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农民收入的内在机理与创新探索
2023-08-14张广辉乔可可
张广辉,乔可可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沈阳110036)
一、问题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 2035 年要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 的实质性进展的总体发展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关键在于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2 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20133 元,较上年增长 4.2%,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均保持增长趋势,但仍然存在收入渠道较窄、 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等诸多现实问题。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大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为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供了政策指导。
国内现有文献较多关注数字乡村建设的战略意义(1)曾艺武、宋逸香、林夏珍、傅昌銮:《中国数字乡村建设若干问题刍议》,《中国农村经济》2021年第4期。、演进特征(2)崔凯:《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分析:进展、规律与路径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2期。、指标体系构建(3)崔凯、冯献:《数字乡村建设视角下乡村数字经济指标体系设计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年第6期。(4)段尧清、易雨洁、姚兰:《政策视角下数字乡村建设的有效性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23年第6期。、实践困境(5)刘天元、田北海:《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江汉论坛》2022年第3期。、突破路径(6)冯朝睿、徐宏宇:《当前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7)王胜、余娜、付锐:《数字乡村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改革》2021年第4期。、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8)董志勇、李大铭、李成明:《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关键问题与优化路径》,《行政管理改革》2022年第6期。(9)沈费伟、叶温馨:《数字乡村建设: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策略选择》,《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10)夏显力、陈哲、张慧利、赵敏娟:《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中国农村经济》2019年第12期。以及数字乡村建设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11)李波、陈豪:《数字乡村建设缩小收入差距的机制与实现路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等方面。关于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民收入之间关系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主要聚焦于数字乡村建设的某一方面影响农民收入。曾亿武、李琪等认为电子商务能够提升农业生产的利润率和销量,促进农民增收(12)曾亿武、郭红东、金松青:《电子商务有益于农民增收吗?——来自江苏沭阳的证据》,《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2期。(13)李琪、唐跃桓、任小静:《电子商务发展、空间溢出与农民收入增长》,《农业技术经济》2019年第4期。;申云、李京蓉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促进乡村产业融合,进而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14)申云、李京蓉:《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共富效应及空间分异》,《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雷泽奎等认为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业经济增长结构,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15)雷泽奎、祁春节、王刘坤:《数字乡村建设能驱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吗?》,《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张岳等认为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农业服务业发展和农民创业实现农民经营性收入增加(16)张岳、张博、周应恒:《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收入水平与收入结构的视角》,《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3年第3期。;齐文浩等系统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如何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和普惠金融等方式提升农民创业活跃度,实现农民收入增长(17)齐文浩、李明杰、李景波:《数字乡村赋能与农民收入增长:作用机理与实证检验——基于农民创业活跃度的调节效应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罗千峰等认为数字技能通过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18)罗千峰、赵奇锋、邱海兰:《数字技能与农户财产性收入——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当代经济管理》2023年第7期。;张良等认为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推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提高农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水平进而显著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19)张良、徐志明、李成龙:《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张雷等认为数字乡村建设能够缩小数字鸿沟和提高信贷可得性,进而促进农民创业来增加农民收入(20)张雷、孙光林:《数字乡村对农户创业的影响机理》,《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徐静等讨论了数字技术的使用对农民经营性收入差距的影响(21)徐静、万俊毅、韩亮:《数字技术使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与农户经营性收入差距——基于CLDS数据的实证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年第6期。;孙俊娜等认为数字技术通过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互联网电商平台高质量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途径带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创造就业机会进而直接或间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22)孙俊娜、胡文涛、汪三贵:《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作用机理、理论阐释与推进方略》,《改革》2023年第6期。。
现有研究围绕数字乡村建设以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展开了一定研究,但鲜有学者对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缺少对数字乡村建设能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讨论。因此,本文旨在已有文献研究基础上厘清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农民收入的理论机制,明确当前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农民收入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农民收入的理论机制
农业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来推动智慧农业发展、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和提升农民数字技能,以数字化技术服务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充分利用信息、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为农民增收提供内在驱动力。具体来讲,数字乡村建设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增加经营性收入,通过丰富和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工资性收入,通过优化农民资产配置增加财产性收入(见图1)。
