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嘉兴水运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思考

2023-08-15朱永祥

中国水运 2023年9期
关键词:海河泊位内河

朱永祥

(嘉兴市港航管理服务中心,浙江 嘉兴 314000)

嘉兴市位于长三角水网地区,东临大海,境内航道纵横、河流密布,港口岸线资源丰富,水运资源禀赋优势明显,水运比较发达。长期以来,嘉兴水运作为区域综合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嘉兴水运如何进一步发挥基础良好的现实优势、地处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前海后河”的独特优势,实现水运高质量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嘉兴新篇章提供强有力支撑、作出新贡献,是摆在当前嘉兴水运发展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本文对此作一些探讨。

1 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嘉兴港航抢抓交通强国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机遇,担当作为、砥砺奋进,水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1 水运支撑发展作用增强

2022 年,全市水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达1.12 亿吨、259.01 亿吨公里,占全社会比重分别为40.54%、60%。嘉兴港、嘉兴内河港货物吞吐量连续四年双双迈入“亿吨大港”行列,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285.4 万标箱和50.93 万标箱,其中嘉兴港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第83 位。完成海河联运量3788.15 万吨、集装箱海河联运量77.6 万标箱,分别占全省的82.5%、99%。嘉兴港已开通近洋航线4 条、内支线2 条、内贸航线12 条、集装箱海河联运班轮航线22 条。水运和港口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1.2 航道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三横三纵一通道”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基本形成,黄姑塘支线、海塘支线等“海河联运”通航瓶颈基本打通。至2022 年底,全市内河通航里程1978 公里,其中,三级航道163.4 公里、四级航道191.5 公里,航道总里程、航道密度、三级航道里程、高等级航道占比均居全省第一。建成13 个水上服务区(锚泊区)。

1.3 内河港口结构进一步优化

新建成了一批公用码头作业区,码头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至2022 年底,全市拥有内河生产性泊位760 个(其中500 吨级以上泊位243 个),泊位综合通过能力达到1.28 亿吨,集装箱码头泊位42 个。

1.4 沿海港口码头发展迅速

先后建成一批液体散货泊位、多用途泊位码头及海河联运内河码头泊位,沿海港口吞吐能力明显提升。至2022 年底,共沿海有生产性码头泊位54 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41 个),内河港池生产性码头泊位69 个,港口设计通过能力达到1.1 亿吨,万吨级泊位数和港口吞吐能力省内仅次于宁波舟山港,初步形成了以集装箱、液体散货、煤炭、粮食等专业化码头为主的沿海码头泊位体系。

1.5 运输船舶水平显著提高

货运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快速发展。至2022 年底,全市拥有内河货船2467 艘、148.41 万载重吨、5174 标箱,平均吨位达到602 吨;沿海货船34 艘、37.22 万载重吨;内河客运船58 艘,载客量2870 客位。

1.6 绿色港航建设成效显著

深入开展码头环境综合整治,累计关停“小散乱”内河码头830 座,建成全省首个内河生态型码头。累计建成岸电设施484 套,内河普货码头岸电设施安装率达到89%,2022 年全市岸电用电次数3.89 万次,接电时间 34.03 万小时,用电量68.24 万度。全面建立船舶和港口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闭环管理机制,实现沿海、内河船舶排放控制区市域全覆盖。

虽然近年来嘉兴水运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是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还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内河航道网“通而不畅”,千吨级航道占比偏低,干支线航道间通达性需要提升,部分干线航道桥梁“卡脖子”问题突出;沿海进港航道通行能力“饱和”;港口“大而不强”,内河港大型公共码头较少且专业化程度不高,沿海液体散货、集装箱码头深水泊位不足;水运的比较优势还未充分发挥,海河联运发展相对滞后、体系有待完善;水运科技创新短板突出;绿色平安港航建设任务艰巨。

2 形势要求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嘉兴市委九届二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对标“两个先行”、奋进“两个率先”,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典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这就要求嘉兴水运必须准确把握发展形势、明确发展定位,找准发展路径、以水运高质量发展新业绩为中国式现代化嘉兴新实践当好“开路先锋”。

