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学名师奖遴选指标及实施
2023-08-13袁建美罗熊
袁建美,罗熊
(北京科技大学教务处,北京 100083)
教学名师奖是教育部倡导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内容之一。各高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相继推出校级和省市级教学名师奖,近年又推出校级和省市级青年教学名师奖。教育部开展的评选教学名师活动能凸显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性[1]。教学名师奖的设置摆正了教育教学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的位置,理顺了教育教学与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强调教育教学主体所发挥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青年教师是支撑高等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托举着高校发展的未来。高校设置青年教学名师奖能够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各级别的青年教学名师奖都需经过校内遴选。本文以青年教学名师奖校内遴选为例,分析遴选评价指标设置的特征,探讨完善遴选指标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一、校内遴选评价指标的应然研究——指标特征
高校只有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并科学实施,全面了解和把握评选指标体系的内涵及变化[2],才能最大化地体现奖项设置的初衷与意义。青年教学名师奖校内遴选是最基础的评选,是推荐参评更高级别的重要依据。高校只有保持校内遴选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才能实现遴选的公平与公正,才能把代表本校最高水平的参评教师推荐出去,增强参评教师在高校中的竞争力。青年教学名师奖校内遴选评价指标应具有如下特征。
(一)科学性
对于校内遴选本身而言,科学的评价指标能为遴选的顺利进行提供科学的评判依据,使遴选结果更加客观、遴选质量得到保证。
对于青年教师个体而言,科学的评价指标具有导向性,能指导教师端正教育教学思想,为他们指明努力方向。科学的评价指标能促进青年教师抓关键环节、补薄弱环节,使教学改进有的放矢。
对于学校而言,科学的评价指标可为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抓手,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可比性
评价指标的设置应与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息息相关。对教师个体具有横向可比性的指标内容才有利于青年教学名师奖的校内遴选。
高校在评价指标中设置的教改成效内容最能体现教学名师奖的“教学”属性。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承担与成果产出最具可比性。青年教师普遍拥有高学历,他们的外语水平普遍很高,因此,高校可以在评价指标中去掉关于外语水平的弱可比性内容。有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是每个青年教师的必备技能,因此,能否制作多媒体课件也不再作为评价指标的内容。
(三)动态性
青年教学名师奖校内遴选指标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体现,是青年教师教学工作学习的重要遵循。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布局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在保持评价指标相对稳定的同时,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体现高等教育的时代精神。
为了契合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标体系由模糊向具体过渡,指标内容呈现多元化,参与评审的主体也由单一的教师过渡到学生也参与其中。评价指标中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应增加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指标内容,强调思政元素的渗透,体现新时代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目前,各高校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给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以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二、校内遴选评价指标的实然分析
青年教学名师奖校内遴选包含函评和现场授课环节,函评评价指标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价指标体系(本科)为依据,并参考《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综合评价指标(本科)-专家用》[3-4]。青年教学名师奖与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评选的最大区别是,增加了参评教师的现场授课环节。现场授课环节的评价指标参考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的评价指标。
(一)函评评价指标
与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评价指标相比,青年教学名师奖校内遴选评价指标去掉了对外语水平的要求(分值为5分),更加注重教学水平和教改成效。值得关注的是,教学改革与成就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内容与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的要求一致,指标内容区分度明显,这表明学校对青年教师的高标准、严要求,保证了青年教师的培育质量,助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青年教学名师奖校内遴选函评评价指标与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评价指标相比,具体来说有如下变化。
1.指标内容
第一部分“师德师风”的指标内容比教师风范的指标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具有时代特征。将高尚师德纳入评价指标,强调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第二部分“教学水平与教改成效”增加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的内容,指标内容清晰明了,使得评价更加具体、更加利于横向对比。教学艺术与方法去掉了没有可比性的“要有自己研制的多媒体课件”内容,增加了“积极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内容,体现教育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模式创新,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教学融合。将第三部分的“教学梯队建设与贡献”修改为“教学协作能力”,重点考查青年教师在团队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对青年教师寄予厚望。第四部分的“科研工作”,在原有学术地位、科研能力、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增加了科研反哺教学的指标内容,要求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要互为依托、协同发展。此外,由于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是对青年教师的基本要求,去掉了“长期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坚持讲授基础课程”的内容,去掉了授课情况的单列评价指标。
