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2023-08-16吕文坚

江西农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养殖业水产池塘

吕文坚

(云南省宣威市渔业管理站,云南 宣威 655400)

1 水产养殖概述

1.1 水产养殖的概念

水产养殖是在人为控制下,利用适宜水域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一般而言,在水产养殖中存在多种饲养模式,农户要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养殖[1]。近几年,由于水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升,促进了我国渔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的渔业产业陷入“两难”的局面之中,良好的发展势头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为了提升水产品质量,必须重视水质管理,让消费者能够安心购买水产品。

1.2 水产养殖的方式

1.2.1 大水面混养

大水面采用混养技术可以有效地结合不同鱼种的食性和习性,利用不同的水层和饵料,从而提高池塘的载鱼量和产量,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混养,就是把两种或几种不同的鱼种,根据其在水体中的生活习性,分为上层鱼类、中层鱼类、下层鱼类三种,按照一定的比例饲养。不同品种、不同的食性、不同的生活水层,使它们彼此互为补充,不会对它们的生长造成不利的影响,从而使养殖水域得到合理的利用。通过完善生态食物链,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降低病害发生、提高经济效益,使不同品种间的主养、配养关系较为合理。通过实施这项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水体利用率,在不影响主养品种的前提下,为主养品种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1.2.2 池塘精养

池塘养殖是利用人工挖掘或自然形成的水塘进行水产养殖的一种生产方式,由人工投入苗种及其有关物质,对影响养殖产品生长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和调节,从而使其达到最大的产量。据估算,我国目前池塘养殖面积仅占总面积的35%,但其产量却超过了65%。目前,大多数池塘养殖模式采用精养和半精养模式,通过合理的密度和混合饲养,可以充分发挥饵料、肥料和水体的潜在生产力,从而提升渔业资源的利用效率。然而,由于长期缺乏改造,一些养殖池塘逐渐老化,池底淤积严重,给养殖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1.2.3 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

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以一种固定的矩形水槽为基础,在水槽的前后两端各安装了气提推水装置和污水收集装置,多个水槽相连,与多个水槽相连,总面积约占整个养殖场面积的3%~5%,是一种高密度、集约化的水产养殖装备。池塘是净化区,其作用是净化水体,可以合理地饲养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并在水体中栽种水生植物。

1.2.4 设施养殖

当前,设施养殖以高效循环水养殖为主,多用于养殖名贵特色鱼类。设施养殖利用机械、电子、自动化、计算机等现代化科技与工业技术,对水体进行人为调控,从而达到最佳水温、水质、溶氧条件。在光照、饲料等适宜条件下进行养殖,摆脱了气候、土地、水源等条件的限制,是一种高密度、高品质、高风险、高投入、高产量的养殖模式,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现代化、企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设施养殖是一项减少常规养殖密度,减轻环境负担,实现环境质量要求,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

2 我国水产养殖现状

水产养殖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60 年代初开始,经过多年的发展,水产品已成为与粮食、棉花、油料并列的重要农产品之一。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兴支柱产业。我国主要渔业经济区域包括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这些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经济发展区域,其养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超过60%。水产养殖业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科技示范项目之一和科技兴渔试点项目,也是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课题之一。

我国水产养殖品种有近400 种,其中主要养殖鱼类300 多种;水产养殖面积占全国总养殖面积的近20%。根据2020 年统计数据显示,池塘养殖面积达147 万公顷,占总养殖面积的60%,而淡水水域养殖面积则占约40%,其中池塘面积达83 万公顷。淡水养殖产量达4.3 亿吨,其中鱼类和虾类的产量分别为2.8 亿吨和1.3 亿吨,淡水水域养殖规模达5.6 亿吨。除了海水养殖(海水养殖场111 万公顷、海水盐场101 万公顷)和海洋生物资源利用领域(对虾等经济类,贝类等非生物性海洋资源及其加工品),我国还在海洋经济和生物资源利用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随着渔业结构的调整和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特别是《全国江河湖泊和近岸海域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全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使我国水产养殖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2]。

3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3.1 养殖模式不规范

养殖方法影响到水产品的品质,许多养殖户基于传统养殖模式下,仅仅注重池塘产量和效益的高低,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了养殖产量远远超出了水体的承载能力。从长远来看,这一举措对当地的水资源和地质条件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另外,个体渔民分布较为零散,养殖模式单一,养殖方法缺乏科学性,忽视了对水资源的保护。由于我国水产养殖经营管理体制尚未完善,渔民自身经营和地方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管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从而影响了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3.2 饲料投喂不合理

养殖环境的污染,其根源在于饲养方法、饲料选择不当,以及整体养殖模式不合理。饲养人员应当根据饲养需求合理配置饲料,并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以确保所需要的饲料量。如此方能充分利用鱼种,确保鱼群的正常发育和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卫生。

3.3 管理不够重视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监管不力、生产研究薄弱以及渔药的使用不当等因素,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并且,缺乏对养殖废水的有效处理也会对水质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

3.4 化学药品的不合理使用

随着水产养殖领域对化学制剂的需求日益增加,它们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果使用不当,会对环境产生直接的污染。在水产养殖中,常用的化学制剂包括杀真菌剂、寄生虫剂等。海藻除草剂、杀虫剂和麻醉药物可以减轻鱼类的损伤,并有助于促进鱼类的繁殖和生长,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选择合理的药物类型和用量,避免药物滥用造成的环境污染。

