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葫芦艺术引入临夏地区初中美术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2023-08-13王晓琴
王晓琴
(临夏市新华小学 甘肃 临夏 731800)
引言
新课标强调学校应加强对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突出艺术在教育中的地位,合理设置实践类课程,提高课程的综合性,拉近课程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习到更多与生活相联系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美术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优秀民间艺术的学习,将临夏雕刻葫芦艺术融入地方美术教学,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临夏民间美术资源的特殊性,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1.雕刻葫芦艺术在临夏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
1.1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所需
初中美术教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会融入地域性内容,比如将雕刻葫芦艺术融入美术教学实践,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根据学校教学条件,综合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提供特点鲜明的校内外课程资源。雕刻葫芦艺术作为临夏优秀民间美术资源,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作为美术资源开发和利用,这符合初中美术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同时也符合教学改革纲要提出的要求,便于学校完成三级课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程的适应性,有利于拓宽学生文化视野[1]。
初中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应彰显地域性特征,由于学生开始对传统文化逐渐淡忘,导致很多优秀文化遗产得不到人们的重视。课程教学改革给地方美术教学带来发展契机,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当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课程实践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课程理念的延伸。地方民间美术资源是民族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上与现代化艺术有着相似性,雕刻葫芦艺术是临夏地区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也是历史见证的重要印记,生动的记录了当地历史发展,所以将雕刻葫芦艺术引入临夏初中美术教学课堂意义重大。
1.2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新要求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对文化与生活的关注,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美术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并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下突出美术的地域特征,帮助学生逐步产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感受美术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文化遗产的尊重。现阶段初中美术教育加大了对人类生活和课程间的关注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地方美术资源的保护。以葫芦艺术为主开发校本课程符合新课标要求,这对民间美术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
1.3 自然环境发展所需
临夏地区长期以来就有种植葫芦的风俗,葫芦繁育能力很强,可以遍地生长,不仅可以食用,也能器用,是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文化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葫芦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由于葫芦是草本植物,枝茎为蔓,和“万”谐音,所以“蔓带”和“万代”有着谐音的关系,因此人们会将葫芦看作是吉祥的象征,认为葫芦和茎叶有着“子孙万代”的寓意。一直以来葫芦在民间都被看作是吉祥物,和民俗艺术甚至是神话传说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会在葫芦上作画赋诗。雕刻葫芦艺术内涵丰富且制作工艺多样化,和当地人们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临夏雕刻葫芦艺术有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当代中小学学生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忽视了本地区的民间美术,所以将雕刻葫芦艺术引入临夏地区美术教学实践,既是当地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有利于雕刻葫芦艺术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1.4 符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初中生的年龄普遍在12-15岁之间,此时正处于少年期,是童年到青年期的重要过渡阶段,此时的初中生思想上处于“半成熟”和“半幼稚”的阶段,是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此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思维出现了可逆性,自我意识已经觉醒,学生已经产生了独立精神,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审美意识的形成要求学校加强对美术教学的改革。将雕刻葫芦艺术用于美术教学环节,这不仅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也有利于推动学生审美意识的提升,比如学习葫芦制作工艺,经过活动与体验提高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将雕刻葫芦艺术融入临夏地区美术教学,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对新事物了解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加深对身边生活的关注,同时也有利于弘扬优秀的葫芦文化。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深刻的感受到葫芦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体验美的同时追求美,潜移默化的形成审美意识。
