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末年重逢:宏大的历史性悲哀
——《江南逢李龟年》的赏析与对读

2023-08-15俞冰越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3

名作欣赏 2023年23期
关键词:李龟舞剑落花

⊙俞冰越[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3]

一、“江南”之“逢”:主人公的符码作用与作者的创作特色

(一)时代背景赋予的符码作用:对盛唐的追忆

杜甫在人生末年创作的《江南逢李龟年》作为极负盛名的重逢诗,相较于杜甫的其他气势恢宏博大的诗篇,读者从诗句中似乎还能感受到淡淡的欢欣和幸运感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好风景”的“落花时节”,乍看颇有闲适的情致,但如果结合杜甫与李龟年的生平以及诗人特有的写作风格,这首诗为人称道的内涵则显得更加独特。

诗歌创作于770 年,杜甫在自己人生末年的某一年春天在江南的湘潭一带遇到青年时期的故人李龟年,故而写下这首诗篇。值得注意之处在于这首诗歌与常规的重逢诗并不相同,二者并非友人关系,因此杜甫所作的重逢诗并不只是依托给李龟年本人的寄语,更有其对人生的感慨。

前半首诗叙述了李龟年的生平:“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①李龟年作为开元初期极负盛名的乐师,常于豪门贵族处献唱。玄宗时期,李氏兄弟三人极受唐玄宗赏识,由于王公贵胄的入府邀请使得演出规模颇为宏大。杜甫早年也因祖父杜审言之名,家庭环境优越,物质丰裕且富足,李龟年的歌声与公孙大娘的剑舞都作为其少年时期文化与精神的塑造,被抽象为盛唐意象,影响了后续的创作生涯。

由于身份的关系,创作者与叙述主角的“相识”实际是单方面的认知,歌者与听众的关联极其薄弱,李龟年于杜甫而言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物质富裕且精神富足繁华的象征,符码的象征意义比本人的存在感更加明显。除杜甫之外,李瑞曾作《赠李龟年》,亦有《明皇杂录》特注“龟年能歌,尤妙制《渭川》”②,李龟年的歌声在不同的场域和作品中被提及,都被视作对过往唐朝繁华盛世的相思之情,符码作用极其明显。因此在多年后杜甫创作诗歌的重逢时分,他所书写的并非友人重逢的场景,而是将李龟年当作盛唐意象的指代,回忆少年时期的情境与情感,并寄托自己的感想。

由于杜甫在开元后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又试,因李林甫的闹剧再次落第。科举不通,杜甫为实现政治理想一而再地数次干谒也仅仅得到生计难以维持的结局,物质窘迫以及后续所经历的颠沛流离使得他与少年时期的风光泾渭分明,体现出明显的创作差距。创作风格从 《望岳》 转向诗史式的叙述,如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记录时代的变迁与人民的苦难。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经历了长时间的颠沛流离,晚年漂泊返乡时遇到了诗歌中的主人公。

时代背景和杜甫个人的经历使得他再次审视李龟年身上承担的象征意义:回顾杜甫自少年时期至二人相见的沧海桑田与乾坤扭转,李龟年也因安史之乱流落湘潭,盛世时期的靡靡之音使如今更添愁苦。沦落南方的李龟年由于其时代性的歌手身份在战乱年代被给予了对于故往时代的哀思,其符码作用是历史与个人经历发展的必然。杜甫与李龟年的重逢也因唐朝数年的变迁被赋予时代性的意义,承载历史的巨变。

前半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对过往情境的实写,又因为“重逢”的基调体现出几分回忆之“虚”。本句表达安史之乱爆发数年以前的繁华盛景,由于岐王李隆范与崔涤同于开元十四年(726)去世,故而此处所指的时间节点必然在开元初年,时李龟年名噪一时,杜甫也极受追捧,“寻常”与“几度”在对偶之外也强调了前半生二人出入王公贵胄宅邸的频繁,以渲染曾经生活的鲜衣怒马,转而承接后半句江河日下的现状,更显出矛盾和冲突感。这两句虚实之间的转换从二人的经历中又承接出时代的烙印,与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败的中唐时期形成强烈反差,以体现诗人对过往时代的怀念。

