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23-08-15沈海军

考试周刊 2023年38期
关键词:微课课堂教学课堂

沈海军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要紧跟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依据政策的指引转变教学方向,秉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开展创新实践,寻找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关爱,结合学生的反馈不断地优化调整,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新时期,初中地理教师受到政策的影响,其教育理念发生了转变,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并能反思以往教学的不足,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教学方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从中感知地理学科的魅力。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不契合,教师生硬地讲解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以及对地理学科产生枯燥乏味的印象,不利于教师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提升学生地理素养。基于此,初中地理教师要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引入多种教学手段、组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为初中地理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用多媒体呈现多种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开展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在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展开分析能够了解,初中地理教师受到陈旧教育理念的影响,课堂教学存在偏差,教师专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枯燥乏味的讲授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学习中存在诸多问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地理知识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能力低下,地理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缓解学生的压力,借助趣味视频、动画转化地理知识,以此来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是从实践教学来看,教师并未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依旧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碎片化的记忆难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频率低下,长此以往,会形成思维定式,限制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初中地理教师受到新课改的影响,能够对教学创新投入更多的精力,借助信息技术转变师生角色,围绕新课内容制作微课视频、导学案,在学习平台中上传学习资料,以此来推动学生开展课前预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结合学生的预习成果调整课堂教学,能够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以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第4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第四节《交通运输》为例,初中地理教师在课前可以上传课件、微课视频,并发布导学案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在观看微课视频的基础上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古老的运输方式和现代化的运输方式都有哪些?”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完成导学案:“1.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1)从武汉到郑州探亲。(2)从拉萨到西宁,沿途参观访问。(3)将两箱急救药品从北京运往昆明。(4)将新疆天然气输送到广州。”借助导学案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以下开放性的学习任务:“铁路交通枢纽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铁路干线交汇的地方,如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等,你能说出它们是哪几条铁路干线的交汇地吗?”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实现微课导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往的地理课堂中灌输式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不契合,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信息时代,微课的出现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程,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微课视频的优势,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在观赏微课视频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打破陈旧教学模式的束缚,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重视微课视频的制作,在课前要认真分析解读教材内容,借助互联网收集相关的资料,丰富视频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度。以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3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为例,该课程内容较多,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较为繁杂,其中掌握中国地形类型多样的主要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难点,相关网络资源丰富,地理教师可以整合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精心制作微课视频帮助学生梳理课程重点内容,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借助视频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学习中呈现中国地形分布图,结合地图展开分析解读,带领学生回顾常见的地形,接着播放有关秦岭的微课视频,指导学生结合中国陆地上主要山脉分布图,指出秦岭所处的位置和走向,自主思考构成我国地形“骨架”的地形类型。在“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按照山脉的走向,找出对应走向的山脉,归纳总结该走向山脉的分布特点,如“南北走向:贺兰山脉、六盘山脉”,教师可以列出十二列山脉引导学生说出对应的名称和走向。在了解我国主要山脉的基础上,播放关于黄土高原的视频并呈现中国地形分布图,指导学生从中找出中国的几大高原以及分布区域,结合视频归纳总结海拔最高的高原,引导学生成初步的认知。在学习高原的同时引出平原,播放东北平原的微课视频,沿循学习高原的思路,在地图中找出几大平原的具体位置以及分布区域,明确面积最大的平原是东北平原。在教学中沿循高低的顺序,依次讲解高原、平原、盆地,播放有关塔里木盆地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盆地的地势特点,对比高原、平原、盆地建立起地理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组织合作探究,锻炼思维能力

初中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对地理有初步的认识,初中地理教师要结合学生这一特点,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组织开展合作探究,挖掘学生的潜力,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初中地理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布置学习任务、设计趣味问题,预留出充足的时间供学生小组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锻炼,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以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三节《多民族的国家》为例,在课堂学习中播放音乐《爱我中华》引入,给予学生5分钟的时间填写个人资料,在课件中展示不同民族服饰,吸引学生的眼球,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并组织开展趣味抢答活动:“人数最多的民族是?人数最少的民族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并播放“民族游乐园”的视频让学生从中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接着呈现地图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在地图中圈画出“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分组讨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分布关系”,指导学生从汉族和少数民族分布特点着手展开分析,总结归纳出“大杂居、小聚居”这一特点,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区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加深学生的印象,夯实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

