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文旅产业人才发展:需求表现、制约因素和涵养路径
2023-08-13梁佳媛
摘要:文化和旅游行业高度融合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路径。在新的时期,县域文旅产业有着独特的人才需求,也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立足县域文旅产业实践,着眼文旅人才需求,找准破解县域文旅产业发展人才瓶颈的思路与方向,从政策制度、教育培训、就业环境等层面探讨县域文旅产业所需人才的培养路径,助力县域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文旅产业;人才涵养;产教融合
作者简介:梁佳媛,威海市文登技师学院经济师(邮政编码 264400)
中图分类号:C969: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3)03-0063-04
县域是以县区为中心、乡镇为联系、农村为后盾的区域,在高质量发展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22年5月,中辦、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文旅功能县的目标任务。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文化和旅游产业高度融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最近几年,现代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加速推进,形成综合性产业矩阵,成为带动“百业旺”的引擎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也逐步提高。本文立足县域文旅产业实践,着眼文旅人才需求,提出破解县域文旅产业发展人才瓶颈的思路与方向,从政策制度、教育培训、就业环境等层面探讨县域文旅产业所需人才的培养路径,助力县域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一、县域文旅产业人才需求表现
作为连通城市群、都市圈和乡村网的重要纽带,县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就是从事服务业的人才。县域文旅产业需要在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和领域深耕,其人才需求有着独特的表现。
(一)从国家战略层面看
根据《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县域文旅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产业服务配套设施,加强县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增强文化旅游专业功能。从乡村振兴角度看,文旅产业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效路径。从科技发展角度看,数字中国和数字乡村建设为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推动力,科技创新推进现代文旅业态迭代转型,推动文旅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内容重塑,新的产业场景模式不断涌现,促使从业人员结构调整。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文旅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人才培养培训和学科建设结构指明了方向。此外,文化旅游细分行业政策主要聚焦乡村振兴、科技融合、传统文化资源活化等领域,行业细分领域发展潜能非常大,文旅行业从业者将迎来职业技能、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挑战。
(二)从产业延伸范畴看
现代文化和旅游产业已发生了系统性变化与拓展,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某种产业形态,而是形成了能为人们提供多元化、全要素、新业态服务的综合性、复合型产业矩阵。在这个大环境下,文旅企业岗位需求量加大,对从业人员专业要求提升。2023年3月,山东省组织的首场文旅企业专场招聘活动中,754家文旅企业提供了12337个招聘岗位。数据显示,文旅企业更青睐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要求求职者在专业技能之外,同时具有新媒体运营经验、短视频制作、直播等技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以及高质量发展的导向,对行业人才培养及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跨领域、跨专业、复合型和创新型是人才需求的显著特征。
(三)从产业发展预期看
文旅产业成为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切入点。2023年,各地纷纷出台举措刺激文旅消费,市场活力迅速恢复,居民文旅消费需求旺盛。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文旅部以及山东省文旅部门的数据,2023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达到3.08亿,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山东省内游客接待量达到3916.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0.3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34%。县域文旅消费强劲复苏,以台儿庄古城为例,2023年春节期间共接待游客68万人次,比2022年增加了172%,数据好于2019年的同期水平。
(四)从县域经济体实际情况看
传统的导游、解说员等文旅行业岗位需求依然巨大。随着市场的强劲复苏,县域经济文旅行业将重新步入辉煌期,就业市场供需两端的活跃度快速回升,用工需求量明显增加。另外,伴随电商时代到来,短视频直播、新媒体运营等新型市场营销手段日渐兴旺,自驾游、研学游等新型旅行方式大行其道。在这种情况下,县域文旅行业人才需求变得愈加多样化,新型岗位大量空缺。根据2023年3月山东省首场文旅企业专场招聘活动德州市数据来看,新媒体运营岗位数量占据了总数量的8%,研学类岗位也有3%,这说明文旅行业人才结构正悄悄发生改变。
