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社联动”机制助推城市社区创新治理
2023-08-14陶毅吴涛
陶毅 吴涛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对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作出新的部署,要求“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達、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深入贯彻落实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相关文件精神,按照民政部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五社联动·家园助力站”——社区基金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合作项目实施与管理指引》要求,重庆市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持续深化“专项基金推进社区治理共治融合创新——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成果,聚焦民生“急难愁盼”,汇聚慈善公益,搭建资助平台,以深化“五社联动”实践,探索城市困难群体帮助、救助、互助的新路径,积极推动社区社会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社区治理现状与问题
“五社联动·家园助力站——社区基金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合作项目”是由民政部联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共同发起,在全国7个省份96个试点开展项目,旨在推动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和社区基金的建立与发展,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扩大社区志愿者参与、撬动社会慈善资源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重庆市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作为全国试点之一,依托街道“一基金两基地”综合枢纽平台,通过“五社联动”机制推动街道“1+7+N”社会工作三级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益慈善与志愿服务融合发展。塑造“虹桥志工”品牌,进一步扩大社区志愿者参与,推进群众参与协商自治和志愿服务。创新整合辖区社会公益慈善资源,健全基本社会公益服务,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模式,力争街道试点项目成为全国示范。
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成立于1962年,辖区内共有7个社区,区域面积3.0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8980户、66010人,常住人口50330户、104757人。辖区流动人口密度较大,老旧小区相对较多。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基层社会建设的利益格局和协同机制系统随之变化,政府以强有力的社会建设为后盾,推动完善社会建设领域制度化布局,但也造成了公众过度依赖政府、社会活力不足等问题。一是联动融合性不强。街道以单一的行政力量推进五社联动还存在一定困难,社区主体平台作用发挥不够,社区干部认识不足、配合不够。辖区内7个社区,由于社区社会组织成员年龄偏大,登记注册繁琐,资金补助缓慢,缺乏系统的管理等问题,导致社区社会组织失去发展动力,久而久之社区与居民之间信任度有所下降。再加上社区未形成五社联动机制,社区干部难以有效运用五社联动协同共治减缓社区工作压力、解决居民问题、增进居民与社区关系认识程度;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较为依赖社区,未能形成主导作用,导致社区联动困难;二是专业支撑力不足。社会工作专业能力有待加强,培训学习交流机会较少,且整合资源推动五社联动意识薄弱。石坪桥街道各社区工作人员90%以上持有专业社会工作证,但学习交流机会较少、自主学习意识有所欠缺。此外,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和工作方法不熟悉,服务认同度不高,执行项目较难达到专业服务水平。同时社区的学校、医院、爱心商家等资源整合欠佳,慈善和专业服务融合意识薄弱;三是群众参与度不高。有的社区居民以事不关己的态度对社区治理模式的认可度低,在社区治理方面普遍为被动参与,主动参与度和获得感较少。社区治理依赖熟人优势开展工作,参与者主动参与意识薄弱;四是公益持久性不够。慈善公益服务类型单一,大众对慈善事业认识不够,资金造血不足,导致基层治理推行缓慢。辖区内公益募捐仅依靠腾讯公益线上平台募捐,社区企业募集社区基金的动力难以持久,无法保证资源及时到位,也无法满足社区的使用需求。线下公益项目宣传,单纯发放纪念品礼品为主,导致居民对公益的意义感受不充分,对参与公益积极性低。
二、“六化并举”激活社区治理
以“服务激活社会”为服务目标,在开展服务过程中发挥社区两委带头作用,将社区社会组织、社区能人、社会慈善等多元主体协调整合,围绕“社区阳光基金品牌化、社区人才专业化、社会工作精准化、社区社会组织多元化、志愿者服务常态、公益慈善大众化”,探索“六化并举”激活社会,实现社会建设和活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一)激活公益场景,推进社区阳光基金品牌化
一是全域发动,机制先行。以特色自治项目为引导,动员社区居民、爱心企业通过线上、线下募集参与公益活动,“居民提议、社区倡议、街道组织、专业实施、社会监督”参与体系逐步形成。累计汇聚爱心企业25个,联动公益人士近200人次。二是公益引领,场景打造。深化横街社区“四化”试点,以“政务+市场+公益”多元叠加供给,打造社区阳光基金运管中心。桃花溪“小花市集”公益推介关注度近万人,横街社区10大功能区,近1000平方米的公益场景即将形成。三是包装推介,塑造品牌。设计阳光基金IP形象,加强项目包装推介,举办“七彩虹桥·公益集市”,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和社会美誉度。截至目前,社区阳光基金累计募集资金达150余万元,链接爱心物资近100万元,专项基金撬动社会慈善资源(金)排名全国第一。
(二)提升内驱动力,促进社区社工人才专业化