2.指标分值权重
第一部分“师德师风”的分值增加10分,强调师德师风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教学水平与教改成效”的总分值增加了10分。第三部分“团队建设和贡献(教学协作能力)”的分值增加了5分,强调青年教师在梯队建设中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第四部分“科研工作”的分值下降20分,凸显了教学名师奖的“教学”属性,对青年教师有敦促作用。
笔者将青年教学名师奖校内遴选函评评价指标与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发现青年教学名师奖校内遴选函评评价指标更加科学、更有可比性、更能动态体现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要求。
(二)现场授课评价指标
青年教学名师奖校内遴选现场授课评价包含专家评价和学生评价。两类评价主体的评价指标均包含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板书、教学语言与教态以及总体印象五个部分。两类评价指标中,前四部分的指标内容是一致的,最后一部分的“总体印象”,专家的评价内容除了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和教书育人外,增加了课堂设计规范的内容,强调教师课堂设计的重要性和科学性。现场授课能充分展示青年教师在短时间内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能力、教师风范以及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教学互动过程,是一个完整教学过程的科学“微缩”。
三、校内遴选指标实施的实然研究——问题探究
就青年教学名师奖校内遴选评价指标的内容而言,函评和现场授课评价指标涵盖全面,既重视实际的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成效,又将科研反哺教学列为一项评价指标内容。在实际的校内遴选过程中,还有一些工作需要高校进行调整和改进。
(一)门槛设定问题
青年教学名师奖的设置掀起了青年教师崇尚教学、献身教学的热潮。该奖项是青年教师个人教学奖励的至高境界,吸引着广大青年教师积极申报。但现有的遴选机制却出现了这样的倒挂现象:参加青年教学名师奖的遴选者未能获得“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其根本原因是他们未能发表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
从函评评价指标可以看出,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是函评评价指标的内容之一,没有发表高质量的论文会直接影响函评成绩。但如果参评教师在现场授课环节表现得很出色,即使参评教师函评存在缺项指标,其综合评价成绩可能依然相对较高。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申报门槛的设定问题。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是区分教师个体教学成就的重要依据,因此,该指标应该是必要指标,是函评专家极其关注的一个必要观测点。
(二)函评待完善
1.师德师风评判主体不全面
目前,在函评过程中,只有教师评委对参评教师进行师德师风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评委很难评价一个陌生教师的师德师风,而学生评价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实际上,学生对教师师德师风的评价非常重要,学生与作为本导、硕导和博导的教师联系交往更为直接,更具话语权。
2.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不全面
对参评教师教学内容的评价,函评专家只能通过申报材料的文字描述进行感性判断,没有直观性。实际上,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条理性以及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内容中理论是否与实际进行了联系,以及教师是否将学科发展成果和国内外教改成果引入教学,评委只有通过亲临课堂感受教师的授课过程,才会有切实的体会和客观的评判。
(三)现场授课不完备
1.局限性
现场授课只是短时间内参评教师对一个知识点的讲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表演”性质,并不能全面地反映教师真实的常态化授课。因此,评委应考查参评教师的常态化授课过程。青年教学名师奖校内遴选的现场授课与单纯的讲课比赛应有所区别。
2.学生评委构成
通常情况下,学生评委只包含本科生。实际上,如果有研究生参与其中,对教师的授课评价将会更加全面。研究生知识面广、知识层次结构合理、站位更高,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学术性以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情况会有更贴切的判断和评价。
四、指标实现的使然研究——调整和改进方法
(一)提高参选门槛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青年教学名师奖是一项重量级的个人奖项,奖项的前期积累与沉淀都应该与校内遴选相关联。因此,学校可将申报人是否发表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纳入青年教学名师奖的申报资格审查。这种方式既能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又能保证校内遴选申报质量,增强高级别评选的校外竞争力,真正起到树立教学典范、提高学校社会影响力的作用。
(二)申报评审阶段重置
学校可将青年教学名师奖校内遴选过程由原来的申报、申报资格审查、函评和现场授课重置为预申报、正式申报、申报资格审查、函评和现场授课。在正式申报前增加预申报阶段。对于来年参加申报的教师,学校应要求其进行登记并提供所授课程的有关信息,通过跟踪,促使参评教师付出努力,真正讲好一门课,亲历和体会打磨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纳入预申报的评价指标中,更能提升遴选结果的客观性,从而修正评判主体对短时的现场授课和常态化课堂教学的评价偏差。
(三)充分发挥学生评委主体的作用
师德师风是考查一名教师是否合格的基本要素,优良的师德师风是青年教学名师奖申报的必要条件。学生对申报教师的师德师风最有发言权。因此,学校可以将学生对教师师德师风的评价纳入函评评价指标,实行师德师风学生评价一票否决制,这样的评价更加客观。学校应提高研究生在学生评委中的占比,实现对参评教师更加全面的评价,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四)降低现场授课的权重
由于现场授课时间的紧凑性,参评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可以获得较高的现场授课评价分值,综合评价分值也随之提高。针对参评教师综合评价分值相对较高而函评欠缺必要指标的现象,学校可以弱化现场授课环节,降低现场授课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强调授课功夫在平时。事实上,由于申报阶段的重置,对教师授课情况的客观评价已经形成,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更具客观性,能实现与现场授课殊途同归的评价效果。
五、结束语
青年教学名师奖校内遴选评价指标为青年教师指明了努力方向。高校科学有效地实施评价指标能引导青年教师及时查漏补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