二、县域文旅产业人才制约因素
从历史经验来看,受地域发展及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县域文旅产业人才招聘工作长时间内都处于一种“先天不足”的境况;从文旅融合发展方向来看,跨行业融合、数字化创新、多元化发展是现代文旅产业的明显特点,而文旅领域复合型人才储备空缺成为制约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2]这一点在县域层面尤为明显。县域文旅行业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高,缺少与发展战略高度匹配的领军人才,群体结构、人才供求、就业环境、薪资水平等都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从业者整体素质结构与发展战略不匹配
目前在文旅行业范畴内,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占比过小,大量一线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持有量低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从业人员整体能力素质与文旅产业技术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相差甚远。大部分文旅企业领导层、决策层人员缺少“文旅运营”专业思维,对文旅市场发展趋势缺乏专业性判断和认知。多数大型文旅集团的支柱业务是房地产等其他实体经济项目,文旅项目开发只是其顺手开发的第二产业或开拓业务的问路石,平日的经营活动大多以政府扶持为主,缺乏专业运营管理人才。有的企业引进了高层次文旅人才,但没有给予人才足够尊重和良好待遇,人才流失情况十分严重。
(二)文旅市场人才供求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当下文旅市场交叉融合、新业态、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对高学历、高能力、高素质的新型人才有迫切的需求,而文旅市场人才供给呈现结构性矛盾。
从人才存量角度看,目前文旅产业的从业人员整体学历层次还不高,优质人才供给不足。从2020年人口普查结果来看(表1),全国绝大多数文旅行业从业人员的学历在大学以下,住宿和餐饮业甚至有高达九成的从业人员学历低于大学专科,人才供求与产业需求严重不匹配。
从产业需求角度看,文旅行业尤其缺乏懂文化价值创新的人才、了解文旅市场懂文旅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具备全球视野的人才。
从培训发展角度看,文旅行业普遍缺乏专业的人才培训基地,员工获得系统性培训的机会少。企业不够重视这方面的培训,未对相关岗位进行必要的培训设计,没有把员工的培训和组织的战略发展目标、组织文化的塑造紧密结合起来,培训内容宽泛、针对性不强,培训成果转化不显著。
从人才储备角度看,文旅产业方面“产教融合”程度低,教学内容、培养方式与市场脱节,高校及职业院校的校内课程培养内容都与文旅一线需求有差距,跟不上实践发展需要。
(三)就业环境与产业战略不匹配
从宏观层面分析,“人才”这一核心资源要素还没有被文旅行业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整个社会层面还没有形成支持保障文旅人才发展的用人机制,文旅人才发展的资源要素尚未充分聚集,文旅领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未与文旅行业体制改革协同推进,难以全面打开文旅人才引领产业聚集创新发展的局面。
从微观层面分析,职业资格标准不明确、行业薪酬体系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是文旅产业顶尖人才缺乏的重要因素。相比于现代文旅业态的丰富种类、多行业交叉的现状,相关文旅产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非常少,职业技能等级与职称贯通政策还没有全面落地。例如,山东省文旅领域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职称贯通政策目前还仅限于艺术、群文、文博等专业,而这些专业人员大部分在事业单位工作。
(四)薪资待遇与产业地位不匹配
文旅产业总体薪酬水平不高,员工从业满意度、获得感不高。文旅产业人才在企业运营中难以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发展空间受限,无法产生强烈的工作动力和荣誉感。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行业平均薪资待遇数据来看,文旅行业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的平均薪资仅为全国平均薪资的一半左右。低薪水、待遇差这种情况在县域文旅从业人员中体现尤为突出。2022年,浙江台州学院的调研发现,近年来旅游行业人才短缺和流失现象日益严重。部分企业用工缺口超过三分之二,文旅从业人员年流失率甚至达到35%,其中一半是年富力强的三四十岁的熟练人才。
三、县域文旅产业人才涵养路径
人才是引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而人力资源深度开发不足是限制县级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通过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人才发展空间的拓展以及文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用能力的提升,才能夯实文旅产业人才涵养的基础,提高人才的匹配度,契合当下文旅产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一)创新文旅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地方政府应把握战略大局,结合本地发展实际,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政治、组织、制度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发现、引进、培养、培训县域的文旅产业人才。