(二)作者的创作特色:避而不谈中的沉痛悲哀

后两句的书写极显杜甫的创作风格——从不显得哀伤愁苦。由于前半篇将往昔渲染得极致肆意汪洋,若后文直接将情感承接至转折,则会沦落于哀伤与愁极的情感表达中,反复渲染苦痛与二人身份的差异,体现世事变迁。但杜甫却在此规避了常见的叙述方式,并未提及其多年沦落的颠沛流离,仅仅在前两句提及对往事的追忆,转而赞叹眼下江南的“好风景”以及二人在杨花落尽的春日时节再次相逢的现实。

杜甫在此处点出“落花时节”,而其反复书写过“落花”的意象,如在《曲江二首》中写道:“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的书写使得诗歌中的落花意象在安史之乱后出现了偏差。在中晚唐时期,落花往往都与悲哀的情绪相结合,发生了意象抒情内容上的转变。二人在江南落花中安然相逢,繁华盛世一去不返的深沉慨叹被他融入对景色的感慨中,由于没有任何对情绪的极尽渲染,反而在避而不谈的过程中将情绪推向极致的隐忍。后世辛弃疾以相同的方式写道:“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此处杜甫的书写正是“欲说还休”心情的先河,隐晦的情感书写将诗词中克制含蓄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以二十八字写尽兴衰。

此处的“好风景”是安史之乱后故国飘零、处处灾荒的“好风景”,“落花时节”的“花”,是春日之花,也是二人暮年相逢、行将就木时对不可追溯的蹉跎岁月的感叹,青春不再的“落花”,也是唐朝战乱后极尽心酸、盛世不再的凋敝景象的“落花”。诗人讳莫如深,最后仅仅对蹉跎岁月、回不去的开元盛世发出一声故作轻描淡写的感慨。

此诗将杜甫的风格极尽渲染,以隐忍、含蓄而克制的姿态将心情抒发到极致,含蓄中又展现出诗人的笔力,将唐朝兴衰变换的感慨融入短短绝句之中,“沉郁顿挫”的风格体现得着实鲜明。

二、《别董大》对读下的情绪错位:壮年欢欣离别与末年悲痛重逢

如果将高适的《别董大》与《江南逢李龟年》进行对比,则能够察觉到两种相反情境下错位的情绪——重逢的悲哀与离别的欢欣。尤其在《别董大二首·其一》当中,两者情绪的差别体现得非常清晰。诗人书写离别之景——二人在寒冷晦涩的冬日分别,但离别之情却又饱含壮志豪情。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③此句既写眼前之景,又写诗人眼前境遇,天宝六年的高适正逢不得志之时,流浪贫贱是生活的常态,又恰好冬日千里黄云蔽日,天色昏暗又大雪纷飞,此两句颇显天气与事态的沉重。但之后两句一转攻势,情绪变得昂扬洒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之前的疲惫与沉重似乎都毫无必要,在迷茫不定的前路中,知己友人不会缺少,董大离开此处后必然能获得更大的作为,因为四海八方都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末句的反问在质朴中足见豪迈,又饱含着对未来的无条件信任,也是对整个安定时代的信赖。故而离别不值得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因为离别后必定能重逢,并获得更高的成就。正因离别的遭际能为彼此带来更好的经历,才会得诗人如此雀跃,冲淡了离别本身的苦楚。

《唐才子传·卷二》中称高适:“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④他生性旷达,《别董大》也体现出他“拓落”的一面,尽管叶羲昂称其“慷慨悲壮,落句太直”,但此处的“直”恰恰体现出高适粗豪的一面,也唯有“直”能将他胸中豪情抒发而出。

如果将这种离别的欢愉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进行对读,这“离别”与“重逢”的情境反差使情绪也是错位的,无论是重逢的悲伤与离别的欢喜,还是杜甫克制的悲悯与高适雄阔恢宏的气势都形成鲜明的差别。

