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下的红色廉政文化研究
2023-08-13杨媛
杨媛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红色廉政文化有利于党员干部树立廉洁从政的观念,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党员干部的廉政水平。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提倡用社会存在分析社会意识。因此,笔者在探讨红色廉政文化的研究现状时,也会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从社会存在的角度阐释红色廉政文化的研究现状。
一、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下的红色廉政文化研究现状
在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中,生产方式是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因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红色廉政文化属于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亦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部分学者基于此对红色廉政文化进行了相关研究[1-4]。
(一)内涵研究
在2011年,学者李学宏在其《试论红色廉政文化》一文中,对红色廉政文化的思想内涵作了深刻的阐述。李学宏认为红色廉政文化产生于中国的革命斗争年代,实践基础是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革命斗争中的廉政建设实践[5]。李学宏还具体阐述了红色廉政文化的思想内涵,其内涵主要包含四个维度:第一,革命先辈们不畏惧流血牺牲,对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无坚不摧地坚守;第二,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中以身作则、克己奉公而展现出的清廉为民本色;第三,时刻能够激励全党克敌制胜的艰苦奋斗作风;第四,在党对反腐败的重视下,我们始终要有一颗严厉打击腐败的决心。对于红色廉政文化内涵的研究,部分学者还存在一些稍微不同的见解。在2019年,李丹在其《传承与创新:红色廉政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实现路径》一文中,也从不同的四个方面揭示了红色廉政文化的内涵:一是红色廉政文化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文化;二是中国革命是红色廉政文化的实践基础;三是红色廉政文化对中国传统廉政文化进行了革新,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四是红色廉政文化是革命时期的廉政文化的缩影,在当代是可以助推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6]。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李学宏与李丹的共同之处是认同革命实践是红色廉政文化产生的实践基础,他们都是站在中国革命这个大社会背景下去发掘红色廉政文化的内涵的。红色廉政文化作为社会意识,是从革命实践这个社会存在中抽离、提取出来的,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映。
(二)形态研究
红色廉政文化的形态研究是从社会存在需求出发的。为了响应提高红色廉政文化有效利用率的号召,在2014年,学者王员、肖洁在《文化结构视阈中的江西红色廉政文化形态研究》中阐述了红色廉政文化具备的三种形态[7]。首先是物质文化形态,其主要是指革命遗址、纪念馆和展现革命思想的小说、歌曲等文化作品。其次是制度文化形态,他主要包含预防腐败的规章条例、严惩腐败的法律条文、保持廉洁的监察制度。最后是精神文化形态,他是由无产阶级世界观、革命精神、革命道德传统等构成的,具体体现在优良的革命作风与革命理想信念之中。
王员、肖洁的红色廉政文化形态研究分类,条理清晰,与学界的文化形态分类保持了一致。红色廉政文化能借助物质载体进行传播发展,物质生产是第一性的。同时,红色廉政文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使得其能化为革命的精神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理论支持。
(三)主要时期研究
中央苏区时期和延安时期都是红色廉政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分析学者对其的研究情况,能够使我们对红色廉政文化的研究现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1.中央苏区时期
在搜集到的资料中,王小元、徐志宏在2018年发表的《中央苏区廉政文化建设的措施、效果与当代启示》一文中对中央苏区的廉政措施做了梳理、总结,再从产生的效果出发,结合实际提出了中央苏区廉政文化措施给我们带来的启示[8]。中央苏区的廉政文化措施主要是从舆论导向、学校廉洁教育、廉政制度建设、严惩腐败四个方面出发的。相关部门要抢抓舆论导向,做好反腐倡廉的宣传工作,将与反腐倡廉相关的方针政策、案件、取得的成果刊登在对应的刊物上。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做好廉政教育工作,秉承“廉洁从政是为了人民”的理念,创办学校。廉政教育方式也做到与人民生活相适应,从而能更好地调动社会大众参与廉政教育的积极性。其次,相关部门还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廉政制度的完善。最后,相关部门要严厉打击腐败行为,通过树立正反面典型人物进行反腐倡廉的宣传。王小元、徐志宏主要是从措施方面进行中央苏区廉政文化研究,其中的舆论监督举措其实早有学者涉猎[9]。
2014年,田延光在《〈红色中华〉与中共早期廉政建设》一文中,从贪污报道、揭露铺张奢靡、反官僚主义三方面,对《红色中华》的舆论反腐倡廉进行了解析[10]。《红色中华》曝光了大量的贪腐案件,对奢靡主义、官僚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可以说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刊物了,其对当时中央苏区的廉政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舆论反腐倡廉的研究还在继续,张树焕在2018年发表了《报刊监督与中央苏区的廉政建设——以〈红色中华〉中心的考察》一文中指出:“《红色中华》一开始就将督促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监督作为办刊的目的,通过建立专栏来实现目的。”他还指出:“《红色中华》将反对贪腐与反对官僚主义相结合,且积极助推党员干部廉洁教育。”对比田延光,张树焕对舆论反腐倡廉的研究更加肯定了《红色中华》的廉政教育意义。
2.延安时期
对于中央苏区红色廉政文化的研究,学者们都是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下,对苏维埃政府采取的具体措施着手开始研究。他们的共同之处还有对舆论反腐倡廉进行细化研究,点出舆论监督的人民性。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这点也反映在当时的舆论建设工作之中。此外,延安时期也是红色廉政文化研究的另一重要时期。
延安时期的开始时间约是1935年10月,约结束于1948年3月。雷青松于2015年发表了文章《延安时期中共廉洁政治建设考论》[11],分析了在这一时期,廉政建设的直接动因和廉政建设的具体举措,想给予当代建设一些启示。在延安时期,廉政建设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在当时日本三光政策与国民党经济封锁的双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为维存与壮大革命力量,呼吁廉洁奉公,打击贪腐干部,清理非无产阶级思想。此时主要采取廉洁教育、完善廉洁法规、完善监督体系、建立贪腐奖惩机制等措施来进行廉政建设。雷青松在文中还进一步对这些措施进行了细化。与田延光等学者对中央苏区时期廉政文化的研究相比,雷青松对延安时期廉政文化的研究不偏重对舆论监督的研究,这能为现代的廉政建设提供借鉴。
