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生新品种“闽花8 号”高产栽培技术

2023-08-16陈邓峰

江西农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花生土壤

陈邓峰

(福建闽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0)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其种植面积在我国农作物中排在第七位,农业产值居第五位,年总产量有1700 多万t,占全国油料作物总产量的50%以上,约占世界花生总产量的42%,出口总量占世界的40%以上,且在国际市场上花生仁和花生油的出口总量30 多年来一直居高不下。花生是我国传统的油料作物,和大豆、油菜共同构成我国食用油的三大来源。当前,在国内大豆产业逐渐下滑、油菜籽进口量猛增的背景下,花生产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出口创汇能力,更直接影响我国油料的战略问题。同时,与几种重要的油料作物相比,花生蛋白质含量仅次于大豆,而高于芝麻和油菜籽。福建省花生常年种植面积7 万hm2,是福建省仅次于水稻和甘薯的第三大作物。花生是福建省的重要油料作物,与其他主要油料作物相比,花生亩产油量很高,最高约73.5 kg,约为大豆的4 倍,油菜籽的2 倍,在保障食用油供应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

福建省也先后选育出了泉花7 号、泉花10 号、福花8号和闽花6 号等高产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取得显著增产效果,为当地花生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但是这些品种选育时间较早,品种退化、混杂严重,栽培配套较为传统,不能满足目前市场对花生产量与品质的需求。为加快构建福建花生高产、高效的栽培体系,促使福建省花生产业大幅度提高产量与品质,福建闽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邵武开展省级星火项目,成功引进并开展“闽花8 号”配套技术研究,促使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该品种增产潜力。该项目通过建立丰产示范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加快该品种的推广应用,建立繁、推一体化的产业化开发途径,以生产更多优质花生产品,对促进加工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 品种的选择

花生品种的选取是高产栽培的首要步骤,要选择高产、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品种,本研究采用福建农林大学油料研究所选育的花生新品种“闽花8 号”。该品种株型直立紧凑,长势中上,主茎高40.5 cm,植株较矮,侧枝长42.8 cm,单株总分枝数5.4 条,结果枝数4.8 条,单株结果数14.9 个,饱果率80.0%,双仁果率66.6%,荚果较整齐,大小中等,网纹粗细中等,百果重186.6 g,百仁重71.3 g,每公斤果数676.5 个,每公斤仁数1548.0 个,出仁率67.3%。两年区试田间自然发病情况:叶斑病平均2.6级,锈病2.1 级。该品种抗旱性中上,抗倒性强,耐涝性中上,丰产性较好,稳产性中上。全生育期:春植126 天,秋植100 ~110 天。

2 种子处理

播种前15 天剥壳,一般在剥壳前晒果3 天左右,然后选择大小均匀一致、籽粒饱满、种皮完好的种仁备播,不可大小粒混种,容易形成大小苗,生长过程会出现大苗欺小苗,造成减产。播前10 天进行一次发芽试验,据试验,播种大小一致且饱满的种仁比播混合种仁增产20%以上,播种一般种仁比播混合种仁增产10%以上。在播种前先观察种子的外表,必须保证花生种子的饱满度与完整度。在种植前,对种子进行一定的处理,如清除病害种子、运用相应的药剂拌种、晾晒等,保证花生种子具有更强的抗病虫害特性,更利于种植生长。拌种是花生播种前的一项必要性工作,可降低花生苗期病虫害的发生率[2]。在播种前最好进行种子包衣,种子包衣已经成为保护种子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内种子包衣已经推广近十年,已然成为较成熟的技术,是防治花生地下害虫及苗期病害最简便、最省力的方式。播种前种子用种衣包衣剂进行拌种,晾干播种,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根腐病、茎腐病等)。通过使用药剂拌种的方式,可以对花生的主根以及幼苗进行保护,防止病虫害侵染现象的出现[3]。

3 整地施肥

3.1 整地

选择有代表性、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力中等以上、地力均匀、且前作非花生的田块。土壤的肥沃和疏松程度是影响花生产量的主要因素,为了保证花生种植的高产,必须在种植前深耕耙碎种植地,在整地时,冬耕翻晒土地,保证种植地土层深厚、疏松[4-5]。花生播种前,还需对种植地进行适当整理,清理干净田间的杂草、枯枝败叶,深翻土壤晾晒,深度控制在20 cm 左右,提高土壤松散性和透气性。

