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小学数学思维可视化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2023-08-13王军生
王军生
(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岘塬学区马路塬小学 甘肃 临夏 731600)
所谓思维可视化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方式,把一些抽象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形象化,融入知识学习,剖析内涵,优化所学,融入自身知识体系,感受学习乐趣,感知学习魅力,提升教学效果。优化学生所学,促进数学体系的完善。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思维可视化,理解知识内涵,达到提升学生。兴趣的目的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内化数学知识,从而引导他们在数学探究的过程中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观点。能够更加灵活地去对问题分析、解决,提升自信,丰富内容,构建完善框架,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
1.通过动手实践,让数学概念更加真切
要实现有效的思维可视化教学就需要把可视化学习方式传递给学生,对知识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融入其中,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学习,强化理解,完善知识体系。获取有效的学习经验。当新旧知识有一定关联性的时候,学生来学习效果往往会更好,因此教师在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展现思维变化的过程。这样就能够把数学学习与生活有效的对接起来,使数学概念更加真切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相关知识的时候,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了关于没有余数的除法相关的计算。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没有余数的除法并没有有余数的除法常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情境设计的原型,把数学知识蕴含其中,巧妙地展示出来。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喜欢的苹果,来设计分苹果的情景。教师可以给出问题“小红和她的四个好朋友一起出去玩儿,他们一共带了十个苹果。如何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每一个人?每个人能分到多少个?如果小红不吃苹果,把这些苹果分给剩下的四个人,那么剩下四个人当中,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教师引导学生先对问题进行思考,然后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来获取问题的答案。学生会发现,当人数变成四个人的时候,每个人分到两个苹果,还多出来两个。教师就可以通过思维可视化的方式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经验相结合,展示出多出来的两个苹果,以此来引出余数的相应概念。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多出来的两个苹果在算式当中应该怎样表示。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化元素,引导学生融入其中,能够更加便于深度学习。
2.引导画草图,清晰解题思路
数学学习中,要能够认识到思维可视化应用的必要性,灵活的应用画草图。这也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数浅谈有效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解题的方法和思路,突破学生思维的难点,使学生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规律,掌握解题的方法。比如,教师设计一道数学应用题“工程队计划修一条路,预计每天修三千米,一共五天可以修完。但事实上,工程队只花了四天就完成了全部的修路任务。那么,工程队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修了多少路?”通常而言,在遇到这类数学问题的时候,常规的解决方法是计算出这条路的总工作量。然后再算出实际每天的工作量,最后,再用实际每天的工作量减去原计划每天的工作量就可以得到问题的结果。但是,这种解题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草图的方式来展示解题的思考过程。
3.利用思维导图,使数学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数学知识本身都是一环套一环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围绕着知识体系进行学习和复习,能够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去进行学习,让他们从已有的经验当中汲取有效的信息,结合经验走向新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瞻前顾后地展现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看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且通过思维导图的建立构建具有个性化的数学知识网络。通过这种思维可视化的学习方式也能够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总结知识,用图示的方法去归纳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内化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表内除法相关知识的时候,很多学生可能在自己的头脑当中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尤其是有一部分学生对于除法的定义以及计算方法并不是掌握地特别牢固。因此,教师不要急于进行新知识的讲解,而需要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建立思维导图,一边回忆旧知识,一边补充思维导图。在固定思维导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相互提醒,完善思维导图。针对那些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的学生,教师需要引导他们由点到线,然后再由线到面。要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知识的扩散。把与除法相关的知识盘点起来,搭建个性化的思维导图。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进一步的成长,让他们能够更加系统化地去进行学习和分析。这样,学生探究的热情会更高涨,他们的思维也会更加的活跃,在完成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能够实现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
4.运用表格教学法培养学生严谨思维
在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用表格进行教学可以将知识横向和纵向对比展示,从而实现知识内容的可视化。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教学中,基于内容,灵活的应用表格进行知识的学习,或者在教学中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完成表格填写。通过表格训练,让学生的思维更具严谨性。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单位换算相关知识时,教师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学生对于单位的认识,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单位换算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完善框架,基于学生需求开展教学,丰富所学内容,深化知识理解,加深对知识学习的印象,以此强化知识学习效果。许多学生在单位换算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一下长度单位以及面积单位的换算过程当中学生存在问题较多。学生在单位换算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单位换算进行整理,将其制作成表格,使得知识内容更加直观。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换算时,千米与米的换算率是1000,其余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率是10。在面积单位换算过程中,需要学生将两个数量之间相乘,从而得到换算率。同样的方式也可以应用于体积单位的换算率计算。通过表格的制作,让数学知识更具结构性条理性,使学生更为清晰的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更具严谨性的数学思维。
5.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思维的可视化,不仅可以以图画的方式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语言的形式进行描述。通常情况下,在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时,要注重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深化知识,培养数学思维。为此,教学中,数学教师需要合理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方式,给学生构建表达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地展现自己的数学问题。学生如果可以将自己的问题大胆的描述出来,教师就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现状,学生的学习水平。强化沟通交流,深化知识认知,培养数学思维,优化数学知识的学习,构建完善知识体系。例如,学生在学习圆相关知识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设计任务,让学生寻找到圆心之后,将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进行探讨分析。小组在探究过程当中,发现将圆形纸片进行对折,两个折痕交叉处就是圆心。也有的小组通过探讨发现,圆周上画出一条切线之后,在切线上绘制垂直线,重复操作,就可以在圆上寻找到两条直线的交叉点,这个点就是圆心。通过小组合作就能够获得结论,之后学生将自己的探究结果用语言描述出来,从而充分的体现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的描述,教师能进一步的基于学生现状,有效引导,感知学习魅力,构建知识框架。
6.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思维可视化教学,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图形来进行表征,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应的数学定理和数学概念。数形结合方式可以实现数和形之间的有效转换,在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上是很有帮助的。例如,计算题是很多学生需要反复练习且存在问题的重点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计算,有效提高数学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混合运算相关知识的时候。学生需要熟练的掌握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而单纯的运算练习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教师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借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幅关于农场的图片。在图片当中,学生可以看到有六只奶牛,四只猴子,八只小鸭子。教师就可以结合图片上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图片当中一共有多少种小动物?每种小动物分别有多少个两只?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习的加减乘除来计算问题。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列算式的方式来展现思考的过程。利用这种方式,整个课堂氛围会非常活跃,学生表现的更加积极,主动探索,加深对于数学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思维可视化开展教学,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意义,强化学习兴趣,激发积极性,培养数学思维,优化教学效果。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着一定的提升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灵活地采用思维可视化教学方式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呈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也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