图1 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理论机制
(一)提高农业质效,增加经营性收入
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互融合,能够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资源,进而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
1.完善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家家通网线,不断提高农村网络覆盖率。一是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学习农产品选种培育,科学选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学习农业灌溉技术,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灌溉方法有利于保护农作物和促进作物生长。学习病虫害预防治理方法,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减少病虫灾害发生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农民不断学习最新的农业生产方法,提升农民素养,能更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优化农业经营管理手段,使农业生产达到“1+1>2”的效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2.利用互联网信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农民的数字技能,农民利用互联网搜集和分析信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产品种类,有利于增加经营性收入。一是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让更多城市居民在闲暇时追求宁静安逸的乡村生活,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乡村基础建设水平,不断改善乡村环境卫生,畅通城乡之间的信息渠道,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旅游,进一步推动农民经营农家乐等非农产业,进而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二是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对产品市场销售数据、大众喜好程度进行分析处理,互联网处理信息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生产的滞后性,农民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产品市场销售信息选择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量,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3.建设乡村电子商务平台,转变农业销售模式。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促进乡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一是农村在地理、交通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处于劣势地位,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需要通过中间商对农产品进行集中购买,中间商会利用农村信息闭塞压低农产品价格,获得高额利润而损害农民的利益。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农民可以直接与买家进行沟通,减少交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二是电子商务可以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通过网络直播带货,让农民与消费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感知农产品生产背后的故事与过程,线上体验农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购物满足感,同时消费者利用网络对心仪的产品进行主动的宣传,有助于增加农产品的知晓率和知名度,提高农产品销量,减少农产品库存积压而产生的储存费用,从而增加经营性收入。
(二)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工资性收入
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取得的收入作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来源单一化,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再就业渠道和人力资本要素供给等方面提供方便,农民在农闲时,可以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关的工作,增加工资性收入,为生活提供更稳固的保障。
1.从事非农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特征,农民可以利用农闲时间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增加工资性收入,改善生活水平。数字乡村建设引入互联网,缩小城乡信息差距,农民即使足不出户也能了解城市的就业信息,扩宽信息来源渠道。农民的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逐渐提升,能够通过互联网搜寻和发布个人就业信息,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和机会成本、缩短农户待业时间,提高找工作的效率,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而利用传统方法寻找工作,农民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就业信息,难以利用农闲时间从事非农工作增加工资性收入。
2.转变农业销售模式,创造就业岗位。数字乡村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些数字技术能够有效分析农业生产的环境、市场信息等进而促进农业发展。数字乡村建设能够引导外出能人返乡利用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通过淘宝、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转变传统农业销售模式,在此过程中也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增加了农村的就业岗位,村民可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提升自我技能,满足新岗位的要求,提升就业水平和就业率,增加工资性收入。
3.农民返乡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数字乡村建设促进互联网在农村范围内普遍使用,互联网的发展为农村普惠金融提供了发展空间,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农业发展不断融合,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就业创业渠道(23)刘锦怡、刘纯阳:《数字普惠金融的农村减贫效应:效果与机制》,《财经论丛》2020年第1期。。数字普惠金融降低农民融资门槛,减少金融服务的成本,提高农民使用金融服务的积极性,也为农民提供了资金支持,支持农村小微企业发展,有利于实现农业创新发展,激发农民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优化资产配置,增加财产性收入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人口流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农村呈现农业边缘化、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动力短缺以及农民老龄化等困境,农村缺乏足够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缺少人才引导农业转型升级,仅依靠农业生产的农民可支配收入较低,可供理财的资金较少,农民的理财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导致农民财产性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较低。
1.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数字乡村建设引入互联网,农户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自我数字技能应用于农业生产的选种、培育、防治病虫害、收成等过程,成为激发农业生产的内在动力,进而带动农业产量增加和质量提升,创新农业生产和销售方式,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此外,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农民收入的提高也必将导致农民供理财资金的增加,进而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2.数字技术赋能农村金融,改变农村金融服务方式。以往农民通过传统的金融机构实体网点办理业务,但农村在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等方面处于劣势,银行网点分散且数量少,农民参与金融活动的意愿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现代金融科技在农村的应用节省了农民办理业务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24)周才云、刘森:《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机理及实证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具有极大的便捷性和时效性,有利于增加农民理财的意愿。