1.5 雕刻葫芦艺术自身具有特殊优势
将雕刻葫芦艺术引入临夏地区美术教学,有利于彰显葫芦艺术自身的特殊优势,具体如下:(1)葫芦艺术具有独特性优势,作为临夏民间美术资源,葫芦品种多样且造型十分独特,对于图案的应用经常会融入地域性事物与风俗文化,增强了文化产品的艺术性。雕刻葫芦艺人以精湛的工艺创造了葫芦制作方式,临夏还有专门的葫芦艺术展馆和研学体验场所。(2)雕刻葫芦艺术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葫芦是当地人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品,用途广泛,葫芦有着实用价值,能够食用,也可以药用,疗病祛痛。而雕刻葫芦艺术有着一定的欣赏与收藏价值,能够用来制作工艺品,贴近人们的生活,符合环保理念,学生学习雕刻葫芦艺术,因其制作工艺特别细腻,可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细微事物的能力,提高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雕刻葫芦艺术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葫芦的外形十分自然且古朴,自古便有着“福禄”的象征寓意,同时与文学、民俗文化紧密联系。葫芦艺术象征着美好,是十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有着极高的精神文化价值。将葫芦艺术引入地方美术教学,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历史文化[3]。
2.葫芦艺术在地方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实践
2.1 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现阶段美术教育主要集中于童年、少年以及青年等阶段,初中生的年龄普遍在12-15岁之间,少年期的初中生对于颜色十分敏感,面对新鲜事物会主动探究,对于抽象材料有着较强的使用能力,他们最初会无意识的记忆,伴随着记忆范围的扩大,学生开始对事物进行有意识的记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其思维活动逐渐宽阔,这对于其具象思维的发展意义重要。地方初中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将雕刻葫芦艺术引入其中,带领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进行葫芦工艺品制作,感受地方艺术特点。
一般情况下初中美术教材都会注重学生对于美术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但往往忽略了学生美术创作能力培养。实际上,艺术作品不应当被形式美法则所局限,现阶段的美术教育以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关键,启发学生创造性,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引导学生鉴赏葫芦艺术品,品味其中的艺术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产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唤醒学生对艺术的保护意识。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师指着讲桌上被盖住的葫芦艺术作品,向学生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猜一下这是什么物品?随后,教师掀开布,向学生展示临夏雕刻葫芦艺术作品。学生观察与探讨后,教师利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葫芦艺术图片,提出问题:“如此精美的艺术品,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吗?”“观察图片后,大家可以说一下自己最喜欢的葫芦艺术作品,以及喜爱它的原因。”有的学生表示自己喜欢《十二生肖》作品,认为它的制作十分精良,且充满中国元素,作品看起来十分生动形象,活灵活现;有的学生表示自己喜欢唐占鸿老师制作的葫芦作品,整个作品的层次十分丰富,充满立体感。教师直观的向学生呈现雕刻葫芦艺术作品,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唤起生活体验,通过问题的巧妙设置,以及教师与学生的问答,为学生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加深对雕刻葫芦艺术的研究,增强对民间美术资源的认同感[4]。
2.2 传授雕刻葫芦艺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2.1 基于原材料开展雕刻葫芦艺术知识教学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但教学场地有限,美术学科教学时间较少,雕刻艺术自身存在危险性,所以教师为了让学生珍惜眼前的雕刻材料,可以利用葫芦,通过雕刻葫芦来传承葫芦艺术。寻找原材料,向学生开展雕刻葫芦艺术的教学,讲解有关葫芦艺术的背景和制作方法。雕刻葫芦艺术一般可以用于彰显传统书画,传达其中的表征意义,向人们寄托美好期望。人们常常会在葫芦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等供玩大家观赏把玩。随着雕刻葫芦艺术的发展,雕刻葫芦开始将针与刀一同使用,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通过向学生演示雕刻葫芦艺术品的制作过程,感受雕刻葫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为接下来的动手操作与实践做好准备[5]。
2.2.2 以雕刻葫芦艺术为基础开发美术课程