4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类型

4.1 养殖水体富营养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渔业生产和海水养殖的迅速发展和产量的不断提高,水产养殖对水质所造成的污染也日益严重。截止2020 年我国江河湖泊70%被污染,其中75%出现富营养化状况,导致蓝藻频繁爆发,已严重威胁到了我国水产养殖业和渔业生产安全。此外,我国每年向海洋排放的氮、磷量约占全球总量的20%~30%。由于污水排放导致海水富营养化所造成的一系列生态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如蓝藻暴发。富营养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化学需氧量(COD)、总磷酸盐、总铜以及总汞含量升高等现象也已引起人们重视[3]。

4.2 鱼药使用不当

在我国部分地区的水产养殖中,普遍存在鱼药使用不当的情况。如有的养殖户随意加大用药量,导致鱼类肝脏功能受到破坏,生长缓慢或停止;有的农户为了追求高产、高效,不科学使用药物,导致药物残留超标;有的农户将一些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药物加入饲料中饲喂,造成饲料污染;许多农户在养殖过程中使用生鲜饲料,这种饲料具有丰富的营养和低廉的价格。然而,这种饲料的营养吸收利用率并不高,大部分营养物质会散失到水中或通过鱼虾的排泄物再次进入水体,从而导致水环境发生二次污染。一些养殖户采用高浓度农药或大量使用除草剂清整鱼池。这些行为会导致鱼体内残留大量有毒物质,例如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硝基苯等。这些有毒有害物质长期或大量蓄积在养殖水体中,不仅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而且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当有机磷农药和重金属等物质在水体中的浓度超出正常范围时,会抑制鱼类的生长,从而影响鱼体的正常发育和生产性能。经调查发现,养殖池塘中的总氮、总磷和重金属离子含量均显著高于江河湖库,且存在大量有害细菌。这些细菌随水体循环进入池塘后会加速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的积累。因此,为了防止有毒有害物质对水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必须加强对养殖池塘水质的监测和控制。

4.3 饲料污染

当前,在许多人工养殖的湖泊和池塘中,饵料投放量已显著超出鱼类的摄食能力。鱼类对食物中氨基酸成分吸收利用能力大大增强,饲料中的许多营养物质已经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但投喂大量高蛋白质饵料会导致水体中蛋白质含量迅速增加,进而使有机氮含量出现下降趋势,从而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同时大量有机氮转化为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磷污染的加剧,其影响范围也日益扩大,导致养殖鱼类排出的残饵、粪便形成污染物。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残饵、粪便的排放量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排入环境中的残饵、粪便等有3 亿吨之多。在我国,有机磷已成为最主要的危害因子之一,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并可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大量有机磷排放还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和鱼类发生疾病等问题[4]。当残饵和粪便中氮、磷含量超出正常范围时,水生物会死亡或繁殖速度过快,从而导致藻类过度繁殖,从而引发水华等现象。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我国部分水产养殖区域水体氮、磷含量已达到或超过了渔业环境质量标准的限值要求。

5 加强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控制对策

5.1 合理规划水产养殖区域

为了确保水资源环境安全,政府应当建立监管机构,并对其进行技术支持,加大管理力度,定期对河流水源进行检查,深入分析水源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的养殖策略,以确保养殖计划的合理性,从而减少对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在养殖过程中,建立水产养殖制度,以确保每个养殖户都能够负责管理好自己的水域,严格控制水体污染现象。对超标水体实施严厉处罚,并督促大家加强水源保护,以降低水体污染。

5.2 科学喂食,绿色养殖

水产养殖场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消毒剂、增氧剂等,来控制养殖废水中的污染物含量。为了维持良好的养殖水质,应采用一些新型的水质调控技术。例如,利用生物技术抑制水体中有毒有害微生物的繁殖,通过降低水体中氮、磷含量来提高水的溶氧能力;利用生态工程技术调节养殖水体中的酸碱度、溶氧量等环境因子,以确保水生生物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下生存[5]。

5.3 强化监管,提高法律意识

除了水产养殖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外,由于水资源匮乏、水域污染严重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水产品品质无法满足人们对水产品品质的要求,这也是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一大挑战。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治水产养殖业污染,通过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和强化监管执法力度,有效控制水产养殖废水中溶解氧、氮、磷等污染物的含量,以减少和控制水产养殖业污染。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严格执行;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环境监测队伍人员的培训。在养殖生产中应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当地水域环境特点建立健全渔业管理制度及相关技术标准并严格执行,通过建立养殖档案和科学养殖技术管理制度,为提高水产产量、质量做好技术服务工作。此外还应通过政府监督等方式来保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来降低污染程度,根据我国国情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在不同水域中选择适宜的水生生物进行养殖。

5.4 加强水域环境生态修复

应当积极开展有关渔业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活动,推广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加大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和监管执法工作力度,以期减少水产养殖业废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提升水体溶解氧含量,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控养殖模式来减少水产品产量从而降低污染程度,并改善生态环境情况。

通过对水产养殖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可以有效降解水体中污染物质,提高水质中溶解氧的含量。此外,还可以采用沉淀池、微流水或曝气增氧等技术,有效降低水污染物浓度,改善水质状况。加强对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监测工作,确保水质得到有效改善,通过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大管理力度和环保投入。

5.5 推广智慧渔业水产养殖模式

建立智能化水产养殖的智能管理模型,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相关的水质指标进行分析和研究。利用智能仪器对水产养殖的控制、病害的监测,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和远程监测模型,并利用科技手段对水产养殖的环境、密度、产量进行监测。加强对经济指标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

6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地减少或消除对渔业环境的影响,应从宏观层面进行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从微观层面进行污染治理和科学管理,积极开展有关渔业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活动。不断加大管理力度以及环保投入,以期减少或消除对渔业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应加强对水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体系建设,以控制水域富营养化和水生生物资源的退化。

猜你喜欢

养殖业水产池塘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加油!水产人!
未来三年农村养殖业发展方向
热闹的池塘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
食用菌多糖作为添加剂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
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