(四)组织主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

新时期,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组织主题探究活动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围绕课程内容设置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学习任务,强化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感知到学科的魅力。在此期间,初中地理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主题探究中,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以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章《世界气候》第三节《气候与人类活动》为例,在课堂学习中围绕课程内容,组织开展以“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主题的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分享一年四季着装的变化,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围绕水果展开讨论,播放“气候与人类”的声像视频,并设置问题:“你们认为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接着展示人们衣、食、住、行的图片,分析比较寒带、温带、热带地区人们穿着的差异,展示市场上不同产地水果的图片,引导学生选出生长在热带的水果,围绕水稻、青稞、小麦等粮食作物和棉花、咖啡豆、橡胶树展开互动沟通,在讨论中分析它们的生长环境,结合真实案例感知“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主题活动中带给学生多重学习体验。

(五)设计课堂活动,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要组织课堂活动开展教学创新,在分析解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开展趣味活动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提高学生的专注度,保障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开阔学生的思维,借助活动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7章《认识国家》第三节《澳大利亚》为例,在课堂学习中以袋鼠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借助课件组织开展“寻找澳大利亚”活动,呈现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标记出澳大利亚的概况,对澳大利亚形成初步的认识。接着呈现“澳大利亚地形图”“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图”,引导学生在读图中观察澳大利亚地形的分布特点以及气候特征,从中感知自然环境差异和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围绕“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设计“观光城市”活动,让学生对比中国的人口分布,感受澳大利亚的“地广人稀”,在活动中充分强化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推动学生素养的提升。

(六)创设生活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应用情境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结合学科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收集整理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度,在生活情境中分析解读抽象的地理概念,能够降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大幅提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地理知识,能够夯实学生的地理基础,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以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章《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第三节《海陆变迁》为例,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知道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形成的吗?”以引起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和好奇心。接下来,教师可以展示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的图片,并解释这些化石是在山脉形成的过程中被发现的。这些化石是警示我们过去曾经有大片的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教师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海陆变迁的概念,包括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理论,让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外部构造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你认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能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呢?”等,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猜想,让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教师还可以使用地图展示不同地区曾经是海洋还是陆地的信息,并与学生讨论各个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海陆变迁的关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和影响。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

(七)布置分层作业,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以往的地理作业以对知识点的背记为主,教师还会采取题海战术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习题,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基础薄弱的学生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后作业,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要优化作业设计,紧扣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的掌握程度,设计分层作业,兼顾不同程度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其在作业完成中获得成就感,推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以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第6章《我国的区域差异》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为例,在对章节内容学习过后,围绕课程重点内容设计基础练习和提高训练,布置分层作业,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基础练习以选择和填空为主,紧扣基础知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如“1.谚语‘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中的‘山’指的是哪条山脉( )。A.昆仑山 B.秦岭 C.天山 D.南岭 2.下列叙述属于谚语‘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中‘山南’区域特征的是( )。①河湖众多 ②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③以水田为主 ④中西部地区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⑤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甜菜、甘蔗。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同时提高训练难度,要求学生活学活用所学知识,强化思维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教师要积极地应对这一挑战,分析解读政策的要求,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结合学科特点重新制订教学方案,充分考量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推动课程改革的进程,弥补以往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重拾学习自信。在此期间,初中地理教师要认真分析解读教材内容,明确课程学习的重点,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组织开展多种趣味活动,增强地理课程的吸引力;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引入生活资源辅助教学,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探究中,从中积累经验,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初中地理教师还可以开展合作探究,布置学习任务、设计趣味问题,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分层作业,让学生在作业完成中获得成就感,推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微课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