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肆意删减”到“智慧遴选”
2023-08-15张宇涵
张宇涵
“缩写故事”,是统编版五年级册上第3单元的作文训练主题。缩写故事以现成的故事为范本,表面上看,需要学生做好删减、概括,因此会被误认为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故事讲述方式。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次要内容如何删减?丰富细节如何概括?删减、概括之后,原故事的逻辑线、情感线,甚至是遣词造句的风格,都会受到巨大影响,又该如何相机而动?……这些都是必须考量但又极其容易被忽略的问题。现对本次写作练习中同学们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进行简单梳理,并简要提出建议。
【典型问题】
一、故事选择不当,毫无“缩写”价值
写好一篇作文,典型素材是重要基础,甚至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缩写故事也是如此。因此要选择一个典型且适合“缩写”的故事,这就如同木雕作品一样,工匠的技艺是一个方面,但木头原本的纹理、印记,对于木雕作品的形成,自然也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反观部分同学所选择的故事,呈现出以下不足:
其一,故事短小,情节简单,人物也较为纯粹。这样的故事,篇幅相对短小,根本就不适合“缩写”。即便强行缩写,也只能在一些语言表达的细节上进行改写,失去了“缩写”本身所指向的训练价值;
其二,故事平淡,不够经典,尤其是缺少跌宕起伏的情节。这类故事,缺少明显的主次之分,缩写的着力点、侧重点难以把握,导致硬性“缩写”出来的作文成为机械拼凑的情节组合,失去了故事原本的起承转合。
应对策略:选择适切文本,让“缩写”有用武之地
本单元写作练习开头这样告诉学生:当你读到一个比较长的好故事,想把这个故事简要地介绍给别人,就需要缩写故事内容,让它变得短一些、简单一些。很多老师和学生将其视为编者引入本次作文的导语,而忽略了这段话对“范本模型”选择的指导性价值。
“比较长的好故事”,究竟是怎样的故事呢?首先,自然是“比较长”。“比较长”不仅指故事篇幅长,也指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关系错综等。因此要选择情节跌宕起,人物关系错综的故事。否则,无内容可缩,缩写便失去了意义。其次,当然是“好故事”。故事“好”的标准,不一而足,但有着基本的共识:有曲折的情节,能关注人;有真实的细节呈现,能吸引人;有强烈的共鸣,能震撼人。故事不“好”,“缩写”的价值何在?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选择“长”故事,缩写才有用武之地;选择“好”故事,缩写才有价值和意义。
鉴于此,教学这篇作文,教师不妨先从“故事分享会”入手,不要急于进入作文板块,必要时甚至可以在作文之前专门开辟一个“讲故事”的主题课堂,组织学生在分享、讲述故事之后,选择最受学生喜爱的故事,并共同探讨:为什么这个故事能够广受欢迎?让学生在聆听、反思、评选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好”故事。这样一方面为本次作文直接提供了可以“缩写”的故事原型,另一方面则帮助学生积累了遴选典型故事的方法和经验,可谓一举两得。
二、无法整体构思,“缩写”随心所欲
俗话说得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缩写需要删减内容、整合信息,但绝不是武断地切割和舍弃,而是要在保证原故事结构不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对一些非必要信息进行删减和调整。不管怎样缩写,作文都应该展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结构。但从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来看,缺乏对故事整体的感知,缩写的故事内容,并非源自于对故事结构梳理和把握的智慧选择,很多都是无意识地硬性删减。因此,缩写之后的故事,情节出现断裂、结构出现缺失,也就在所难免了。
比如一位学生缩写民间故事《金发姑娘》,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极度缺水的地区,生活着一个善良的金发姑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山神控制着清澈甘甜的泉水。面对山神的生死威胁,金发姑娘为了让村民们喝上最纯净的泉水,将秘密告诉了村民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很显然,这个故事与《猎人海力布》较为相似。原故事对这个地区极度缺水下人们悲惨的生活进行了较为翔实地描述,这就为下文金发姑娘发现甘甜的水分,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村民们埋下了伏笔。但这位学生在缩写时,直接将这一段描写删除,理由是这是一段环境描写,删除之后对情节并没有太大影响。
这是学生对故事整体把握不准的典型表现,尤其是未能了解每一部分存在的价值。
应对策略:基于情节统整,让“缩写”整体呈现
“缩写”的本质,是智慧的“简”,而不是生硬的“减”。事实上,学生在完成本次“缩写故事”的作文之前,已经通过统编版四上第八单元“了解故事情节,学会简要复述”这一内容,学到了一些经验。教师要针对“合理遴选”信息内容进行专门的指导和训练。哪些内容可以完全删除?哪些内容需要整合?哪些内容可以提炼与概括?这些都不能随心所欲,胡乱选择,教师要引导学生站立在故事的整体角度,理清故事情节的逻辑联系,最终确定不同内容的处理方式和缩减程度。
还以《金发姑娘》为例,教师不妨在缩写之前,运用从《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这两篇故事中所习得的梳理故事情节的方法,以小标题提炼的方法串联故事内容,并绘制情节的轨迹地图,确保情节逻辑的畅达、连贯。
