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中的情感解读
2023-08-13李鹏
李鹏
《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在秋日登高时所见的景象,抒发了内心孤独、寂寥、苦悶的情感。杜甫在年轻时曾游历四方,后前往长安应试,却因奸相李林甫弄权而落第。为谋求进身之途,他不得不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谋求官职,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最终虽被朝廷授予了官职,却依然不受重用。安史之乱后,杜甫流落至西蜀一带,疾病缠身,再加上年纪渐老,再难回到故乡,因而心中常有悲情。《登高》一诗充分地表达了杜甫的身世之叹。下面,笔者就详细解读一下诗人在《登高》中流露出的情感。
一、悲秋之情
秋日之景虽萧瑟,但观景之人不同,其获得的感受往往也会不同。同样是以“秋景”为题材,王维笔下的秋景是清新雅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刘禹锡笔下的秋景是宁静祥和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杜甫笔下的秋景却是凄清肃杀的。在诗作的开篇,诗人便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作者描写了“急风”“高天”“沙渚”“飞鸟”等物象,勾勒出一幅悲秋之图,极力渲染出秋日的肃杀。不同的意象相互映衬,为诗歌奠定了“悲”的情感基调。时逢寒秋,草木萧瑟,风急天高,猿声不断,鸟儿在空中不停地徘徊,想要寻求一处栖居之所。此情此景,让诗人心中倍感凄凉。诗人以“风急”起句,营造了悲凉的气氛,之后又对“落木”“长江”作了细致的描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抬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树。秋风吹过,树叶纷纷掉落。“萧萧”二字加重了“衰败”之感;“无边”和“不尽”则扩大了空间,将人的视线由眼前的“落木”和“长江”引向远方。而江水滚滚的景象又容易使人联想到“时光”,从时间层面让人感受到悲伤。无论是空间上的遥不可及,还是时间上的转瞬即逝,都给人一种苍凉、悲怆之感。这种悲怆和苍凉既来源于诗人笔下的景色,又来源于诗人的内心。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天地万物之上,使悲秋之意更为浓厚。颔联紧紧承接首联,使得悲秋之情随着“萧萧”的落叶和“滚滚”的江水,弥漫于天地之间,让读者也能与诗人感同身受。
《登高》一诗因秋而起,诗中的情也因秋而变得更浓。这无边的秋色触动了诗人的心,诗人便借此道出内心的悲、苦、痛。无论是高天、长江、沙渚还是落木,一旦入诗,便沾染上了这浓烈的悲意,成为承载诗人情感的容器。
二、思乡之情
前四句诗重在写景。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的秋景为全诗奠定了“悲”的情感基调。“一切景语皆情语”,很显然,他并非为了“悲秋”而“悲秋”,而是要借此来抒发内心的愁绪。那么,他所“愁”的又是什么呢?在颈联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万里悲秋常作客”,其他人“悲秋”可能是因为不忍看万物凋零,杜甫“悲秋”则是因为“常作客”。唐代的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很显然,杜甫笔下的“万里悲秋常作客”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只身一人,同样是在他乡漂泊,同样恰逢秋日,他们都因孤苦无依而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如果说《登高》的前四句诗是在借秋日之景含蓄地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那么“万里”一句则是直抒胸臆,直接道出了他“悲秋”的原因。杜甫在年少时也曾度过了一段衣食无忧的时光,后历经战乱,四处奔波,流落他乡,难以回到家乡,只能对着无边的落木和不尽的江水长声哀叹。“万里”一词反映了离家之远,“常”字则写出了诗人旅居他乡的状况。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后四处游历,又因安史之乱而被迫前往西蜀,寄居于浣花溪畔,之后又迁至夔州,途中奔波流离,始终难有安身之所,再加上年事渐高,其思乡之情越加浓烈。《登高》一诗正是杜甫在夔州居住时所作。
“万里悲秋常作客”虽只有七个字,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无时无刻不想回到家乡,却又无法回到故乡,只能对着萧瑟的秋景叹气。
三、孤寂之情
如果说“万里悲秋常作客”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那么“百年多病独登台”则表达了其孤寂之情。因为他常年飘零他乡,不得回归故里,对家乡的思念便变得更加浓郁。而“百年多病”则写出了他当时糟糕的身体状况。自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精神和肉体遭受着双重折磨。其身体每况愈下,以至于卧床不起。这种糟糕的身体状况无疑更让他感到烦闷。“多病”二字并非诗人无法回乡的托词,而是他对自身生活状况的真实概括。古人常言“多事之秋”,是指一个人如果经历了太多磨难,其心境自然也会发生变化。诗人原本满怀抱负,以为凭借才华可以报效国家,结果非但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反而还因乱军身陷囹圄,在他乡漂泊。个中凄苦,难与他人细说。“百年多病”已经是人生中的不幸,“独登台”则加重了这种不幸。在正需要家人陪伴的时候,他却流落他乡,独登高台,身边没有亲近之人。这是何等的孤寂?试想:高台之上本就清冷,罕有人迹,诗人形单影只,登上高台,望不见故乡,只能感受到天地的苍茫。疾病缠身、漂泊他乡、孤苦无依……对一般人来说,有任何一样都会难以承受,更何况是将这些不幸叠加于一身?诗人借《登高》一诗表达了身处异乡、无人相伴的孤寂之情。之后,诗人自然而然地发出身世之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回望自己这一生,经历的磨难实在太多了,如今双鬓染霜,壮志难酬,想喝杯酒消愁,又因身体不好而只得作罢。
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虽然杜甫在《登高》中并未发出如此深重的叹息,但诗句中的悲苦却早已充塞天地、溢于笔端。他改变不了任何事,甚至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只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向前走。
总之,《登高》一诗中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阅读这首诗,我们不难体会到其中的悲秋之情、思乡之情和孤寂之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