这二者间的差异不仅是作者的写作风格与写作情境间的差别,更是作者写作的年龄与时代间的差异。《别董大二首》写于玄宗天宝六年(747),正是高适中年、杜甫年少、李龟年红极一时的盛唐时节,此时唐朝繁荣兴盛,高适与董大都怀揣着对家国的信赖,无条件地信任唐朝将会不断地繁荣发展。而杜甫创作《江南逢李龟年》时的年纪则是在自己人生的末年,也是唐朝由盛转衰后步入凋敝的中唐时期。因此如要概括两首诗的创作,则是“壮年离别”与“末年相逢”两种不同的境遇。

壮年的离别,连分别当中都带有万丈豪情,高适、董大处于壮年,唐朝也正处于国家的壮年时期;末年的重逢则是诗人与重逢对象的末年,也是时代临近终焉的步伐,故而使得整首诗歌都笼罩在时代的巨大悲哀中。即使《江南逢李龟年》中写了“好风景”与“落花时节”的美丽,江南的美景仍然被宏大的悲哀笼罩并展现在作者的书写当中。诗歌背景经历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无可避免地被历史的洪流推动向前,作者仅以一句“落花”的喟叹表明自己的无奈。

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体现了史诗性的书写,蕴含着对整个时代脉搏和走向的观瞻与感受,能将读者拉入这个时代,感受诗人眼中时代的波动,因此比《别董大》的豪情、高适的慷慨更加体现出阅尽千帆、受尽困苦后重逢的片刻无奈,避而不谈恰恰是深沉的悲哀体现。

三、相同境遇下的情感异同:与《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对读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写于大历二年(767),杜甫创作此篇时的境遇已与《江南逢李龟年》的背景相同,他们的创作内核中同时包含了时代变迁、故国零落的悲伤,但书写的方式则有不小的差异。《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有序如散文诗体,又是七言古诗的形式,将童年观公孙大娘舞剑的气势恢宏到后期兴尽悲来的感伤前后呼应进行书写。而《江南逢李龟年》则是一首七言绝句,简单叙述了旧时的回忆场景与当下的时节,意在言外。

将这两者进行对比,差异在于《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当中详细地书写了自己目睹李十二娘的舞姿,回忆起在玄宗开元三年(715)见到公孙大娘剑舞,剑舞如何镇人心魄以及梨园弟子在五十年光阴的战乱中逐渐四散零落、乐极生悲,最后牵引到个人对未来的彷徨感慨之中。而《江南逢李龟年》则没描写任何李龟年歌声的动听之处以及自己听曲后的个人感受和对于李龟年歌声的向往和怀念,仅仅描写记忆中的虚景与重逢后眼前的实景,着重于场景而非感受的抒发,连尾句最终的感慨都显得极为克制。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当中:“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⑤,属于对记忆内容的书写,而从“观者如山色沮丧”到“晚有弟子传芬芳”的细致描绘,已经超脱于对“舞剑”事实的感受,而是描写“观”后观者与自己的个人感受,极力渲染公孙大娘剑舞之美。但在《江南逢李龟年》中仅有“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一句作为过往记忆的实写,仅概括自己当年如何得识李龟年此人,李龟年的歌声如何并非他关注的重点,没有对歌声优美程度的情绪渲染。

按理而言公孙大娘与李龟年于他都是过往时期的象征,但书写时却出现这样的差异,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两点。其一是公孙大娘在其写作此诗时已驾鹤西去,作者在开元年间观赏剑舞,如今五十年过去,只剩下李十二娘继承此艺术。作者在回忆和书写中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对古人的追思和无法挽回过往的感慨,甚至有部分类似祭奠的感受。杜甫以诗为文,将斯人已逝的感慨寄托于剑舞的美丽动人中,用极尽喧闹的绝妙剑舞与当下“梨园子弟散如烟”的现状形成强烈的反差,对公孙大娘的逝去表达感慨。

而《江南逢李龟年》的创作背景是两位老人末年相逢,杜甫对兴衰历史避而不谈,仅感叹现状“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也是为了规避情绪过度宣泄,以克制的方式表达情感。因此他没有描写李龟年的歌声,只是用轻描淡写的方式点出曾经相见的地点,与全诗克制内敛的情感基调相符合。