再如何缩,不能以切断故事情节为代价。教师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故事中“缺水”的环境描写上,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段环境描写,并不是情节,可以直接删除吗?基于绘制的情节发展链条,很多学生立刻就意识到:没有了人们缺水的生活艰辛,金发姑娘的牺牲就失去了价值,读者就难以从她冒死透露山神秘密的举动中,感受其舍己为人的品质。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统整把握,学生不仅增强了整体梳理文本的能力,更认识到故事中环境与情节之间不可分离的内在关联,为合理缩写内容蓄积了经验。
三、一味追求删减,“缩写”定位失当
小学阶段的学生容易陷入二元论的思维泥潭。非此即彼,是他们评价事物的习惯性思维。锁定一个“缩”字,不少学生如获至宝,立刻就有了对这篇作文的基本定位:这篇作文很简单,就是要简单地写。缩写故事,是不是一缩到底,竭盡“缩”之能事?将原本饱满、有趣、生动的故事,缩写成为一个扁平、生硬、枯竭的故事,真的是编者的用意吗?“缩写”出来的故事,没有饱满的细节呈现,没有了跌宕起伏的情节。所有的内容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比如这次缩写中,四大民间故事成为“座上宾”。这几个故事视角相对宏大,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都堪称经典。一位学生缩写《梁祝》时,几乎采用了平均用力的方式,故事中“向父求学”“学堂生活”“上门提亲”等情节,都是一笔带过,甚至连最高潮、最经典的“化蝶”,也只是触及皮毛,简单描述。
如此缩写的故事,如果将其比喻成为一个人的话,就是一个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的病态人。因此这绝不是本次“缩写故事”最终的目的。
应对策略:依托表达中心,让“缩写”重点再现
縮写,是简写,但绝不是简单地写。缩写出来的故事不应该是病态的畸形,而应该呈现故事的基本特质,有情节、有人物,有情感元素,甚至能传递文化价值。本次作文与“民间故事”统整为一个单元,与“创造性复述”这一语文要素,形成了读写一体化的训练体系。如何解读编者的这一编排用意呢?很显然,编者将“故事缩写”纳入到“创造性复述”的范畴之内,旨在借助于“创造性复述”调整人称、调整顺序等策略,对一些次要内容进行弱化、删除与重组,对印象深刻的高潮部分进行想象拓展,以起到丰富信息内容的作用。“缩写”,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二度创作提供更加广阔、更加自由的空间,故事不能一味地以“删减”为能事,同时要在“缩写”故事之后留下的空间中,进行相应的补充描写。
上述认知,不仅是对“缩写”的定位,更是对统编版五上第三单元读写一体化的解读。教师不妨将“缩写故事”视为本单元“创造性复述”民间故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单元中《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这两篇民间故事为载体,明确创造性复述对文本内容的删减后的补充。以《猎人海力布》为载体,缩写这篇民间故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构基本的模型范式:
首先,基于文本内容,确定故事表达的中心,即展现海力布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其次,确定减缩和补充的部分,故事中“劝说乡亲们离开”环节,关乎自己和乡亲们生命之间的抉择,相比于将猎物分给乡亲们,更能凸显人物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对这一部分中的人物表情、语言和心理的复盘,直接将海力布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立”起来,理应进行“详细补充”。
其次,基于确定的详述部分,其他部分就可以采用相应的策略进行删减。比如海力布救小白蛇,就可以采用小标题的策略加以概括;与龙王见面获得宝石部分,就可以一句话带过,但必须要保留“说出动物的话,就要变成石头”这一关键信息。
这样,对于这篇故事的缩写,既有了基本的结构原型,有了减缩策略的支撑,同时该有的高潮也愈发鲜明。所以缩写仍旧包含最基本的故事结构框架,仍旧是一个精彩而吸引人的故事。
四、机械延续体系,“缩写”缺乏调整
一篇完整的文本,之所以是一个有机的意义体,除了在于其内容信息的相对完整、聚焦之外,还因为其内部的语言表达,都统一于相同的体系。比如统一的语言风格、贯通的描述视角,甚至是板块之间的语义连接等。学生对于故事的阅读,一般只关注其内容层面和情节维度,而对于言语形式以及内在的表达逻辑涉猎甚少。
所以,缩写故事时,学生只管大刀阔斧地砍,然后再将删除之后剩下的语义板块机械地拼装起来。学生认为,篇幅变短了,内容变少了,故事缩写也就完成了。殊不知,如此缩写,缩掉的不仅仅是内容和信息,更斩断了隐藏在原文中的创作构思线和逻辑意义线,最后拼装起来的文本,已经不再是一个真实的意义体。
应对策略:注重表达特质,审视缩写“作品”
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原故事的表达逻辑,作为关注言语形式的一个方面,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无疑具有一定难度,但对于缩写故事而言,这又是一步不得不为的步骤。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从故事源头和作文初稿入手:
其一,原故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有着一脉相承的故事情节,同时很多板块,甚至细节之中,都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真正理解原故事,不仅仅体现在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上,同时还表现在对故事内部各个板块之间联系的洞察上。关注原故事,明确故事情节前后之间的联系,然后删除、整合,在缩写之初,就从源头上避免语义错乱现象的出现。
其次,故事编创的本质,就是广而告之,分享与交流是核心。因此,故事的跌宕起伏、生趣好玩,就成为分享的基础。教师要明确本次作文“缩写故事”的目的,是为了与其他人分享,因此要让学生明确“分享对象”,将“缩写故事”置于转述的情境之下,进而将整个言语表达的体系,置于统一的逻辑背景之下。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自己缩写的“作品”,以读者的视角,对进行审视,进而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