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计教学方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
2023-08-13王庆勋
王庆勋
(天水市武山县马力镇北顺九年制学校 甘肃 天水 741300)
体育教学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学科新课改等教育政策的落实和应用,使社会和家长开始重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认为开展体育教学并不能只为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服务,还应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疏解学习压力,借助体育教学避免在初中阶段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同时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情况的分析和调查来看,体育学科教育价值和教学质量还有提升空间,因此教师应顺应教育政策的相关要求,调整和丰富体育教学模式,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体育运动中,以便培养良好的运动素养和学习能力。
1.巧妙设计教学方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1.1 有利于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状态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科目的增多和知识学习难度的提升都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会采用增加学习时间的方法保证学习质量,但长时间保持坐姿对学生的身心会造成一定的负担,不利于该年龄状态下身心的正常发育和成长,这就需要借助合理的体育运动达到舒缓疲劳的作用。而且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身体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通过开展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够增强骨密度帮助骨骼更快的成长,还能够提升血液循环效果帮助排出身体垃圾。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帮助不同,如慢跑等跑步运动能强化学生的肺活量,而瑜伽等舒缓型运动能增强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和免疫力,可以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保持最佳的身体状态。
1.2 有利于缓解学习压力和紧张情绪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学习经验和认知能力的限制,解决问题时存在一定片面性,使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而通过开展适宜的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还可以在团队合作型的体育项目中建立深厚的友谊,有利于借助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初中学生面临着教师和家长等多主体的学习压力,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紧张的学习情绪之中,不仅会影响学科学习的质量,还会增强疲惫感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但通过巧妙设计教学方法开展初中体育教学能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可以使大脑在外部刺激的作用重新活跃起来,有利于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调节到最舒适的学习状态,还能够避免失眠等不良生活问题的发生。
2.巧妙设计教学方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应用分层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基础差异
初中体育教学面对的教育对象主要是青少年群体,这一时期既是他们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也是其完善思想认知的重要时期,由于初中生生活阅历和生理年龄的限制,并没有完善的世界观和价值判断作为指引,对事物本质的判断存在一定片面性,理解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稍差,在学习生活方面还普遍依赖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身体的不断发育和成长也会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会增强内心的敏感度和自尊心,因此在开展初中体育教学时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方法,重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能时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1]。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考虑到班内学生在运动基础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性,应用分层教学理念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依据学生性别差异设计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以便满足初中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有利于推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在体育课堂中的落实。同时在应用分层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教师还应依据运动种类的不同营造相应的体育学习氛围,借助外部因素的渲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以便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在学生参与不同体育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还应从不同角度观察学生的运动状态和身体状况,对于运动基础和身体素养较差的学生,教师应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减轻这部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心理压力。
以人教版七年级全一册《篮球》为例,本课主要了解移动、持球、行进间运球和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等基本篮球技术动作,掌握行进间绕杆运球上篮的组合术动作,并在实践比赛中掌握篮球运动规则提升自身竞争力。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男女生在身体对抗能力和运动基础方面的差异性,教师应以性别为基础对班内学生进行分组,并依据性别特征开展分层化篮球教学,为男女生制定不同的篮球训练目标和要求。同时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在同性别之间开展篮球比赛,由教师统一进行相关的技术指导和赛前训练,有利于为学生应用篮球理论知识和运动技巧提供更多机会,在实际运动中还能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能使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充分符合学生的基础差异。
2.2 改进传统教育模式,灵活设计教学目标
要想真正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先对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不足和优势进行反思,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模式,以便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进提升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在体育学科新课改相关教育政策的引导下,强调体育教学应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育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以便将体育知识内化为自觉行动[2]。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科学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作用,以积极的情绪和认真的态度开展课堂教学,并依据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灵活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增强教育模式的针对性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以便增强学生对各类运动技巧的掌握深度,培养体育综合素养。同时由于体育教学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许多学生会由于理论知识不足或运动技能掌握不扎实出现运动损伤等问题,因此教师在改进传统教育模式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注重对教学和练习形式进行优化调整,引导学生合理开展热身练习和运动后的舒缓活动,并向学生普及相关的运动损伤知识。另外教师不能只注重对体育动作和运动技巧进行示范,还应在课堂中留出时间用于解答学生运动疑问,通过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增强对学生基础运动状况的了解,以便营造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推动高效体育课堂的建构。