(1)浙江“两个先行”的奋斗目标和嘉兴市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嘉兴水运继续发挥支撑服务作用。嘉兴水运要在高质量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均衡发展进一步发挥先行支撑作用,展现新担当。

(2)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要求嘉兴水运继续发挥先行引领作用。嘉兴水运要进一步发挥水运比较优势、独特优势、现实优势,加快补齐水运在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绿色发展、行业治理等方面短板和弱项,以现代化航运体系支撑构建嘉兴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实现新作为。

(3)推进“一流强港”、交通强省、交通强市及“枢纽嘉兴”建设,要求嘉兴水运继续发挥基础先导作用。嘉兴水运要进一步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前海后河”的交通优势,重视枢纽建设,强化枢纽和通道功能,提升港口发展能级,畅通千吨级航道网络,奋力加快打造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以高质量水运基础设施服务构筑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更高质量区域一体化,作出新贡献。

3 具体路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嘉兴水运要紧扣党中央赋予新时代交通运输新的历史使命,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打造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为牵引,以支撑“一流强港”建设和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为主攻方向,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干交通,干大交通局”要求,把握机遇、担当作为,奋力书写嘉兴水运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重点推进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3.1 打造通江达海的内河航道网

聚焦互联互通、网络化,围绕“三横三纵”高等级航道网布局,以构建对接长三角、通江达海、干支直达的内河高等级航道网络为目标,以“提能级”“通节点”“消瓶颈”为重点,坚持建设与养护并举,力争通过3~5 年努力,全市内河千吨级航道里程突破 250 公里。一是加快千吨级省际内河骨干航道网络建设步伐。重点实施湖嘉申线嘉兴段二期、杭申线和乍嘉苏线航道“四改三”工程。二是加快提升嘉兴港海河联运内河通道能力。以杭平申线、乍嘉苏线航道为重点,完成全部“卡脖子”桥梁的改造提升,实现三层集装箱船舶畅行嘉兴港。三是继续实施按航道规划等级改善提升航道的标准化养护机制。按三级标准推进嘉兴市环城河等6 条重要航道专项养护,抓好骨干航道和通达工业园区、物流园区重要支线航道建设例行养护,提高全市航道干支通达成网水平。四是优化锚泊服务区布局。在湖嘉申线航道、京杭运河二通道、东宗线等航道再布局建设6 个水上服务区(锚泊区),增强水上服务保障和航道应急保通保畅能力。

3.2 打造集约高效的内河码头群

聚焦专业化、规模化,以增强内河码头枢纽功能、河港海港一体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坚持改造提升与新建结合,进一步提升内河港口能级和专业化水平。一是优化内河港口“六大作业区”布局。按照服务地区经济、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服务海河联运发展功能定位,开展《嘉兴内河港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推动内河港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海河联运特色、多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二是推进内河码头转型升级改造。按照“规范一批、取缔一批、提升一批”的总体思路,继续推进内河“低小散”码头优化整合、有序退出或改(扩)建,提升码头泊位等级和专业化水平。三是加快专业化内河码头建设。以对接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高能级产业平台为主攻方向,加快内河集装箱码头、多用途码头建设,加快形成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千吨级内河码头全覆盖。重点建设西港作业区等30 个内河作业区,力争3 年内新增500 吨级及以上泊位25 个。

3.3 打造支撑有力的海河联运枢纽基础设施体系

聚焦“支撑有力”,坚持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外海码头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海河联运保障能力。一是优化嘉兴港功能布局。独山港区重点发展煤炭、集装箱等海河联运,推进独山煤炭中转基地规模化运作和集装箱业务规模化发展,打造嘉兴港集装箱业务新的增长极。乍浦港区调整煤炭运输功能,重点发展液体散货、集装箱等海河联运,带动全港集装箱和临港产业规模化发展。海盐港区以砂石建材转运为重点,重点发展临港产业和海河联运。二是加快沿海专业化深水码头建设。重点推进独山海河联运示范工程、传化智慧港等项目建设,力争3 年内新增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200 万标箱,新增万吨级及以上多用途、液体散货泊位8 个,形成50 个万吨级以上泊位。三是加快海河联运作业区建设。推进独山港区、乍浦港区、海盐港区海河联运作业区内河港池项目建设,力争3 年内建成500 吨级以上海河联运内河港池泊位不少于30 个,实现嘉兴港海河联运作业区内河港池泊位规模达到100 个以上。四是加快海河联运水上集疏运通道建设。推进黄姑塘东延段等6 条内河港池后方航道千吨级标准改造,构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集疏运内河通道体系。推进鱼腥脑进港航道建设,加快形成外海进港航道双通道格局。五是加强外海锚地能力建设。统筹推进锚地扩容和锚地建设,形成进出通畅、高效便捷的外海航道锚地支撑保障体系。

