高校文学教育对德性培育的重要性,强调“新时代文学教育者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以循循善诱的步态展开文学对德性的塑造,在提出“语文教育中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的融入”的同时,对“新时代文学教育者教学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新的希望。文学以“真”感人,文学教育从来就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其对德性的滋养将会成为生命基因伴随人的一生。
德性在道德生活中不是天生的。明确辨析“尊德性”与“道问学”关系的是《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可见德性与学问互为相长、循环推进。明朝李东阳的《孔氏四子字说》写道:“人能学礼,则品节详明,德性坚定而能立。”可见学习、阅读对道德品性养成的重要意义。对世界名著的品析有利于大学生了解世界历史、人类社会、自然风物,对探寻人生意义大有裨益。赏读文学经典不仅能积淀世界璀璨文化、储备知识、继承智慧、体悟幽微感情、增加阅历、沉浸式历练德性,还能提升涵养,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精神立人:高校文学教育促德性培育的可行性。该著第二章以“文学教育与生命飞的可能”为主题,讨论了“文学教育的生命维度”,探析了文学教育对“精神立人与生命价值的叩问”,倡导高校文学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领路人,要做好“奔灯而去,做教育的擎灯人”的准备,带领学生来“一场关于文学与教育的跋涉”。文学以“善”动人,文学教育虽是潜移默化的,但给人带来的精神品格提升却是毋庸置疑的。
高校文学教育促德性培育是切实可行的,可以从三方面来促成大学生的优良精神品质和德性。第一为“人”精神。真诚的作家一定会深入生活,挖掘人性、拓展人类精神深度和宽度,展现人心深处亮光,让人获得在苦难中站立起来的精神。第二为“民”精神。文学一定会描画坚实的生活底色,其人民性立场体现济世情怀,一次次活生生的人生境遇书写定会唤起大学生们关注人间疾苦、人民生存的意识。第三为“才”精神。历代文学作品中铭刻的爱国思想早已深入当代青年骨髓,落后就要挨打的近代耻辱在成为中国文学书写伤痕的同时也成为警示,告诫当代大学生当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争当社稷之器。
三、诗意栖居:高校文学教育践德性培育的优越性。该著第三、四、五章从生命与文学的关系角度阐释了文学对于生命的诗意滋养和审美素养积淀。生命应当是“刚硬无比”又“温暖无限”的,才能实现精神与灵魂的“正襟危坐”,而后“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成为更好的自己。文学以“美”育人,其精神立人的方式是艺术而充满审美情趣的。高校文学教育绝不是生硬寡淡的,而是富于美感的。它以文学美育为实现途径,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总之,该著中肯地透视了高校文学教育与德性培育的密切关系。第六章以“德性充盈,春秋流光”为主题对未来进行了展望,强调当代大学生的德性培育事关未来国民素养和国家发展,要认清高校文學教育对大学生道德、品性培育的重要性,以精神立人理念推动德性培育有序推进,从而陶养学生性情,发挥文学教育德性培育的优越性。
作者吴小华系重庆理工大学讲师;崔军民,重庆理工大学教授;
基金项目:2021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1SKGH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