地方政府要完善文化和旅游人才发展支持措施,以重大人才计划为牵引,加大文旅领域高层次、特殊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并优化相应的人才服务配套机制,实现高层次文旅人才的灵活使用;摸清文旅行业方面核心人才库和紧缺人才信息,加大人才发展投入,为文旅行业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储备预算经费。要以发展的眼光界定文旅人才标准,拓宽选才视野,优化引才渠道,开通文旅人才发展的绿色通道,搭建文旅人才的流动发展平台。对于急需的重点人才、特殊人才,要给予人才足够的尊重,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人才归属感更强,从而激发他们最大化发挥个人能力,成为地方发展的“长期质优股”。
(二)完善文旅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在培养方向上,要结合基层文旅产业需求,推出契合于文旅人才特征的培养方式,有侧重点地培育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以及领军型人才。要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又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促进文旅产业“金领”“白领”“蓝领”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二是在学科建设上,积极吸收国际上先进的文旅理念,引进“在地国际化”教育资源,基于所在地的高校和职业院校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跨学科、多维度的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与实践。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产业相关学科体系建设,共同搭建“一体化”培养人才的模式,探索文旅产业校外导师制、文旅产业特色学徒制,将学校课程与当前政府的项目、企业的攻关课题结合起来,促进文旅领域产学研结合、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推动人才培养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高度契合。[3]
三是在社会培训上,依托开放大学等教育资源,积极组织文旅企业从业人员参加行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使员工个人的提升与行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循环。[4]注重培训效果反馈,对培训内容、形式等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5]例如,针对某县级城市旅游酒店智能化水平低、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应支持酒店服务业参与当地职业学院联合办学,共同制定“酒店行业人才战略计划”,按需定制培养一批懂管理、会经营、有素质且具有创新精神和企业家思维的酒店职业经理人,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三)拓展文旅产业人才发展空间
一是政治吸纳。政府要当好“红娘”,为企业牵线搭桥,为人才提供交流窗口,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建立动态的文旅人才智库,把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取得突出成效的优秀人才吸纳进来。推荐智库成员参选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将有关文旅产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和建议措施纳入党委政府决策视野。
二是资源整合。整合政府及各行业的相关资源,以当地的文旅产业集团、乡村振兴工作站、文旅产业孵化基地等为平台,筛选有市场经验的人才担当职业经理人,对全域文旅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招商引资和整体运营。充分发挥退休老专家、老教授以及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艺大师等“瞪羚”作用,形成一支通晓本土文旅情况、具有乡土情怀、热爱支持家乡发展的本地文旅专业领军人才队伍,通过“文旅志愿服务”等柔性引才政策,凝聚起“带不走”的文旅人才隊伍。
三是打破壁垒。激励引导文旅行业领域的“能人”进行职业资格认定,并贯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开展文旅人才职业评定,在“1+X”证书制度实施等方面展开生动实践,探索制定文旅行业内的具体标准,提升业界话语权。
(四)提升文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用能力
文旅企业要建立适合组织特点的选人用人机制,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到企业发展的全过程,选到合适的人才,培育可用人才,提升人才效率,减少管理成本。企业要主动与高校、职业院校深度合作,与学校共同建立“企校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产业需求导向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将岗位培训内容提前到学生毕业前,培养具备岗位胜任力、与产业需求高度匹配的人才。企业还要畅通人才发展渠道,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提供各种员工福利和激励政策,为员工安心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年度盘点报告(2021)[EB/OL].http://www.cinic.org.cn/hy/ly/1251332.html.2022-03-04.
[2]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职业院校“双高”建设强势发力,人才培养改革掀起新高潮[N].中国文化报,2022-06-28.
[3] 王淑珍.现代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 俞继凤.我国旅游行业职业培训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4):15-17.
(责任编辑 胡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