葫芦艺术中,雕刻葫芦蕴含着十分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这对于临夏地区美术教学有着重要的帮助。将雕刻葫芦艺术引入美术教学环节,使其纳入课程体系,根据地方美术教学目标,将雕刻葫芦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新课程标准下,地方美术教学实践应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设计特色化课程,使雕刻葫芦艺术被有效的用于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以及当前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开发基于拓展的美术课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对民间艺术资源的了解渠道,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从而在内心深处爱上民间艺术。
通过雕刻葫芦艺术教学,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其艺术思维的发展。教师为学生确定主题,在保障学生安全的情况下自主雕刻,附上说明性文字。学校可以专门筹建艺术作品陈列馆,筛选学生优秀作品定期展览,这样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2.2.3 结合校园文化进行雕刻葫芦艺术的延伸应用
艺术有着一定的感染力,将葫芦艺术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中蕴含的艺术内涵。雕刻葫芦艺术能够从美术教育延伸到其他学科,将各部分内容串联在一起,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点的延伸与拓展。比如从种植葫芦开始,到雕刻葫芦、画葫芦以及写葫芦,挖掘美术教学中葫芦艺术的价值内涵,组织学生进行关于“葫芦的一生”的绘画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掌握葫芦的种植生长以及使用相关内容,感受劳动实践带来的体验价值,深入挖掘葫芦文化,潜移默化的提升个人艺术审美水平,不断锻炼创新意识,提高地方美术教学质量。
2.3 立足于葫芦艺术创作理念,开发校本课程
2.3.1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原则
首先,适应性原则。关于葫芦艺术的校本课程开发需体现适应性,结合临夏地区初中美术教学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确保课程内容的完整与合理,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内容上积极向上,满足学生当前身心发展规律,挖掘临夏地区葫芦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内涵,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实践。
其次,实践性原则。初中美术葫芦艺术教学活动中,应彰显活动内容的实践性,教师需带领学生一同进行鉴赏或者参与活动时间,基于教师的统一指导完成葫芦艺术学习,经过师生互动,学生最终了解了葫芦艺术,学会制作相关工艺品,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知识与技能,感受其中的制作方法,加深对葫芦艺术的喜爱。
最后,发展性原则。初中生学习葫芦艺术能够深入了解民间美术资源,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坚持发展性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关注学生对于葫芦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兼顾其日后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价值观念的确立有着重要意义。
2.3.2 基于葫芦艺术创作理念,拓宽学生文化视野
通过认识与把握葫芦的特性,对其进行改造与优化设计,从而为葫芦赋予了艺术理念,葫芦符号的象征性更加显著。经过不断的发展与改进,葫芦艺术应运而生。临夏地区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葫芦艺术创作理念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1)以形取意。从视觉形象入手,葫芦形状特殊,这对葫芦艺术的逻辑生成有着基础性作用。葫芦的形态结构上主要分为两个主体空间,上部比例小,下部较大,整体圆润,颈部曲线顺滑,葫芦中空密闭。讲解马家窑文化中的盆口束腰双耳罐,向学生展示其漏斗形柱状体,寻找其与葫芦形状的关联。(2)因质成材。葫芦与其他草本植物不同,质地十分独特,这对葫芦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葫芦属于中空包裹型的物体,其结构特殊,外表皮质比较坚硬。人们对于葫芦艺术的创作一般着眼于外表皮层面。葫芦硬度适中,可以使用刻刀在葫芦的表面刻画图案并留下痕迹,且葫芦的外壳不容易腐坏,制作的成品能够长期保存,所以葫芦是十分适合人工雕琢的材料。
传统美术教学活动中,教材中涉及到具体门类的民间美术知识一般只有一节课,课时量不足,且内容缺乏针对性,学生无法感受民间美术资源的深刻内涵,也难以掌握其中的制作工艺。以葫芦艺术作为研究对象,在充分了解葫芦艺术的基础上,将其引入临夏地区美术教学,经过可行性研究分析,实现课程新编。以葫芦艺术为主题,围绕美术课程的不同学习领域,对教学内容进行主题性设计,设置成连续性的葫芦艺术大单元美术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葫芦艺术的文化内涵,学习葫芦制作工艺,实现对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传承。学生先认识葫芦艺术,感受艺术的独特性,鉴赏后为后续的探索实践课程做准备。教师带领学生一同鉴赏葫芦制作工艺,利用互联网收集自己喜爱的葫芦艺术作品图案,前期可将这些图案在纸上绘画出来,然后在教师的讲解下进行葫芦雕刻,让图案呈现在葫芦上。
总结
总而言之,寓意吉祥的葫芦满足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民俗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传统文化的一项独特载体。将葫芦艺术引入临夏地区美术教学中,有利于丰富初中美术教学内容,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引导学生掌握优秀民间资源,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教学内容,传授雕刻葫芦艺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立足于葫芦艺术创作理念进行教学实践,提高初中美术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