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升路径探究
2023-08-13董陈萍
董陈萍
[摘 要] 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规范高校权力运行、提升治理水平,助力高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政府部门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的与日俱增,提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已迫在眉睫。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在权威性、队伍建设、信息化水平、结果运用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高校可以基于协同理论视角,从加强审计认知协同、强化人力资源整合、加强信息技术协同、推重审计整改协同等方面探究高校内部审计提质增效的路径。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升;协同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2023. 11. 003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3)11- 0011- 04
0 引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足见党和国家对下好教育发展这一战略“先手棋”的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和人才的培育离不开高校的高质量发展,高校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内部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高校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完善内部治理、规范权力运行、推进廉政建设、助力高校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强化高校内部审计效能,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已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协同理论视角,探究提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路径,对有效发挥内部审计“治已病、防未病”功能,提升高校治理水平,护航高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提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意义及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协同的必要性
1.1 提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1]。高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内部审计的保驾护航,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提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是响应党和国家号召、适应时代发展,助力高校和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自2018年中央审计委员会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内部与外部经济业务活动日趋复杂,高校内部审计作为保护和促进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服务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环节,其工作质量的提升迫在眉睫。
1.2 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协同的必要性
协同理论由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哈肯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只有一个管理系统内部,人、组织、环境等各子系统内部以及相互间协调配合,一起围绕目标协调运转,才能创造“1+1>2”的协同效应 [2]。自创立以来,协同理论在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3]。高校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涉及多元主体的开放性系统,只有建立内部审计系统各要素之间、高校其他子系统之间以及与校外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系统之间的跨职能、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多元参与和相互制衡的协同治理理念逐渐成为高校治理的主流[4]。部分高校也开始设立内部审计协同机制,如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等,但尚未形成具体协同机制模式[5]。实际工作中协同不足或缺乏实质性协同,制约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作用的发挥。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协同,对提升高校审计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效能,助力高校高质量发展十分必要。
2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审计权威性不足,存在内部审计工作认知偏差
长期以来,高校自身对内部审计的功能认识不清,仅将内部审计视为形式工作,忽略了其在高校治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随着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理念逐漸被理解和接受,但仍有很多教职工,甚至领导干部对内部审计工作存在认知偏差,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足,阻碍了其效能的充分发挥。一是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度不高。由于部分高校领导缺乏与内部审计的深入接触,相较于组织、人事、财务等部门,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缺乏明确的认知,部分高校尚未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或仅将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财务部门合署办公,部分高校虽然单独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其隶属层级和报告层级不高[6]。内部审计工作仅停留在业务层面,而非高校治理层面,未真正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融入高校日常管理过程。二是被审计对象对内部审计存在抵触心理。高校内部审计具有外部强制性特点,部分教职工将内部审计工作视为“找茬”,忽略了内部审计部门“内部顾问”的角色,配合度较低,甚至对其存在抵触心理,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受到较多阻碍。三是内部审计人员自我定位存在偏差。由于人员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内部审计部门缺乏权威性等原因,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尚未真正找准定位,仅将内部审计工作视为完成任务,不深查,不深究,不敢深究,缺乏与领导、教职工积极主动的沟通,影响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功能的真正发挥。这些认知偏差使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做到实质性协同,制约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
