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教育成就具有东城品格的高质量现代化教育
2023-08-15周林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
周林 _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
近年来,东城区不断加强顶层战略设计,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在智慧教育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
1.抓机遇、迎变革,以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区域智慧教育系统推进
一是创新组织保障机制。东城区用足内部资源、用好社会资源,以共同体建设为抓手,促进各方力量深度融合,提升工作推进实效。先后组建了“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实践共同体、“机关、教研、教师、智库、企业深度联合的‘五位一体’”行动研究共同体、“校内社团与宫馆家拉手”的区域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专家与朋辈导师共研”的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共同体等,助力专项工作开展系统化。
二是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东城区持续细化融合教学下的各部门工作职责,联动机关科室、中小教研、区智慧教育研究中心,制定了全覆盖的线上听、巡、评课制度和线上教学规范,成立了融合教学网络安全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融合教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营造清朗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智慧教学管理规范化。
三是优化成果推广机制。东城区坚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以学科为抓手,以教师能力提升为途径,针对教育教学各环节,在单校、集团校、学区开展应用、服务的多样化试点实践,形成“试点探索-亮点示范-经验推广”的有效闭环。相关推广活动已覆盖线上线下教师两万余人次,有力推动了智慧教育成果品牌化。
2.深实践、重引领,以教育关键环节推动智慧教育生态完善
我们以“1+7+N”为智慧教育建设总框架,聚焦教育关键环节,将数字技术融入教学环境、研修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学习评价,实现人机共教、人机共育,促进以素养为导向的全面育人体系落地和教育教学质量、效率双提升。
“数据大脑”是东城智慧教育的核心,致力于全区教育数据的统一治理与共享。我们还筹建了区教育大数据中心,建立起严格的数据汇聚机制,即东城区使用的所有自建业务系统、第三方互联网教育应用,均需以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质检规范和回流要求进入“大脑”。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吸纳各公司优势业务、服务,创新了以标准规范为引领的数据互通共享新态势,建构了以开放、融合、共享、可持续为特色的数字教育应用体系和智慧教育有机生态,形成了覆盖教师发展、课堂教学、作业、评价、家校合作、教育治理等关键环节的高质量现代化教育发展新样态。
教育新基建是教育现代化的牵引力量。依托“基础环境智能化提升工程”,统筹建设了包括区域教育城域网、198间双师智慧教室、147间听说训练教室及机房、8个空中课堂录制基地等智能化教学环境,制定了区中小学智慧教室技术标准及设备建议,为开放、互联、融合的现代化教育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能新教研是推动教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大数据精准教研中心平台,搭建起虚实融合的区、校协同研修空间。以“中心辐射、链式发展、多校联动”为途径,覆盖22校的,分层、开放、共享的智能化大教研体系进一步形成。数据的全程采集与贯通分析,更使教研从“基于经验的归纳”走向“基于数据的精准推荐和学习”,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向着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迈进。
融合新课堂是智慧教育发展的主阵地。推动“教与学变革创新攻坚工程”“教育资源开放创新工程”和“创新人才培养引领工程”,探索形成智能技术和教育数据在课堂应用的典型模式。“双师”课堂加快学校以弱带强、教师以老带新、学科交叉培养的进程,促进校内外资源联动共享;多种可交互的教学工具和伴随性数据采集系统,详细记录课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协助教师开展教学反思;配备智能手环的体育课堂,根据实时运动负荷数据为学生开具锻炼处方;课后服务时段,开展融合人工智能的交叉学科教学;17个专家智库团队深入一线,以29个课题为抓手,以数据分析为途径,在26所学校开展智能技术与英语学科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探索形成AI赋能的师生共进型课堂。
智慧新资源是满足学生个性化辅导与自主学习需求的有力支撑。基于“未来学习空间建设工程”,我们搭建了面向全体师生的统一门户和智能、开放、集成的区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平台整合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北京市教育公共资源平台及40余个第三方教育教学应用,搭建了“自主闯关、导图漫游、互动答疑”的远程自主学习模式,以及“作业练习-自动化学情分析-精准讲评-智能推题”的分层作业模型,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作业减负增效。区教研员统一命制的“形成性练习”,被打上了知识点、核心素养、学业等级水平等电子标签,“教、学、评、练”有了统一标准,从源头提升作业质量。学校更能以此沉淀出可复用的、基于学情的校本题库、微课资源库、特色教学模式库等学科资源体系,全方位作用于新一轮教学周期,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
为“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东城区依托“评价与测评实证发展工程”开展精准新评价。学校管理“一校一档”、教师发展“一师一档”、学生成长“一生一档”的全息画像,围绕区域7大业务、学校评价9大角度打造的区、校、师、生发展报告,基于“加工能力”的教学质量增值评价和“伴随式”多维度过程性评价,更为教师、学生、学校实现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精准指引,持续深化素养导向的育人实践。
基于“教育管理与服务提升工程”,多维数据支撑的、科学协同的教育新治理不断发展。依托N所未来学校,东城区建立起家校互联的德育与校务管理工具,深挖大数据专题应用场景,形成了智慧课堂、智慧办公、体育健康、食品安全、校园疾病等动态监测与分析展示大屏,优化工作流程,促进资源配置,支撑科学决策。“数据大脑”中的模块化数据,通过接口点对点推送至市教委和下属各单位,实现了市、区、校数据的有序安全共享,建立起长链条、一体化的协同教育治理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