以人教版七年级全一册《乒乓球》为例,本课应了解直拍握法和横拍握法两种不同的乒乓球握拍方法,以及乒乓球运动的特点,掌握正手发球和反手攻球过程中步法移动的不同,体会乒乓球运动中攻守变化的精妙之处。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乒乓球运动,对发球方向和力度的掌控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面对学生进行运动示范的形式,教师可以站在学生队伍的中间展示不同的乒乓技巧动作,这样每位同学都能更清楚的了解动作要点,能够提升学生自主练习过程中动作的标准性,有利于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进行乒乓球发球和推挡练习,要求学生分别用正手和反手两种姿势进行连续击球,增强对乒乓球基础动作要领的掌握。
2.3 调整自由学习形式,提升运动教学效率
在学科新课改教育政策中鼓励学生自由学习,强调教师不应过于限制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发挥,以便依照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同进行个性化的培养,但如何应用教育模式充分发挥自由学习的效果,也是体育教师现阶段应重点思考的教学问题。因此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自身教育经验不断调整自由学习的形式,确保体育学科运动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先将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向学生讲解,使学生能在明确的教育任务指引下开展课堂练习,以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目的性[3]。随后教师可以对本课的体育运动进行系统化讲解,以教材技术动作为基础进行适当拓展,使学生能有效掌握标准化的技术动作。同时教师应事先确定技巧讲解的重点部分,有计划性的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教师还应将教材中专业性的描述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概括性语言,降低学生学习运动知识的难度。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展示相应的技巧动作,使体育运动知识能生动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开展自由学习提供更多参考。并且教师还应以户外运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样不仅能为学生开展自由锻炼提供更好的运动条件,还能满足素质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便于增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能够充分发挥自由练习对课堂学习效果的巩固和提升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能使课堂练习目标得到高效完成。
以人教版八年级全一册《体操》为例,本课主要了解一足蹬地翻身上、支撑后摆转体90度挺身下和支撑单腿摆越成骑撑等单杠技术动作,掌握不同技术动作肢体和腿部的发力点,学会利用单杠这类体操器材增强身体灵敏性和协调度。由于本课技术动作相对较难,在学生开展自由练习前教师需对相关动作进行示范并讲解注意事项,再由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自由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运动学习的长期性,应指导学生在多次练习中反复积累运动经验,并对学生错误的技术动作进行及时纠正,以便增强单杠动作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同时教师不应对学生的练习方式和时间安排等进行约束,鼓励学生依据自身运动能力调整练习模式,以便保持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兴趣。
2.4 丰富体育教学方法,合理组织运动游戏
在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大多数教师会选择示范加讲解的模式,虽然这种方法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但会限制学生理解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长久下去学生甚至会产生极强的反抗心理。因此为避免这类教学问题的出现,教师可以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这样既能减轻教师的讲解压力,又能增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体验感和参与感,能够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游戏对处于每一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中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时,也应合理应用游戏教学法,在不同游戏中融入体育运动技巧以便创新课堂练习形式,依据教材中体育运动种类和技巧的不同设计个性化的游戏方式,还可以利用游戏满足带领学生热身和放松的课前任务[4]。这样既能利用游戏活动辅助教师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又能建构趣味化的体育运动氛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提高课堂中运动练习的效率。
以人教版八年级全一册《田径》为例,本课应了解中长跑、跨越式跳高和侧向滑步推实心球的重要技巧动作和锻炼作用,掌握在田径运动中增强心肺耐力、身体爆发力和下肢弹跳能力的方法,学会在长距离跑步运动中培养自身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在田径教学中长跑是最难完成的体育项目之一,是学生最抗拒的体育训练形式,因此在现阶段初中体育课堂中开展长跑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运动中加入一些趣味化的游戏如:折返接力跑、跑步竞赛和警察抓小偷等游戏。由教师为学生制定游戏规则,并作为裁判员确保游戏进程的推进,在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跑步耐力,能够降低长跑运动的难度,有利于使原本单调的长跑训练变得趣味化。
2.5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运动水平
在现今教育背景下,不仅强调应突出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还关注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综合学习能力,因此在新阶段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不同体育活动中完成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借此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完善和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对班内学生体育运动基础和运动能力的了解进行科学分组,并组织多元化的小组合作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潜力,以便满足学科新课改对体育教学的要求[5]。在小组内部,学生可依据学习任务的不同进行自由分工,合理发挥个人能力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体育训练的形式,是尊重学生主体性学习地位的有效体现,能通过设置不同的小组任务整体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还能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有利于改变以往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方式,能够带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以人教版八年级全一册《足球》为例,本课主要了解头顶球、运球过人和抢截球等篮球基本技术,以及实战过程中简单的战术配合方法,通过组织以足球为主要形式的游戏和比赛深入了解足球比赛规则和计分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对班内学生足球运动能力的了解将其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小组活动前对脚内侧踢球的足球动作进行分步骤讲解,以便学生能真正了解这一技术动作的重点。随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足球技巧动作的练习,在小组内部交流切磋的过程中提升动作标准度,最后再由教师对小组练习成果进行检验,能够有效提升对足球运动技巧的掌握程度。
2.6 组织体育竞赛活动,增强体育竞争意识
在初中体育课堂中,许多运动项目都有极强的竞技性,这也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原因之一,在竞赛类的体育运动中更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组织体育竞赛游戏,使学生在多人比拼训练的环境中掌握更多体育运动技能。同时也能认识到自身在某项运动方面的不足,以便更好的完成课堂训练目标,有利于推动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落实。
以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羽毛球》为例,本课应了解羽毛球运动中握拍、步法、发球和击球等基本技术动作,以及比赛过程中的得分规则,重点学习正手挑后场球的反击动作。在讲解完羽毛球运动的基本动作后,教师可以安排运动实力相当的学生进行羽毛球比赛,并设立不同的羽毛球奖项,使学生能在实战训练中了解自身运动水平,以便提升教师羽毛球教学的针对性,通过增强体育竞争意识带动课堂学习效果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巧妙设计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在不同教学环节中贯彻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便于增强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因此教师应不断更新体育教学观念,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使体育课堂真正成为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良好运动习惯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