2.2 审计队伍建设不足,审计协同存在困难
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队伍质量的提升。随着高校的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业务量不断增加,覆盖面不断扩大,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这对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队伍仍存在短板。一是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由于人员编制受限、领导重视度不高等原因,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往往由一名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承担某个审计项目,甚至一名内部审计人员同时身兼数个审计项目,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工作量很大,项目完成耗时较长,审计工作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这种工作模式和繁重的工作任务也使内部审计人员无暇进行培训和自我提升,更难以与其他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进行协同。二是内部审计队伍缺乏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较为单一,多由财务或校内其他岗位转岗而来[7],缺乏具有综合素质的审计队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往往将招聘“门槛”设置为审计或财会专业,较少涉及工程、法律、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也往往局限于审计专业的培训,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并无学校其他职能部门相关专业知识或实践经验,使内部审计人员在沟通技巧、信息化技术利用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加大了内部审计工作协同的难度,不利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
2.3 信息化水平较低,审计协同平台运行不畅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契机,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偏重财务、科研、资源管理等方面信息系统的建立和维护,缺乏对审计信息系统平台建设的重视[5],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内部审计协同平台运行不畅。一是缺乏专业的审计信息系统,难以实现在线实时审计。由于领导重视度不高、资金紧缺、内部审计人员信息化管理能力不足等原因,不少高校尚未购买或开发出切合自身实际的审计信息系统,内部审计人员仍采用传统手工方式进行审计,既耗时耗力,又容易遗漏重要审计信息,此外,很多高校仍采用纸质形式进行审计报告的传达、批复[8],审计组成员之间也无法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严重影响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二是部门之间存在数据壁垒,信息难以共享协同。尽管部分高校在财务、科研、资产、人事等领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不同部门之间的软件系统、数据标准不尽相同,信息化建设“自成一派”[9],审计部门与学校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尚未畅通,不利于审计线索的发现和审计整改的跟踪执行,也给审计工作的协同增加了难度。
2.4 审计结果运用不足,整改协同有待加强
内部审计作为高校的“免疫系统”,出发点在于发现问题,落脚点在于解决问题并防范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有效发挥“防未病、治已病”功能。然而目前很多高校仍存在“重报告、轻整改”现象,阻碍了审计质量的提升和审计作用的真正发挥。一是审计成果运用不足,“屡审屡犯”现象依旧存在。审计整改停留在就事论事层面[10],忽略了以往审计揭示问题的倾向性和普遍性,仅在形式上进行整改,或者不对整改成果进行跟踪,不对共性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很难发挥内部审计“防未病”功能,在浪费审计资源的同時也不利于高校治理体系的完善。二是审计结果公开度不高,整改协同较弱。审计报告的形成不是审计工作的终点,不少高校未充分重视做好审计整改的“后半篇文章”,审计结果公开往往仅限于审计部门、被审计单位、财务部门之间[11],不利于其他部门对审计工作的监督,更难以充分实现审计结果共享,这给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动协同带来了困难,也很难将审计成果真正运用到高校治理中去。
3 协同理论视角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升路径
3.1 提高站位,加强审计认知协同
统一对内部审计的正确认知,是为内部审计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实现实质性协同的关键,是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全体教职工提高站位,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观念,深入理解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纠正认知偏差。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提升内部审计权威性。明确党对审计工作的统一领导,构建审计工作协同机制,将内部审计提升到高校治理层面,加强顶层设计,贯彻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设立协同监督委员会,制定协同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协同各职能部门和全体教职工的价值理念和思想体系[5]。二是高校领导要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度。加强自身与内部审计的深入接触,清晰认识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等方面的重要性,带头强化内部审计责任意识,为内部审计工作环境的持续优化创造条件。三是内部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宣传推广。内部审计人员要找准部门和自身的正确定位,并通过审计进点会、网络媒介、案例宣讲、知识竞答等方式使全体教职工接触与了解内部审计的内涵和功能,消除抵触心理,争当高校内部审计的谋划者和参与者,为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提供内生动力。
3.2 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力资源整合