一是专题培训,修炼内功。结合社区干部“三岗二十一级”职业体系套改试点,聚焦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举办“五社联动·家园助力站”专题培训班5期,开办“头雁引领”之“虹桥微讲坛”4期,累计培训社区人员近300人次。二是案例分享,交流互动。聚焦社会工作专业能力提升,围绕社会工作项目规范实施,先后邀请成都爱有戏专业机构、西南财经大学评审专家分享经典案例5个,累计指导财务审计8次,督导项目实施30余次。三是借力借智,深化实践。依托辖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青年就业见习基地,持续深化政校企三方社会工作融合发展,先后成功落地重庆工商大学创新创业基地,西南政法大学实践见习基地,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社工就业实训基地,累计培育引入专业机构17家,专业社工人才120余人,社区、网格人员考聘持证率达75% 以上。
(三)细化标准流程,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精准化
一是问题导向,需求为先。突出社工室主导地位,以网格为单位,联动专业社工、自治组织、社区志愿者、公益慈善資源,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需求基调”和“社区诊断”,年度梳理特殊困难群体台账7套,收集自治金点子80余条。二是公益提案,以赛代练。注重特殊人群服务和治理创新类项目开发和设计,每年滚动实施“社区公益提案大赛”,以赛代练推进项目精准落地。截至目前,累计发包项目30余个,公益资金70余万元,覆盖“一老一小一困”帮扶内容,社区自治场景营造、健康教育培训引导等,直接受益人群共计1.2万余人。三是过程督导,提质增效。开展12次项目督导和评价反馈,每年召开一次公益年会评选优秀项目和典型案例,促进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落地问效。其中,“共享奶奶”“睦邻氧吧·心理健康”“4S健康驿站”“法治小课堂”等项目服务质量较高,社会反响良好,群众满意度高。
(四)实践融合创新,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多元化
一是构建体系,优化机制。持续优化“一基金两基地”综合枢纽平台,完善“1+7+N”社会工作三级服务体系,依托社区社工室发挥社区“两委”主导优势,搭建“居民议事厅”推进网格项目服务工作法,不断激活居民代表参与社区自治的活力。累计完成自治项目开发20余个,培育居民骨干200余人,形成协商议事典型案例13个。二是培育孵化,典型引领。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系列管理办法,制定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计划,建立社区社会组织“草根”“领袖”人才库,发挥好社区社工室传帮带作用,以项目化帮扶的方式,点对点开展培训指导和能力提升。目前,累计登记社区社会组织118支,培育群众自治领袖50余人。三是多元共治,共建共享。聚焦“一居一品”邻里文化,结合“三事分流”基层实践,以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拓展居委会附属委员会,打造富有特色的居民公约和群众自治组织。“五洲小区自治”“冶金楼门文化”“建筑四和方圆”等一批自治典型成效初显,活跃性自治组织达到70%以上。
(五)汇聚爱心力量,保持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
一是搭建平台,汇聚力量。筹建“重庆市九龙坡区公益事业与志愿服务协会”,提出“公益暖人心·互助见真情”的志愿服务理念,重塑“虹桥志工”志愿服务品牌形象。目前,各社区登记备案志愿服务的队伍20余支,每月常态化志愿服务时长达30小时。二是夯实队伍,优化服务。持续优化“故事虹桥”公益志愿服务课堂,协助制定社区志愿服务年度计划,指导各社区统筹管理志愿服务队伍。围绕“创文创卫”、疫情防控等工作,发展注册志愿者12000余名。三是积分评定,先锋引领。开发“1768·志愿汇”微信公众号,协助做好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工作,推进志愿服务积分激励机制建设。目前,试点社区注册志愿者占比常住居民人数的20%以上,开展有时长记录的志愿服务占比注册总人数的50%以上。
(六)营造良好氛围,引导社区公益慈善大众化
一是链接资源,提升影响。主动对接市内外各大基金会,落地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等特色项目。累计链接重庆市慈善会、重庆市残疾人基金会、华岩文教基金、浙江妇女儿童基金等组织和爱心企事业单位20余家,激活社会慈善资源近150万元。二是组建联盟,落地项目。联动市区爱心企业筹备组建重庆市慈善总会爱心企业联盟,不断增大辖区慈善事业参与面,链接龙湖地产资金近30万元,开展近500名辖区残疾人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落地全国计生协会“暖心家园”项目,实施300余名计生特扶帮扶计划。三是开办义集,营造氛围。深度参与腾讯99公益日活动,开展“走路捐”“答题捐”“一元捐”等常态化活动,年度累计募集资金150余万元。依托“七彩爱情谷”打造“阳光基金·公益集市”,举办“虹桥公益节”,开设社区阳光基金专栏,选树“爱心企业”“爱心单位”“爱心人士”,推进“人人慈善,人人公益”。
三、社区创新治理作用研判
随着单位制社会秩序的退场,基层行政力量逐步下沉至社区网格,以居委会和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两委,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功能和社会作用。多元社会力量的介入,可解决社区“两委”在社区建设中技术短板、精细化治理不足的问题,从而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多元共治体系,把更多优质的社会服务向社会成员输送共享。
(一)社区“两委”统筹协调作用得以发挥
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党组织是五社联动的开关,是牵头整合和系统联动多元社会力量的核心。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以“全科雁阁”党支部特色自治项目为指引,动员社区居民、爱心企业、公益人士等,通过线上、线下募集,聚力打造“幸福家园·阳光小站”公益项目,“党建引领、居民提议、社区倡议、机构组织、专业实施、社会监督”的公益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按照社会工作三级服务体系建设标准,由社区两委主要成员担任社工室负责人,负责统筹辖区类公共资源,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和公益慈善资源者队伍。截至目前,辖区1个社工站、7个社工室、15个“睦邻氧吧”邻里互助平台相继建成,为搭建五社联动服务平台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二)社会工作者专业赋能作用得以体现