3.2 施肥

花生属于需肥量不大的作物,施用少量肥料也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要提高花生亩产,最基本的要求是科学合理施肥。据对花生生长过程中所需主要营养元素分析及动态吸收的研究结果得出:每亩(667 m2)产花生266.5 ~290 kg 时,需要吸收氮素(N)16.00 ~19.48 kg,磷素(P)3.36 ~3.40 kg,钾素(K)7.5 ~10.26 kg。每产50 kg 荚果约吸收氮(N)2.5 ~3.5 kg,磷(P2O5)0.6 ~7 kg,钾(K2O)1.4 ~1.8 kg。花生对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量是氮>钾>磷>钙。据研究,花生有很强的产根瘤菌功能,每亩(667 m2)可产150 kg,同时也有很强的固氮功能,每亩(667 m2)可固氮5.2 ~7.4 kg,相当于硫酸铵24 ~37 kg。所施的钙肥能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善花生的整体营养状况,并促进氮的代谢,提高饱果率。花生的每个器官对钙质的吸收和利用功能各不相同,根系吸收的很少,能转而供应荚果发育,向上运输养分。撒施在结荚区土壤中的钙是为了使果针和荚果能直接吸收利用土壤中的钙。普通型花生品种对钙的需求量较高,珍珠豆型花生品种对钙的需求量较低。花生在苗期,施氮不宜过多,容易造成徒长。依据土壤情况施用硼等微量元素效果显著。氮、磷、钾和硼均可根外追肥。

花生的施肥技术与施肥建议:花生高产对土壤地力要求较高,建议采用底肥为主、追肥为辅的方式施肥,量的多少根据地力、当地产量水平以及肥料的含量而定。高产田块用肥较多,中低产田块用肥适当少些。具体用量根据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应结合本地情况而定。

花生生长需要大量的养分,施肥要做到适量、及时、均匀。播种前需配合整地施加充足的底肥,底肥以腐熟有机肥为主,以化肥为辅,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进行施肥。春季是花生生长的重要时期,要给予足够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促进花生的快速生长。在开花后应适量减少氮肥的施用,以避免促进花生叶片生长,影响果实的形成和发育。根据地力情况,配方施用化肥,每亩施40 kg 复合肥、50 kg 钙肥、50 kg 钙镁磷肥、10 kg 氯化钾,增施有机肥或施用缓控释肥,确保养分全面平衡供应。分层施肥,钙肥重点施予结果层。科学合理的施肥是提高花生产量的重要因素,花生生长过程中对养分需求较多,尤其是开花期和结果期[6]。

3.3 肥水调控

花生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应采取“湿润播种、燥苗、干花、湿针、润荚”的管水策略。遇旱适时适量浇水,遇涝及时排水,确保适宜的土壤墒情。花生生长中后期,酌情进行化控和叶面喷肥,雨水多、肥力好的地块,宜在主茎高28 ~30 cm开始化控,提倡“提早、减量、增次”化控,确保植株不旺长、不脱肥。

4 花生种植密度

小垄双行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种植模式,一般垄距85 ~90 cm,垄面宽55 ~60 cm,垄上播2 行,垄上小行距25 ~30 cm,株距双粒15 ~16 cm,每穴2 粒。目前福建部分区域垄距也有80 cm 左右的,总之根据当地的情况,做到“肥田不倒秧、薄地能封行”的合理密度。

5 田间管理

花生幼苗期的高产长相是“叶浓棵壮不过旺,五枝六杈花芽藏;主根深扎根群发,茎粗节密早花放”,也可简称为16 字长相“叶色较浓,茎粗节密,主根深扎,侧枝盛发”。管理措施分3 步:清棵蹲苗、中耕除草、促苗防病虫。

5.1 中耕除草

通过中耕除草,可以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土壤中的热、气、水状况得到改善。第一次中耕除草时间为花生齐苗后,以除尽杂草、破碎表土、耕深3 ~4 cm 为宜。第一次中耕除草后15 ~20 天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以深锄松土,耕深6 ~7 cm 为宜。盛花期进行第三次中耕除草。及时中耕除草可减少土壤养分与水分的损失,也能减轻害虫的危害,如蚜虫、红蜘蛛等害虫都能在杂草上寄生繁殖。

5.2 促苗防病虫

花生种植病虫害防治采用三遍药种植管理模式:第一遍药使用时间是花生开花前或者开花初期。主要有微量元素水溶肥、甲硫·戊唑醇、吡唑醚菌酯、24-表芸苔素内脂等4 种药,起到保花、抗病、促生长作用。第二遍药在花生主茎35 cm、大量果针入土、第一批果达到20 天左右时使用。主要有多效唑、矮壮素、微量元素水溶肥、吡唑醚菌酯、己唑醇等5 种药,起到保花、抗病、促生长作用。第三遍药在花生饱果期(荚果50%饱果)、收获前25 ~30 天的时候使用,主要是防治叶斑病,保茎叶,使花生不早衰,活秆收获,增加花生的饱满度,提高花生的产量。主要有微量元素水溶肥、吡唑醚菌酯、己唑醇等3种药,起到抗病、促生长作用。

6 病害综合防治

6.1 根腐病

花生根腐病是造成花生枯萎死亡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也叫“鼠尾”“烂根”,主要引起死苗,造成缺株断垄,严重时导致植株大部分或全部死亡。花生根腐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的镰刀菌属侵染所致。病菌生存在土壤中,在土中能存活几年,属维管束寄生菌,可堵塞导管和分泌毒素而使植株枯萎。