3.数字技术赋能农民,提高农民数字技能。数字技能的提升增强了农民参与金融市场交易的能力,能够维护和改善金融理财环境,农民使用网上银行等方式合理选择理财产品,优化资产配置,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利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实现农民增收。
三、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面临的现实困境
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农业提质增效、拓宽就业渠道和优化资产配置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数字乡村战略”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都强调要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数字乡村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影响了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民增收的进程。
(一)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不高
由于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地势落差,这种先天的劣势导致农村交通阻碍了农产品流通和交换,加之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村地区经济得不到良好发展。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决定了其在教育、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上的劣势,这些因素导致农村地区在互联网普及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程度上与城市相比具有很大差距。2023年3月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的5G基站数达231.2万个,全年新增5G基站数达88.7万个,农村网民规模达3.08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1.9%。和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地区5G基站数量少、互联网普及率较低,大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使农业现代化得不到有效发展,不利于农业生产提质增效,阻碍农民增收。
(二)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有限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2022年我国一二三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10.5%、24.0%和44.7%,较上一年分别提升0.4、1.2和1.6个百分点。我国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从2012年的1.66提升至2022年的1.75,但第一产业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仅有小幅上升。由此可见,农业数字经济不论是渗透率还是全要素生产率都落后于工业和服务业。数字经济在农业农村的应用有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推动电商发展迈向新台阶、促进农村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农业部门数字经济渗透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不利于有效发挥数字经济推动农民增收的作用。
(三)数字人才匮乏
农村大规模劳动力人口流入城市资本密集型部门,高素质人才留在城市中追求更高的工资与更好的生活质量,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强,劳动力难以长期留在农村地区。一是农村缺乏优质劳动力资源,包括能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的匮乏很难为数字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指导。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发展具有不同特点。农村人才匮乏,缺乏优质劳动力为农村的科学发展提供支撑,难以为农业生产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提供动力,不利于农村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二是缺乏能对农民进行专业培训的技术人才。农民不能熟练使用现代农机设备和利用互联网对农业进行精准选种、培育和灌溉等,不利于农业生产提高质量增加效率,不利于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农民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搜寻和发布就业信息,不利于从事非农就业,进而影响工资性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民使用电子设备的技能不熟练,老年人对手机银行、银行智能柜台等存有怀疑态度,农民较少会通过电子设备对资金进行管理和配置,不利于财产性收入的增加。
(四)资金供给短缺
目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在推动农民经营性、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增长方面存在资金困难,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缺乏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支持。一是中央财政支持有待提高。数字乡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农村各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数字产业需要注入大量资金,根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发布的《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为182.1亿元,投入少且集中在东部地区,资金缺乏。农村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困难,难以提升农业生产率,不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社会资本支持不足。数字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可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降低融资门槛、减少融资成本,吸引小微企业落地农村,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农村地区多山地、丘陵,交通不便,劳动力少,考虑到农业生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受气候、自然灾害等影响回报率不稳定且较低的原因,缺乏经济发展动力,发展相对落后,社会资本对农村数字建设的投入更为谨慎导致普惠金融发展受到阻碍,难以有效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五)技术创新不足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以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农业数字化取得一定成绩,但数字农业技术创新水平不高,缺乏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25)吕小刚:《数字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农业经济》2020年第9期。,智能农业机械设备适用性差、耐用性差。此外,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较慢,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情况有所不同,数字农业科技研究成果泛化,缺乏针对性(26)李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政策创新》,《经济体制改革》2022年第3期。,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融合程度较低,数字技术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效果不明显,农业发展缺乏竞争力,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阻碍农民经营性收入增加。
四、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创新探索
数字乡村建设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新动能,但也面临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不高、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有限、数字人才匮乏、资金供给短缺和技术创新不足等现实困境,应通过以下措施推动数字乡村发展,进而带动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一)提升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水平