在五社联动中社会工作者是提升社会服务工作质量的保障。街道依托入驻孵化基地的20家专业机构,发挥其在五社联动中的专业优势,提升社会服务质量保障。结合“社区诊断”问题需求,引导专业机构进入特定服务场景,发挥其专业理性和人文关怀优势,提高精细而专业矛盾协调能力,通过对118支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进行服务技术指导、过程能力培训、情感陪伴,加强居民自主解决社区问题意识。同时,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在困难帮扶、未成年人涉案涉罪帮扶帮教、低收入家庭帮扶、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儿童,青少保护、养老服务等专业服务领域项目切实解决社会困难、加大社区治理力度。目前,社会工作者赋能培训5次,实施专业社会工作领域项目20个,在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之间建立起有益衔接。
(三)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供给作用得以保障
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是五社联动的重要枢纽,发挥着社会需求征集与服务供给的功能。街道着重培养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服务能力,围绕群众需求和治理创新,发挥志愿者作为社区熟人可利用地缘优势和信息优势,激发居民提出自治金点子,同时以“公益提案大赛”的形式,引导执行实施精准帮扶济困、帮老助残、扶幼助弱、环境保护等公益服务,既东路社区共性需求,又回应居民个性需求。根据社区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社区两委引入专业社会组织进入社区,制定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并指导团队孵化,从而激活社区内在活力,推动社区基层治理发展。截至目前,社区累计收集自治金点子近100条、实施公益服务活动50余场,实现了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共治服务为社区与居民搭建沟通平台。
(四)社会公益慈善推动作用得以彰显
社会慈善基金作为社区服务的资金池,为可持续實施社区社会服务注入新动能。街道依托“小花市集”,打造“星期二·公益集市”,吸引重庆市慈善爱心资源,推出定向捐赠渠道,以及链接腾讯公益平台、市区慈善总会,市内外多方力量,撬动社会资源,每年落地实施的社会工作项目资金70余万元,推动五社联动持续发展。线上联结九龙坡区见十新闻、九龙报等媒体宣传,建立烟火人间石坪桥视频号;线下以特定节日、活动宣传慈善公益项目,提升群众对慈善公益辨识度,增强公益服务认同感。因此,这实现了年度筹集公益善款120万余元,公益宣传视频61个,浏览量达50万余人次,持续增强基金造血功能,推动五社联动机制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四、社区社会治理前景展望
石坪桥街道在重庆市、区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持续深化“专项基金推进社会慈善和社区治理共治融合”,坚持“六化并举”,推进“五社联动”融合共治取得一定成效。后期街道将进一步完善 “一基金两基地”综合平台,以公益提案大赛为牵引,丰富慈善公益服务内容,不断推进社区、社区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公益慈善“五社”联动发展,不断激活慈善公益参与社会治理活力,积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取得新的成果。今后将围绕社区慈善“六化”目标,在以下三个方面继续精准发力:
一是以党建为统领,提升专业支撑能力。
以党建为引领,发挥党员作用,重视先锋力量,积极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方法、角色等方面的优势,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通过考核制调动工作者主动学习积极性,将所学知识用于工作,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引入公益性资源、社会企业、居民等力量,通过“星期二公益”集市,形成独有的公益品牌,增强“星期二公益”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公益慈善更具影响力,并搭建社区居民互助、交流、参与的可持续社区平台,真正助力社区基层治理。
二是加强多元联动,构建多方治理体系。
打造N个网格工作室建设公益阵地,发挥社会组织专业能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共治力量,汇聚慈善公益资源,完善公益服务申报、执行、监管等相关制度,以网格化明确岗位职责和清晰定位工作内容,深入居民生活,实时了解居民需求,通过综合体系管理化定点打卡,数据化分析居民问题所占据的比例,实施精准化项目,监督各网格解决问题时效性和及时性,加剧五社联动协作性,实现多方共治。探索实践“五社联动”机制,持续与高校、医务、心理等领域专业人才合作,培育孵化专业服务多元社会力量,在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形成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实现法律问题进社区、公益健康讲堂、社区共治等特色服务模式。
三是发掘社区资源,维护良好社会秩序。
通过公益与市场融合,充分挖掘、合理利用社区已有资源或优势,通过社区内部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网络,发挥社区居民、志愿者及社会组织自助力量,开展“邻里守望”系列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建设群众身边的“义仓小站”,充分利用“五社”力量,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从老百姓身边的事情做起,真正做到把工作岗位设立在院落,培养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提升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性。
作者:陶毅,重庆市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办主任
吴涛,重庆市九龙坡区七彩虹桥社工服务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刘小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