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息融合劳动周课程实践研究

2023-08-16王华月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全息劳动学科

王华月

劳动周课程,以集体劳动为主,具有一定劳动强度和持续性,在课外、校外时间开展,是对劳动必修课程的有益补充,是劳动课程鲜明思想性、突出社会性和显著实践性的集中体现。为真正实现劳动周课程落地,我们管城区采用在学科课程中融合劳动教育和在劳动周课程中融合学科课程两种策略,科学建构全息融合劳动周课程,充分发挥劳动周独特育人价值,全面培育学生劳动素养。

一、绘制劳动课程教师阅读地图

为促进劳动教师建立完善的专业素养体系,提高教师教学智慧,基于研究需要,我们设计了小学劳动教师专业阅读状况调查问卷,从阅读时间、阅读深度、阅读范围等方面展开调研。

根据问卷调查和教师需求以及劳动教师知识结构,我们围绕劳动课程专业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类知识、课程开发与设计类知识、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知识等四大类,从书名、内容简介、难度系数、读者评论等方面推荐劳动课程教师阅读书目,绘制劳动课程阅读地图,帮助教师有效开展专业化阅读,实现其向学习型、研究型教师的转变,促进了劳动教师专业发展。根据各自不同特点,我们给专职教师侧重推荐阅读本专业理论书籍,指导其开展劳动课程研究;给兼职教师则更多推荐阅读实践类书籍,满足指导教学的需要。

二、梳理学科课程中劳动要素

为发挥学科课程对劳动周课程的补充作用,我们细致研读并梳理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现行教材中的劳动元素,研制学科课程劳动元素统计表,为提炼劳动周主题,构建课程体系提供有力支撑。然后结合学科特点,以恰当的方式多途径、多层面、多样态地把劳动教育目标、任务等要求有机渗透于学科课程目标理念之中。比如,人文学科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自然学科则从中挖掘劳动实践、观察体验与学科课程的切入点,使各学科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渗透劳动教育。同时,注意学段之间的衔接递进、螺旋上升,强调在各学科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整体性、协同性和丰富性,避免片面性、随意性,实现学科课程育人与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有机统一。

三、确立跨学科劳动周主题

我们依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学段目标,积极探索学科课程融入劳动周课程的平衡点,确立劳动周主题。结合不同学科的优势,在劳动周课程中自然融入学科课程内容。学生在劳动中,尝试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劳动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体验知行合一、学用结合,有效提升劳动素养。如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学习方式,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数学、科学等学科学习方式易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

四、构建全息融合劳动周课程体系

我们围绕劳动周课程主题,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根据学段特点和学生需求,基于学生在劳动必修课中已有劳动素养,设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开发课程实施路径,构建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覆盖三大类劳动内容,注重知行融通、体现螺旋上升、横向衔接、纵向贯通的小学一至六年级全息融合劳动周课程体系。目前,我们共开发了超级萌娃、小鬼当家、动植以情、耕养乐园、创意工坊、洁净空间、早餐有约、益趣空间、创意城堡和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劳动周主题课程。

五、开拓劳动周课程实施路径

为真正落实劳动周课程,我区遵循无边界学习理论,跨越学科、课堂、校园的边界,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学习与生活建立联结,有效发挥校园、家园、社园、职园、田园的协调联动作用,带给儿童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浸润式劳动体验。除了在学科课程中融入劳动课程,我们开发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贯通的开放性、生活化、项目化、多维度的劳动周课程实施路径,让儿童劳动走进家庭、企业、社区、田野等。

一是创设主题情境,设置厨艺屋、工艺坊,开展沉浸式劳动实践,提升劳动能力;二是依托项目化学习,成立研学社、服务站,经历真实探究过程,深化劳动感悟;三是布置劳动文化长廊,讲述大国工匠、行业标兵事迹,培育劳动品格;四是举办劳动主题节日,展示劳动技能和成果,涵养劳动精神;五是举行农具博览会,探寻农具印记,丰富劳动内涵;六是开设劳动大课间,研发劳动体操、创编劳动歌曲,巩固劳动技能,强化劳动观念。基于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为儿童提供实景化、生态型、多样态的劳动场域,开展全身心、全时空、全过程浸润式劳动实践,儿童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环境和社会情境,身心投入,学思践悟,提升劳动能力,涵养劳动精神。

六、研制课程案例集

区域引领所在学校骨干教师开发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课程融入劳动周课程的典型案例。区域开展劳动周课程(含学科融合类)成果评选,遴选典型案例,结集成册,并开展实践教學,逐步提炼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小学劳动周全息融合课程实践范式,为劳动周课程落实提供支撑,助力区域劳动周常态化、规范化开展。

自开展全息融合劳动周课程实践以来,区域劳动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成为主流。不同学校依据当地资源,结合学科教师资源,将学科课程融入劳动,开发特色劳动周课程。如南学街小学的《触摸自然之律》、创新街小学的《巧手扮我家》、南曹小学的《跟着节气去劳动》、春晓小学的《植物生长日记》、回民第一小学的《蒸心食意》、港湾路小学的《缤纷果树亦课堂》、外国语牧歌小学的《巧手匠心》等劳动周品牌课程纷纷呈现。

下阶段,区域将基于既有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又具兼容性、推广性、开放性、连贯性的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建构适切完善的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的综合评价体系,保障课程实施效果,全面深度推进劳动周课程落到实处。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劳动周’主题实践活动中表现性评价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B212401091)

猜你喜欢

全息劳动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热爱劳动
“超学科”来啦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全息技术在公共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