其二则是作者记忆点的差异,公孙大娘的剑舞让诗人印象最深的是剑舞之美,动人程度之深,故而才强调“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而李龟年的演唱让他记忆最深的则是“岐王宅里”与“崔九堂前”,李龟年“寻常”“几度”出现在王公贵胄的家中,写作重点在于其地位之高以及受推崇的程度之深。

从这个层面上而言,公孙大娘代表的是整个时代中昂扬如骄阳般的艺术文明,而李龟年则是杜甫对少年时期鲜衣怒马、岁月青葱的回忆。因此前者让他感慨的是“五十年间似反掌……梨园弟子散如烟……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前路未知,当年梨园弟子的飒爽英姿与当下旧人不再的反差,让他对未来的“所往”产生迷惘;后者则让他讳莫如深,欲说还休,最后仅感叹一句“江南好风景”,李龟年的歌声如何动人并不是他所渲染和书写的主题重点。

但除去这两点差异之外,二者也共同抒发了安史之乱后,又见旧人却双双落魄的景象。宏大的历史性悲哀笼罩下的感伤,使得作者在书写过程中都运用了相似的手法。尽管《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比《江南逢李龟年》篇幅长出许多,但都是“回忆过往盛世景象—转回现实—感慨当下”的书写结构。

书写结构对比

两首诗都从前半首热闹欢愉的场面以及对旧时光的回忆到后半场强烈的反差,乐极生悲的哀愁与避而不谈的喟叹都加强了诗歌前后对比上的张力,使得历史变迁、“五十年间似反掌”的强烈冲突给读者带来极强的震撼。

两首诗的写作手法是十分相近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情感饱满,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更见情绪张合;《江南逢李龟年》则更符合杜甫诗歌当中克制而含蓄的诗歌美,将节制的情绪用“回避”的形式推向高峰,从杜甫的诗歌风格上而言,《江南逢李龟年》尽管短小,但极为精悍。

四、结语

作为人生末年的七言绝句,杜甫将《江南逢李龟年》的创作从事件本身抽离开来,变为更加宏大的对历史和时代的观瞻,这种结合了个人经历与时代特色的创作使得本诗的历史感极为厚重,书写的事件主人公也从个人抽象为创作的符码,以盛唐意象的姿态出现在作者对故国的回忆当中。作者的避而不谈体现出其与常规历史诗的差异,表达了鲜明的个人特色,正因作者的回避,沉痛哀愁之情反而更加明显。

将《江南逢李龟年》与《别董大》进行对读后,则能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时代背景对作者创作情绪的影响。由于唐朝盛年与晚年的差异,二位作者在离别时与重逢时的情绪出现了强烈的错位感:离别值得欢欣,是因未来仍待探索;重逢令其悲痛,是因繁华的过去不再可见。二者的情绪对应着未来与过往,使得作者欢喜于离别,悲痛于重逢。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则体现出作者在同样创作背景下创作侧重点的不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细腻描绘了公孙大娘剑舞的潇洒身姿,体现出作者对故人的追忆与对技艺几近失传的哀叹;《江》一诗中则一语带过了歌声本身的动人,将重点放置在对家国沦落的“落花时节”的无奈叹息中。

①〔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见刘开扬:《国学经典导读——杜甫诗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版,第152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②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见田廷柱:《明皇杂錄·东观奏记》,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7页。

③〔唐〕高适:《别董大》,见刘开扬笺注:《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93页。

④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高适传》,见关鹏飞译注:《唐才子传·卷二》,中华书局1987—1990年版。

⑤ 〔唐〕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见刘开扬:《国学经典导读——杜甫诗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版,第143页。

猜你喜欢

李龟舞剑落花
《江南逢李龟年》教学设计
江南逢李龟年
闻鸡起舞
归来落花拂罗衣
舞剑运动最适合老年人
舞剑运动最适合老年人
江南逢李龟年
江上赠李龟年
过不去的过去终于过去了
落花人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