内部审计人员量和质的提升,以及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协同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升的保障,高校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配备,着力打造综合素质过硬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加强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协同。一是合理配备内部审计人才,强化部门内部人才协同。高校要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所需编制,通过校外公开招聘、校内选拔、借调等方式多渠道引进具备审计、财务、法律、管理、工程、信息技术等专业背景或实践经历的内部审计人才,改变单个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承担一个或多个审计项目的工作模式,由不同专业人才组成项目组,加强人才间沟通交流,形成良性互动。此外,内部审计人员也可通过在内部审计部门不同科室轮岗学习来补齐专业短板,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二是构建内部审计兼职人才库,强化高校内部人才协同。除相关文件明确规定不能参与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外,学校可在其他职能部门、学院和附属医院遴选审计相关人才,构建内部审计兼职人才库,补充内部审计人员力量。三是通过培训持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强化行业间人才协同。要支持和保障内部审计人员理论知识、政策法规等各方面的培训。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手抓,同时,抓住内部审计协会等平台组织培训的机会,通过与其他高校的内部交流,强化内部审计行业内协同创新。四是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强化与社会审计力量的协同。学校可聘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分担部分内部审计工作,以弥补内部审计人员缺乏、队伍结构单一的不足。同时加强对委托业务的管理和复核,严格筛选并动态调整内部审计业务合作中的中介机构。在工作过程中与其加强沟通交流,进行协同合作,统筹整合审计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力量[12]。
3.3 打破数据壁垒,强化信息技术协同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信息技术协同是实现跨职能、跨部门和跨领域合作创新,助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校应充分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一是建立高校专用审计信息系统,实现在线实时审计。根据内部审计工作需要,收集和整合审计基本资料和各项数据,建立数据关联关系,并将其嵌入业务系统,实现内部审计业务指挥、管理、作业在线化,内部审计人员可在平台内共享各自收集到的审计信息并进行分析预测和协同办公。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不断优化的过程,可以建立已审计项目信息数据库,进行审计整改跟踪的同时加强审计成果运用,促进高校内部审计控制关口前移,实现内部审计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二是畅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平台,建立数据共享机制。高校要加强内部审计信息系统与财务、资产、基建等重要业务系统之间的互相联通,尤其是要强化高校内部监督体系的信息系统平台建设,解决“联而难动”的困难,减少资源浪费,增强组织、审计、纪检、财务等部门的监督合力。通过信息共享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精准、高效定位风险并进行防范[13]。三是加强内部审计人员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应关注区块链、云计算[14]、大数据存储和管理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及时掌握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并不断优化数据的取数方式和分析方法,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高校应支持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大数据审计实践应用培训,促进新技术新方法在审计实践中的有效应用。
3.4 加强审计成果运用,推动审计整改协同
强化审计成果的运用,推进结果共享和整改协同,对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与高校治理水平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是加强审计成果运用,推动审计关口前移。通过审计信息系统平台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并对审计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共性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形成风险清单和审计成果数据库,利用学校网站、OA系统、公众号、审计处网站、审计信息系统等平台共享风险清单,鼓励其他部门自查自纠,既能有效防范“屡审屡犯”现象的发生,也有利于内部审计“防未病”功能的发挥。二是促进审计结果公开,加强整改协同。在不违反保密制度的情况下适度公开审计报告和审计整改报告,接受全校师生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和建议,召开审计整改推进会,成立由多部门组成的审计整改小组,联动各相关部门做好审计的“后半篇文章”,如联动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务资产等部门进行督查整改与问责,既能提高审计整改的严肃性和公信力,又能加强审计整改协同,提高审计整改效率。
4 结束语
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高校要深入分析自身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审计认知协同、强化人力资源整合、加强信息技术协同、推动审计整改协同等途径充分利用协同力量,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为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主要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現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导论[M].张纪岳,郭治安,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1.
[3]徐超,张雅.协同视角下政府审计资源管理研究: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资源为例[J].会计之友,2019(9):114-118.
[4]郝军.高校内部审计协同治理框架探讨[J].当代经济,2016(33):108-110.
[5]蔡凌伟,陈微云.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协同路径探索[J].会计之友,2022(4):128-131.
[6]夏午宁,张键琦.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研究:基于《“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启示[J].会计之友,2022(19):24-29.
[7]古明月.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14):7-9.
[8]候俊会.高校内部审计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路径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17):92-94.
[9]陈智敏.对高校内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20(7):56-60.
[10]隋伟燕.巡视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优化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21):18-21.
[11]陈路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12):16-18.
[12]巩凤,周云龙.基于协同理论的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协作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21(7):79-84.
[13]廖宏伟.新时代内部审计在推进高校内部治理中的作用探究[J].中国内部审计,2022(10):54-56.
[14]上海市审计学会课题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队伍建设研究[J].审计研究,202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