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会与文化”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3-08-13齐娜
齐娜
(西安翻译学院亚欧语言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
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若教师还固守灌输式教学方式,会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吐槽”,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逃课”[1]。目前,高等院校课堂上玩手机、打瞌睡等不认真听讲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各种教学视频、教学公众号的出现,使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加,如果线下课堂缺乏吸引力,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势必造成不良课堂现象的出现。
针对这种现象,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曾表示:“‘金’就是值钱,‘水’相对廉价,水课是相对金课说的。可以说水课是不用心的课、技术含量低的课、过时的课、没有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课。”在教育部的倡导下,各高等院校掀起了一股打造金课的热潮。除了线下金课外,“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也是探索的重点。教师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在线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实现学习环境、学习资源以及学习方式相结合,实现有效教学。在此背景下,笔者在“日本社会与文化”课程中进行了混合式教学实践。
一、前期准备
(一)线上资源建设与选择
线上课程资源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线上资源,混合式教学改革就无从谈起。“日本社会与文化”课程资源基于西安翻译学院的慕课开放课程建设成果,并根据一流课程的要求,已录制44个视频,视频时长共423分钟。课程共十章,每章三课,涵盖了日本的地理、历史、生活、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课程内容主要讲解基本知识,并促使学生进行线上学习掌握。当然,并不是所有课程都要自己录制视频,大学慕课平台上有很多优秀的课程资源,选择与课程内容适配度较高的即可。
(二)课程内容重构
“日本社会与文化”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对标人才培养方案,在我校“培养具备健全人格与专业知识、国际视野与文化自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总目标指导下,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能力及专业理论基础、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在社会经济各领域广泛从事相关工作、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新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日本社会与文化”课程是西安翻译学院日语专业的限选课,每周2学时,在大四上学期开设,但大四学生已经学习了大二开设的“日本概况”课程,对日本的语言、社会、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第二,笔者从往届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得知,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日本概况”课程无非就是讲一些花道、茶道之类的文化常识,这类常识性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已经没有新鲜感。第三,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中日传统文化与实践”课程,学生已经动手练习插花、点茶。综上,“日本社会与文化”课程如何进行内容重构、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如何增加课堂吸引力,是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
因此,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解决难题的关键,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重构。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指导理念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因此,在开课前,教师要认真梳理知识点,让学生在线学习浅显易懂的知识,比如日本的地理位置、日本的历史、日本的文学等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通观看学习。线下学习主要通过任务驱动及讨论的模式进行教学,探讨日本的地理位置对日本人性格的影响等,这些需要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并梳理归纳的内容。
二、实施过程
(一)线上教学
“日本社会与文化”课程的线上资源可以参考《日本世情》,该书分为日本地理、日本历史、日本文学、日本社会等10个单元,每个单元3课,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视频至少每课录制1次,教师挑选有代表性的社会与文化现象进行讲解,把零散的知识梳理起来或融入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比如日本料理的季节感、日本男性的烦恼等,标题有吸引力,内容有一定的学术意义。线上教学占整个学时的40%,学生在第一学时观看视频后,每课都有测试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第二学时开始讨论,教师会在第二学时发放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讨论主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比如,在学习日本的科学技术现状时,可以讨论中国建设科技强国战略的意义,加深对中国科技现状的了解以及中国国家建设战略的理解。
(二)线下教学
线下课堂教学使用的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日本文化导读》,教学内容排除与线上重合的知识点,注重对日本文化的特点、日本人的国民性、日本人的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探讨,并与中国进行比较。课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对某一课题进行归纳整理,并形成一定的观点。
比如,关于日本的节日,学生在“日本概况”以及其他课程中已经有所了解,教师就没有必要对简单的知识进行重复讲解。因此,在线下课程中,教师要从中日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在课前要求学生对“日本节日中的中国元素”进行思考。如此一来,学生对日本节日的由来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与中国节日比较的过程中,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进行了深入思考。学生能验证日本文化在吸收外国文化时所体现出的开放性和主体性,同时也能体会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增强文化自信。
