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拟定眩汤联合针刺对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观察

2023-08-17马腾马利利杨耀峰梁青张元元刘卫林

贵州医药 2023年4期
关键词:阵发性病患良性

马腾 马利利 杨耀峰 梁青 张元元 刘卫林

(榆林市中医医院(1.中医脑病一科;(2.脑病一科,陕西 榆林 71900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主要是指频繁出现位置性眩晕或是头晕表现[1]。手法复位是当前临床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方便、有效且安全的一种方式,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成功复位后依旧有22%~38%的病患会残余走路不稳、头皮麻木以及头部沉重等临床表现,甚至还会导致病患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疾病恢复产生不利影响[2]。中医在治疗疾病残余症状方面可发挥一定效果,其中常用的方式为针刺、中药等[3]。因此,本文分析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患复位后残余症状采用针刺以及自拟定眩汤治疗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老年病患8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40例。试验组中男11例,女29例,平均年龄(44.89±5.21)岁,平均病程(5.21±1.02)个月;常规组中男10例,女30例,平均年龄(44.96±5.26)岁,平均病程(5.23±1.05)个月。纳入标准:在开展临床各项检查项目后,全部病患均被诊断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4];所有病患在实施复位治疗后均痊愈,但仍存在走路不稳、头皮麻木以及头部沉重残余临床表现;病患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恶性肿瘤病患;妊娠期或是哺乳期女性;中枢性眩晕和其他周围性眩晕[5];近期使用抗眩晕药物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将针刺应用于常规组病患中,指导其呈坐位,使用75%医用酒精对待施针部位皮肤进行消毒,选择针灸针开展针刺治疗。穴位主要有双侧足三里、双侧内关穴、双侧天枢穴、气海穴、下脘穴、中脘穴以及上脘穴。告知病患呈平卧位,采用骨度分寸法进行定位,其中足三里采用直刺方式,深度是20~25 mm,或是向下斜刺16~20 mm,刺入后快速捻转,促使局部形成酸胀感或是向末端进行扩散。内关穴采用向上斜刺方式,深度是20~25 mm,轻度提插捻转,促使局部形成沉胀感。气海穴选择直刺方式,深度在20~25 mm之间,刺入后快速捻转1 min。天枢穴选择直刺方式,深度在25~30 mm之间,捻转到腹中出现蠕动感最佳。下脘穴、中脘穴以及上脘穴选择直刺方式,深度在20~25 mm之间,轻度提插,促使上腹部形成轻度沉胀感或是向侧方扩散。间隔一天治疗一次,一周开展三次,单次治疗时间30 min,间隔15 min行针一次,持续治疗一个月。将针刺以及自拟定眩汤应用于试验组病患中,其中针刺方式同常规组。定眩汤方剂内容有:石决明(先煎)30 g、天麻15 g、钩藤15 g、白芍15 g、茯苓15 g、泽泻15 g、法半夏15 g、女贞子15 g、白术12 g、石菖蒲12 g、川芎10 g、甘草5 g。将上述中药进行充分浸泡,30 min后用水煎煮,1剂/d,水煎两次,分别在早晚进行温服,持续用药一周为一个治疗周期,持续治疗一个月。

1.3观察项目 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使用眩晕障碍量表(DHI)[6]各时期两组患者眩晕残余症状情况;比较两组病患治疗效果[7]情况;治疗前以及治疗1个月后,选择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8]评估两组病患各时期焦虑、抑郁得分情况。

2 结 果

2.1两组病患各时期DHI得分情况对比 治疗前,试验组患者DHI得分(54.02±10.11)分与常规组的(54.23±10.2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常规组病患DHI得分(15.29±3.15)分相较高于试验组的(6.25±1.15)分(t=17.050,P<0.05)。

2.2两组病患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治疗1个月后,常规组病患治疗效果优异8例,尚可10例,一般12例,差10例,总有效率75.00%低于试验组的95.00%(优异21例,尚可11例,一般6例,差2例)(χ2=6.275,P<0.05)。

2.3两组病患各时期HADS得分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HADS得分(24.45±4.36)分与常规组的(24.39±4.2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常规组病患HADS得分(15.69±2.21)分相较高于试验组的(12.01±1.87)分(t=8.040,P<0.05)。

3 讨 论

中医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治疗方面有一定研究,其中针刺是干预疾病的常用方式。开展针刺治疗能够改善残余症状,提高治疗效果。通过选择足三里、内关穴、天枢穴、气海穴、下脘穴、中脘穴以及上脘穴进行针刺,其中足三里以及中脘穴属于主要穴位,能够发挥健脾和胃益气功效;内关穴具有宽胸理气以及宁神和胃功效;天枢穴存在利气化以及润肠道功效;气海穴具有升阳以及益气作用[9]。通过对上述穴位进行针刺,能够达到理气和血以及调中健脾功效。但是单纯采用针刺治疗,时间较长,效果有限,故而需要联合其他方式进行治疗。

本文结果发现,治疗1个月后,在DHI得分、HADS得分方面,试验组相较于常规组明显下降;在治疗效果方面,试验组比较于常规组高。分析原因,在开展针刺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自拟定眩汤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残余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在定眩汤内,白芍可发挥平移肝阳以及柔肝止痛功效,同时还可养血调经;女贞子具有补精髓以及益肾养阴功效;石菖蒲可发挥化湿开胃以及醒神益智作用;泽泻、茯苓以及白术均可达到燥湿利水以及健脾益气功效;川芎能够发挥活血行气以及祛风止痛作用;天麻具有平肝潜阳作用;石决明联合钩藤、天麻,能够发挥降压以及平肝功效。将上述药物进行联合使用,能够达到化痰活血以及平肝养血功效,进而调节机体内部平衡,改善眩晕表现[10]。

综上所述,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患复位后残余症状采用针刺以及自拟定眩汤治疗,可显著缓解残余症状,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阵发性病患良性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氨磺必利与喹硫平对老年精神分裂症的诊疗效果比较
冷冻球囊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