3.4 打造经济高效的航运体系

聚焦“比较优势”,推进水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质量、效率、动力变革,加快建设现代航运体系。一是大力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持续推进内河货运结构调整,发展以内河集装箱运输为代表的运输组织方式。继续推进水运大宗物资“散改集”,鼓励件杂货、散货等适箱货物采用水路运输,开拓箱源新增量。二是全力推动海河联运发展。做大做强嘉兴港与宁波舟山港、上海港的内支线业务,积极发展嘉兴港近洋航线运输。鼓励代理公司与港口、航运、货主、物流企业合作向全程物流企业转型,提供“门到门”“一单制”全程物流服务。组建海河联运集装箱公共运输船队,扩大海河联运船舶规模。出台支持企业开辟内河集装箱班轮、内外贸航线和建造标准化内河集装箱船舶扶持政策。三是优化船舶运力结构。建立船型优选机制,推动船舶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制定嘉兴海河联运集装箱船型标准,加快三层内河集装箱船舶、千吨级散货船舶、海河直达船舶以及内河观光巴士船型研发,推动内河运力结构调整。四是推进航运与旅游融合发展。发挥嘉兴文化底蕴深厚、航道水系发达的优越条件,建设彰显嘉兴江南水乡特色和红色文化底蕴的都市水上游、运河游、古镇水上游等水上旅游客运精品线路,构建嘉兴至长三角周边城市、嘉兴市域主要景点的高品质水上旅游客运网络。

3.5 打造泛在互联的智慧港航体系

聚焦数字化、智能化,坚持创新驱动,推进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运业深度融合,推动水运要素间智慧互联、协同发展,构建智慧港航框架体系。一是推进智慧航道建设。结合航道建设改造,开展浙北集装箱主通道船舶通航感知网建设和杭申线智慧航道建设。二是建设内河“水上高德”。依托“浙里畅行”,加快建设“互联互通、干支联动、一图畅行”内河电子航道图,为船舶提供航行导航、桥梁防碰预警、待泊服务提醒、进出港报告等服务,实现与陆路同质化服务。三是推动港口生产智能化。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嘉兴港和内河集装箱码头自动化升级改造。探索集装箱场桥远程操控技术应用,推进桥吊、龙门吊等大型港机设备全流程作业数字化。四是推进数字航运建设。围绕港航设施装备数字化、港航出行数字化和港航物流数字化,加快感知设备布设、数据集成,建设港航出行服务和物流服务数字化服务平台,打造数字港航特色服务场景。五是加强智能船舶技术攻关。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努力在船舶智能感知设备和船岸智能协同关键装备研发、船舶增强驾驶关键技术攻关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3.6 打造环境友好的绿色港航体系