学生结束发言后,其他同学可以进行提问,教师进行点评,并在课后将PPT上传至超星学习通平台,各组成员和教师打分。因此,大家都能在课前认真查阅资料,提高学习主动性。由于主题要求对一定的观点进行论证,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考核评价
在新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线上成绩与线下成绩各占50%,其中,线上成绩又分为视频观看20%、课后测试15%、分组任务15%、签到10%、作业15%、讨论10%以及线上期末测试15%,线下50%为期末笔试成绩。由于以前的考试为随堂考查,学生只要不随意缺勤,基本上都能拿到较好的成绩。经过改革,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追踪,每一分都体现了学习过程,避免了混课堂的现象,成绩结构也更加合理。从学习通平台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清晰,学习任务的完成更加有据可循。
三、教学设计
笔者以“日本社会与文化”课程的第四单元为例,进行线上线下教学设计。首先,线上课要求学生观看第四单元的视频。第四单元的视频包括日本的生活方式、日本的体育以及日本的义务教育三课内容。而日本的生活方式中包括日本的饮食、服饰等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本单元重点内容为日本的生活方式,需要线上线下结合进行学习。关于日本生活方式的学习,学生除了观看视频之外,还需要对日本的中华料理进行讨论。
2.“版权专有使用授权书”可在本刊网站的“投稿指南”下载;签名作者的顺序及人数一定要与稿件一致;不方便签字者,可由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代签;加盖单位公章。
在线下课堂中,课前,教师要布置线下小组汇报任务:举例说明日本人的季节感,可以从和食、和服、文学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所给题目,学生在课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查阅资料、制作PPT,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课中,学生从和食的造型、摆盘、名字以及和服的花纹、日本文学等方面对日本人的季节感进行总结,提高资料搜集、总结归纳的能力[2]。每班为一组进行汇报,增强竞争意识和班级荣誉感。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引导学生思考日本人季节感产生的原因。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是日本人产生季节感的重要条件,稻作文化也影响了日本人季节感的产生,这要求学生对日本文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及中国文化的影响有较深层次的了解,而这些知识在课前的任务里都有所体现,学生已经有了知识储备。
学生在线上讨论了日本的中华料理,其中有一些在中国是没有的,比如“天津饭”“八宝菜”等。近几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更多的中国餐饮业也陆续进入日本市场,比如珍珠奶茶、小肥羊、海底捞等都掀起了一股热潮。而这些餐饮进入日本,并没有像以前那样经过改造、符合日本人的口味之后才能面世,而是直接采用中国本土的味道,按照原有做法进行。那么,这些中国菜进入之后为何会受到追捧?教师要请学生讨论这些中国味道在日本受欢迎的原因。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珍珠奶茶因为是甜品,口味本来就容易接受。与日本奶茶最大的不同在于“珍珠”,日本人喜欢“珍珠”的口感。
2.小肥羊主打“医食同源”,走养生路线。中医中药对日本人来讲并不陌生,有群众基础。
3.海底捞与“小肥羊”不同,亮点是服务周到,“变脸”“扯面”等这些精彩的表演能够吸引日本人。
这些中国文化元素各有特色,与美食结合很自然地进行了文化输出,是中国国力强盛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
课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家乡有什么样的特色料理可以面向海外输出,或者如何介绍自己家乡的特色美食。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日本料理的特征,而且对日本餐饮多元化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认识到近年来中国文化输出的现状以及带来的影响,增强了文化自信,以此达到教学目标中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目标的要求。
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弊端
(一)优势
学生利用线上资源学习,打破了学习的时间空间限制,对于存疑的问题,可反复观看,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全程有记录,可以有效提高学习主动性及自主学习能力。数据显示,100%的同学参与到平台课程中,教师要求的线上课程内容完成率达到95%以上。与传统课堂相比,学生的参与度显著提高。
线下课,教师对浅层知识点不用重复讲解,在线下课堂与学生共同探讨深层话题。课堂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可以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意见表达,其他学生也可以进行提问,在讨论中产生思想的碰撞。新的教学模式也能启发教师进行更进一步的教学改革与探索,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弊端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虽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是还未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我校学生本身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都稍显不足,需要教师不断催促与监督,比如有些学生不能及时观看视频、做课后测试。虽然数据显示完成度较高,但背后的质量如何难以得到保证,违背了混合式教学的初衷。
小组任务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但由于合班上课人数多,分组任务不能兼顾每位学生。小组一般为5人左右,有些学生会产生依赖心理。从线上资源来说,已经建成的资源可以反复使用,但是录制教学资源费时费力,不能随时更换,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端。如何做到根据教学情况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新需要教师认真考虑。
五、教学反思
真正有效的混合应该是多层次混合式,即线上线下的高度融合。如何实现线上课程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多层次混合,是我们接下来应该去努力的方向。虽然目前的教学内容尽量努力做到线上线下自然融合,但有些内容稍显牵强,或并未达到高度融合的程度。教师的备课量非常大,课程内容重构需要不断地摸索,每一轮教学都需要教师重新制作教案和课件。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考虑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和如何提升课堂的吸引力。
线上资源建设耗费了学校相当大的精力,本专业学生人数有限,因此,线上资源仅服务于本校本专业学生会造成资源浪费。如何面向社会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学生或者社会人士利用线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