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赋能基础教育创新发展

2023-08-15李玉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教研育人融合

李玉顺 _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明确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实践上,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平台体系建构、应用场景创新、数据环境生成、实践创新探索等持续深化,不断创设智慧空间与学习环境,重塑新型教育活动空间,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已超越先前资源、系统、评价及模式发展,走向了场景、业务、机制和文化发展新视域,教育数字化加速技术融合应用从“技术驱动、模式引领”走向“场景融合、双向赋能”。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为社会提供公平普惠、优质化终身学习服务,从根本上重塑教育系统内外要素及其关系,改变教育生态、学校形态、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提升学习品质与质量。

伴随新课程改革进程,基础教育正迈向素养导向实践新阶段,适应创新人才培养新要求,基础教育正向更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教育发展从关注当下转向惠及终身,建立更加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从部分推及整体,发展城乡公平、区域均衡的教育;从起点走向全程,发展过程公平、差异公平的教育,以实现大规模班级授课制环境下的因材施教及个性化教育。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进程中,推动学科之间对话、互动与融合,使不同学科知识由分裂、封闭、单一,走向整合、开放、多元,以学习者的经验、情感与个体生活为基础,打破学科界限,从真实问题出发推进课程重构,推进课程实施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凸显评价的表现性与主题学习的跨学科性,实现素养导向的课程育人目标。在这一进程中,数字赋能基础教育创新呈现出全方位、体系化、现代性发展特征。

技术新赋能。物联、智能等技术发展赋能构建交互便捷、数据汇聚融通、流程整合流畅、共享跨域协同的智慧教育新生态。多端互联和云端协同促进协作建构,优化学习体验。资源、工具和学习设计同步发展,数据流、信息流、业务流跨部门、跨群体和跨专业流通与协作。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校本教研等业务创新发展,科技赋能全场景、全过程、全业务域融合应用。

空间深重构。技术发展使学习空间由物理空间延伸到虚拟空间,物理空间、教学法与技术三者融合,塑造新学校形态。基于双线混融、MR(VR/AR/XR)等技术实现空间虚拟化、时间灵活化、内容定制化,创生跨越时空的立体学习场,使学习逻辑超越自主、个性与自定步调的发展定位,走向体验、合作、探究、具身发展。“虚实结合”空间赋能育人升级,不仅传授知识,更便捷综合素质及核心素养培育,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格局,引领课程体系、学习方式和组织管理等发生新的变化。

场景新涌现。数字技术正全域覆盖管理、教学、学习、考试、评价、研究、服务、资源、活动、家校等场景,深度赋能教、学、测、评、练、管等全业务融合。与此同时,健康学伴、智慧书房、智慧阅读、智慧作业、智慧美育、智慧体育、新学习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家校共育、馆校融合等创新场景应用日益生成,突破教学应用主阵地,服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课堂新实践。基于数字技术,将课前、课中、课后整合关联,从而将学生的思考、经验、情感和作品融入课堂,支持高阶化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可依据学情数据进行学习诊断,开展及时教学反馈,动态优化教学过程。学生可根据数据结果自我审视学习,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系统可根据学习情况推送个性化资源,达成智能化精准学习。从多媒体教学到加速教与学结构变革,再到聚焦学习活动设计、突破精准教学实践,信息化教学正走向应然状态。课堂教学正走向常态化、大规模变教为学的师生共进发展新阶段,服务学习发展,促进问题解决、合作探究、分享表达。

评价新突破。深化“互联网+”教育评价改革,创新教育评价工具,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赋能评价方式从单点记录向横纵贯通转变,构建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评价生态场;开展“五育”融合横向评价,通过实时采集汇聚学生课内外多模态数据,全面刻画德智体美劳五维行为表现,生成动态“学生画像”;基于预警仪表盘识别学生具有的潜在风险,提供干预与反馈;实施覆盖全学段纵向评价,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对接国家、省市数据中心,汇聚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趋势与特征,为调适政府教育管理、高校自主招生选拔等提供依据。建设链条化、过程化、终身化个人教育数据档案系统,开展大数据驱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创新教育评价理念与实践模式。

服务新生态。数字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从我国实践进程看,以信息技术赋能教育优质、公平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包括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发展探索与模式生成阶段(2001-2012年)、面向互联网的社会性教育服务生成阶段(2012-2015年)、互联网教育服务助力教育发展模式生成阶段(2016-2019年)、互联网教育服务学校融合应用全生态爆发生长阶段(2019-2021年)、“双减”政策引导下的数字教育发展重构优化阶段(2021-现在)。当前,同步教育数字化战略,需要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教育服务生态,以支持一线教师常态化教学实践中将技术用作学生学习的策略性工具、认知性工具、探究性与建构性工具等,为课堂教学系统性、结构化、深层次变革赋能。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优化和升级国家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基础性、普惠性教育公共服务,创新层次清晰、种类多元、体验便捷的教育产品、工具和服务,服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改进教学、共享优质资源、家校协同育人等不同教育主体和教育场景,形成数字教育开放新生态。

研修新文化。适应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时代要求,发展多层级“互联网+教研”生态。在“互联网+教育”生态环境下,进一步推动教师研训模式现代化,促进群智共生共享,赋能素养导向下的新课程改革力量,消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数字鸿沟。基于网络研修实践,创建新时代“互联网+教研”大教研体系,立足教育实践场域,推动广泛汇聚、跨域对话,群智协同、倍值增生。加速“研训一体”,优化研训场景,转变教师研训单模态、粗粒度现状,汇聚教学、教研活动多模态数据,支持研训活动循数而行,从粗放经验向精准循证转变。开展“深度教研”,伴随教师现代专业发展转型,理论与实践融合、迭代发展,为教师提供面向教育实践现场问题解决的新教研。推动“协同教研”,打造一流师范高校引领、多领域专家合作、行业旗舰平台协同、服务生态融合新教研,创新“互联网+”教师研修文化。

治理新体系。统筹学习、教学和管理等过程数据,推进面向育人过程的数据融通;推动国家、地方、学校多层级教育数据大脑建设,基于数据标准规范,实现横向打通、纵向互联,沉淀、打通、联接各阶段、各层级、各维度教育数据,形成教育治理大数据。构建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应用形态,为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统一的数据智力支持,为业务管理、科学决策和公众服务等提供智能化支撑,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等全场域数据收集,聚合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数据集合体,突破教育治理中宏观与微观、集约与定制、上与下、收与放等难点问题,实现教育管理向一体化智慧管理转变,联动宏观、中观和微观多层次治理,创新用数而思、因数而定、随数而行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加快教育数字化工作超前部署,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教育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创新多主体协同发展治理能力,推进数字教育供给多元化服务,建构服务准入、计量、计价和监管全程治理机制,构建多元参与的教育应用管理新生态。

科技向善新境界。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性应用,冲击和改变了整个教育系统生态和教育秩序,尤其是在人文价值、教育中的人伦关系、教育结构和教育价值等诸多方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本身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标准、合理的伦理限度及“强制性”法律手段加以规约,引发的伦理争议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的研究日益增多,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应用引发的潜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研究领域由单一的技术伦理扩展到人机交互关系伦理,在育人为本、科技向善科技伦理原则下,要进一步探索构建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更融合的未来教育新生态,培育与发展科技向善的创新育人文化日益重要。

猜你喜欢

教研育人融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