根腐病防治措施如下:在花生齐苗到开花前的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WP、80%代森锰锌WP、75%百菌清WP、50%福美双WP、70%甲基硫菌灵WP、50%苯菌灵WP、25%咪鲜胺EC 600 ~800 倍液等,喷淋花生茎基部或灌根,使药液顺茎蔓流到根部;或选用12.5%烯唑醇WP 1000 ~2000 倍液,25%戊唑醇EW、20%三唑酮EC 1500 ~2000 倍液,50%嘧菌酯WG、40%丙环唑EC 2000 ~2500 倍液等,均匀喷施或喷淋花生茎基部。

每亩喷药液40 ~50 kg,或每穴浇灌药液0.2 ~0.3 kg。发病严重时,间隔7 ~10 天防治1 次,连续防治2 ~3 次,药剂交替施用,药液喷足淋透。

6.2 叶斑病

花生叶斑病是花生叶部网斑病、黑斑病和褐斑病的总称。褐斑病发生较早,约在田间初花期开始出现;黑斑病和网斑病发生较晚,大多在田间盛花期开始出现,发病较重,能引起严重落叶。该病害能混合发生于同一植株甚至同一叶片上。叶斑病防治措施如下:可选用80%代森锰锌WP、50%多菌灵SC、25%溴菌腈WP、75%百菌清WP、50% 克 菌 丹WP、50% 福 美 双WP500 ~800 倍液,50%腐霉利WP、50%苯菌灵WP、80%乙蒜素EC 800 ~1000 倍液,10%多抗霉素WP、45%咪鲜胺EW、24%腈苯唑SC 1000 ~1500 倍液,10%苯醚甲环唑WG、12.5%烯唑醇WP、20%三唑酮EC 1000 ~2000 倍液,或43%戊唑醇SC、40%氟硅唑EC 5000 ~7000 倍液等,均匀喷施,喷药液40 ~50 kg/亩[7]。也可每亩选用70%甲基硫菌灵WP 70 ~90 g、25%联苯三唑醇WP 50 ~80 g、30%己唑醇SC 20 ~30 mL、25%丙环唑EC 30 ~50 mL、50%咪鲜胺锰盐WP 40 ~60 g、50%氯溴异氰尿酸SPX 40 ~80 g、30%苯甲·丙环唑EC 20 ~30 mL、1.8%辛菌胺醋酸盐AS 150 ~250 mL 等,兑水40 ~50 kg,均匀喷施。喷药时宜加入0.03%的有机硅或0.2%洗衣粉做展着剂,间隔10 ~15 天喷1 次,连喷2 ~3 次,药剂应交替施用。

6.3 锈病

花生锈病主要为害花生叶片,到后期病情严重时,叶柄、茎秆、果柄和果壳都会受到伤害。一般从田间自花期开始出现,先从植株底部叶片发生,后逐渐向上扩展到顶叶,使叶色变黄。

锈病防治措施主要有:在发病初期,当田间病株率为15%~20%或近地面1 ~2 片叶有2 ~3 个病斑时,及时喷药防治,可同时兼治叶斑、根茎腐烂等病害。可选用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AS、20%三唑酮·硫磺SC 400 ~600 倍液,15%三唑醇WP、50%咪鲜胺锰盐WP、24%腈苯唑SC 1000 倍液,10%苯醚甲环唑WG、20%三唑酮EC、25%丙环唑EC 1000 ~2000 倍液等喷施,亩喷药液40 ~50 kg。

6.4 青枯病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土传性细菌病害,花生全生育期都能发病,但花期后开始严重发病。该病一旦发生,全株枯死,对产量影响极大。

青枯病防治措施如下:花生始花期或发病初期可选用20%噻菌铜SC、15%络铵铜AS、20%噻森铜SC、47%王铜WP、56.7%氢氧化铜WG、30%碱式硫酸铜SC、12.5%松脂酸铜EC、77%硫酸铜钙WP 300 ~500 倍液,3%中生菌素WP 600 ~800 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 1000 ~2000 倍液,喷淋花生茎基部,或浇灌花生根部,亩喷淋药液50 ~60 kg,每穴浇灌药液0.2 ~0.3 kg,7 ~10天喷灌1 次,连防2 ~3 次。

7 收获

花生成熟时,果壳外网纹比较清晰,剥开果壳后,果仁饱满且种皮红润,在海绵层可以发现褐色光泽,这表明饱果率已经达到85%,说明花生已完全成熟,应及时进行收获,过早过晚收获均会影响产量和质量。花生收获后,及时选择地势平坦的地面对果实进行晾晒,晾晒时要定时对花生进行翻动。

猜你喜欢

花生土壤
掏花生
土壤
灵感的土壤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花生猫便签夹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邂逅花生
灵感的土壤
到底埋在哪棵树下
花生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