加速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建设“新基建”弥补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经济发展短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27)陈宗胜、朱琳:《论完善传统基础设施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政府作为“有形的手”需要积极发挥作用。一是政府要增加财政资金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宽带覆盖率,推广落实乡村5G基站建设,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在农业农村应用的场景,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此外,加大信息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生产体系、服务体系,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二是政府可发布相关政策激发企业、社会团体等参与投资,多方位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政府主导投资风险。
(二)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发展
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产品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探索农村发展新模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是利用数字技术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农民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动植物生长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后,对环境进行优化管理,使农产品质量达到最优。数字技术与种植业、养殖业等融合,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此外,广泛采用高投入、高产出、高品质、高效益的现代农业模式减少人力操作带来的风险和损失,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促使其转向非农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二是推动农村电商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电商创新农业销售模式,随着农村网络覆盖率提高、农民数字技术的提升、农村物流成本的大幅下降,农村电商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积极影响,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开拓如直播电商、跨境电商、即时零售等模式,推动农村电商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产品销量,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农村电商发展还将带动农村快递物流、包装、分拣、仓储等配套业务的发展,增加农村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三是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利用和挖掘农村特色自然、人文资源,推动农村特色旅游、休闲农庄、体验农业等的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8)孙俊娜、胡文涛、汪三贵:《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作用机理、理论阐释与推进方略》,《改革》2023年第6期。,实现农民收入增加。
(三)培养和引进数字人才
数字乡村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带领,需要培养和引进更多人才进入农村。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村电商行业发展,农业电商与数字乡村建设相互赋能,促进农业生产方式、销售方式和商业模式的转型与升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9)吕丹、马歆、江朦朦:《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农业工程》2020年第6期。。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例如掌握互联网以及市场营销技能的人才,这就要求农民掌握一定的数字技能,能够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农业生产和销售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使农业提质增效,增加收入。一是开展农业教育课程,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为农户提供有关数字化农业生产的数字培训服务,通过培训使农民具备一定的数字技能。目前农村出现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培训中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对数字观念落后和学习能力弱的中老年群体进行智能手机和电脑使用的技能培训;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创业人群和青年劳动力群体进行直播带货、电子商务、普惠金融等数字技能培训(30)殷浩栋、霍鹏、汪三贵:《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现实表征、影响机理与推进策略》,《改革》2020年第12期。。二是发掘有利于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农业人才。政府应加大人才激励政策,解决农业人才生活服务、医疗卫生保障以及安全等问题,激发相关农业人才投身数字乡村建设的热情,成立专项资金为农业人才提供发展空间;完善人才奖励政策,对有重大贡献的农业人才给予奖励,加大宣传力度以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氛围,政府应在数字化专业人才与乡村发展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根据乡村发展需要引导数字化人才下乡发展,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四)增加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充足资金。数字乡村建设仅靠政府财政资金支持难以满足数字乡村发展的需要,容易出现数字项目建设实现周期过长、建设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政府除了对数字乡村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外,还需要建立社会资本鼓励机制,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的方式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一是地方政府应针对地区发展的重点与特色产业进行专业评估,为不同农村地区给予一定的差异化财政支持,同时要加大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防止资金滥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对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贡献的企业及个人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扩大影响力,带动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乡村振兴中。要支持互联网企业积极投入数字乡村建设中,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降低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门槛。
(五)提升技术创新力
数字乡村建设持续赋能农民收入必须提升技术创新力,加大科技投入,因地制宜引导农业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提高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带动农民收入增加。一是发展“精准”农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大科技投入,建设农业园区,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形成“精准”农业模式,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监控,更新农业生产设备,使用大型智能农用机械和智能灌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因地制宜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相适应。在引入新一代数字技术时,要对不同地区进行调研分析,中东部地区应因地制宜实现农业现代化,东部地区城市化发展进程快,可以城市带动农村,加快数字化转型,利用互联网科技精准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中部地区多平原适宜进行农作物种植,推动粮食生产,形成“全国粮仓”,确保粮食安全。西部地区走绿色发展道路,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缓解沙地林地种植困难与人民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建设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节水农业基地。从中东西部出发,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农业发展促进农村地区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