聚焦绿色化、低碳化,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贯彻到航道港口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规划设计、建设建造、运营维护以及港航生产组织全过程,加强水运生态环境修复,推动水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一是推进美丽航道建设。结合航道整治改造、航道标准化养护、旅游航道建设,大力推进以新材料新工艺使用、生态护岸使用、航道绿化提升、历史文化展示等为重要内容的水运设施生态修复和保护,建设“舟行碧波、人在画中”水运美丽生态画卷。力争到2025 年底,建成美丽航道200 公里以上。二是推进绿色低碳服务区建设。把低碳、零碳理念贯彻到水上服务区(锚泊区)设计建设和功能拓展、升级改造中,实施水上服务区绿色化低碳化升级改造,将服务区建设成为集岸电、电池充(换)电、LNG 和氢能加注、船舶水污染物自处理、生活垃圾智能接收、光伏和风能应用等功能要素于一体的绿色低碳水上服务区。三是推进绿色低碳码头建设。以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及中央环保督查码头问题整改为契机,继续深入推进以码头环保设施升级改造、港区绿化、港口岸电设施建设和使用、船舶污染物接收与转运处置设施运行等为重点的既有码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动码头生态环境蝶变跃升。强化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体系运行及电子联单制度落实监测,确保接收转运处置机制长效运行、闭环管理。积极推进港口应用清洁能源和港机“油改电”,提升港口节能减排水平。四是提升船舶环保节能水平。推进高耗能、高排放船舶和老旧船舶报废更新,鼓励船舶“油改电”。加快现有船舶岸电受电设施改造,鼓励船舶靠港使用岸电。推动纯电动技术在内河客船、公务船、集装箱船规模化应用,提高绿色能源内河船舶运力规模。加快氢能、LNG 以及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内河船舶领域应用研发。五是优化运输组织。充分发挥水运比较优势,鼓励大宗物资及中长途物资“公转水”,大力发展海河联运、水铁联运、内河集装箱运输,推动交通运输整体能耗下降。

3.7 打造完善可靠的安全体系

聚焦“本质安全”,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建设平安港航。一是提升港航本质安全水平。探索港口、航道设施全寿命周期安全评估机制,加强港口、航道运行监测检测,加大港口、航道、船舶等安全防护投入,提升水运设施安全防护能力。严格港口企业、水运企业、运输船舶市场准入、经营资质核查,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行港口码头设施及作业机械设备安全检测、安全性评估,保障港口设施设备安全。加强客船、危险品船、工程船、危货码头安全监管,重大危险源企业第三方抽检全覆盖。二是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控制体系。定期开展港航领域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安全风险清单。开展港航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化重大安全隐患治理。三是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完善水上应急管理机制和预案体系,建立内河、沿海港口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内河航道应急保障基地,推动“专业+社会”救援力量建设,提升水运应急处置能力。四是提升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坚持数字赋能,充分运用5G、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强化对重点航段、水域、船舶、码头、场所及港航建设工程等的有效监控和即时感知、分析及预警,提升水运行业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

3.8 打造整体智治的行业治理体系

聚焦法治化监管、数字化服务,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推动港航业务流程整体优化和系统重塑,构建整体智治行业治理体系,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水平。一是深化港航“放管服”改革。推进改革攻坚,持续优化港航领域营商环境,巩固内河普通货船、客船“多证合一”“多证联办”改革成果,推动内河船舶“文书合一”、长三角地区内河船舶证照“一网通办”、内河船舶“通检互认”、内河危险品运输“多单联报”、沿海船舶“多证联办”、省内海船“多证合一”改革。积极探索船舶电子审图、船舶远程检验等便民改革。二是推进数字化港航政务平台建设。抓好全部港航业务平台迁入政务云、港航政务系统整合升级、港航业务数据共享交换三项重点任务,深化服务事项办理规范化标准化。依托“浙里办”,推进港航事项“一网通办”“异地通办”“掌上办”及船舶电子证照(文书)应用。三是推进数字化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围绕省数字交通“1+7+X”整体智治体系,建设覆盖港航核心业务的“1+6+N”的数字化综合监管平台,打造港航数字化应用改革场景,构建智能化动态监测、数字化实时预警、闭环化管理的新型行业监管体系。

猜你喜欢

海河泊位内河
《海河水利》2021年总目次
一种临近海河的超深地下室新型防水体系
如何提高内河船舶应急部署执行有效性
湄洲湾港斗尾港区部分泊位竣工验收
破冰开河
内河集散船舱口角隅甲板应力分析
基于排队论的区域路内停车最优泊位占用率研究
Anti-ageing effects of a new Dimethylaminoethanol-based formulation on DGalactose induced skin ageing model of rat
内河搜救风险评估模型
基于模糊规则库和证据推理的内河通航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