(四)价值与路径探索研究
1.价值研究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会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红色廉政文化的存在也有相应的价值和意义,同样也会对社会存在产生一定的作用。学者们不单研究红色廉政文化的含义,也对其价值进行了深刻解析。
李学宏在2011年提出“红色廉政文化存在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中国特色廉政文化是中国传统清廉文化与中国共产党廉洁思想结合而形成的产物,其是对红色廉政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红色廉政文化是中国特色廉政文化建设的根基,建设中国特色廉政文化必须创造性地继承红色廉政文化。”红色廉政文化是先进的文化,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所以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红色廉政文化建设。最后,李学宏还阐明了红色廉政文化能满足反腐倡廉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需要,红色廉政文化充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表达了革命者的理想信念,可以帮助党员干部抵御消极的腐败文化,坚定理想信念,防止其思想的滑坡。
李学宏的研究基本上是围绕红色廉政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而展开的,而李丹则是将红色廉政文化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探讨了红色廉政文化的价值。红色廉政文化中蕴含着革命时期产生的廉政文化基因,我们应将廉政文化基因与当代社会相协调,生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红色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继承与发展红色廉政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此外,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是红色廉政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目标,红色廉政文化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道德修养,从而提高全社会的修养。李丹认为红色廉政文化有利于新时代的反腐倡廉建设。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掘革命年代的红色廉政文化建设成果,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将其运用到反腐倡廉之中去。
李丹和李学宏都认为红色廉政文化具有反腐倡廉的作用,其实,红色廉政文化对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项福库和何丽在2015年发表的《红色廉政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中阐述了红色廉政文化对于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价值。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能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提供实践基地。高校可以开展暑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去感受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红廉精神,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更能加深学生对反腐倡廉的认识。红色廉政文化也丰富了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讲述毛泽东主席穿满是补丁的衣服的故事,加深学生对红色廉政文化的理解,这样更加生动活泼。此外,红色廉政文化还丰富了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的载体,高校可以组织各类红色廉政文化主题活动,积极动员学生参与,营造良好的廉政氛围。总之,项福库和何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使高校更加注重红色廉政文化对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的作用。
2.路径研究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红色廉政文化对社会有如此重大的价值,但其价值也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学界的一些学者便对其实现路径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李学宏认为红色廉政文化的教育实现,首先是高校要构建一个全面的红色廉政文化资源体系,将红色廉政文化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纳入其中;其次是高校要丰富传播渠道,促进红色廉政文化深入全社会之中;再次是教师要创新工作思路,以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开展红色廉政文化教育;最后,高校要运用红色廉政文化资源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反腐能力。李学宏的研究是比较全面的,但是每点的深入研究欠缺一些。项福库与何丽则重点对红色廉政文化的大学生反腐倡廉的路径进行了研究。首先,高校可以在校园网和校报上开设与红色廉政文化相关的专栏,并积极动员学生进行投稿,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其次,高校要组织红色廉政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开展专业化的红色廉政文化教育;最后,高校还要积极开展红色廉政文化的普及工作,组织学生去红色廉政基地参观。
二、结论
本文的参考文献均是笔者个人检索的与红色廉政文化相关的期刊文献,但可能因个人主观因素,会存在筛选文章不够全面的情况。近年来,学界对红色廉政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基于现存的问题,笔者也进行了一些反思。一方面,相关学者可以多从基础性的研究着手红色廉政文化的研究工作,研究红色廉政文化的全国分布状况与特色,构建起一个全面基础的红色廉政文化研究体系;另一方面,研究视域是衡量研究水准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的研究多是对革命年代的红色廉政文化进行了研究,缺少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是极具挑战性的研究,不该被忽视。此外,学者们还需要多扩宽红色廉政文化的研究思路,不要局限于学校教育、党员干部教育等方面,可以将研究目光放在红色旅游景区上,依托景区进行红色廉政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不要浮于表面,要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出红色廉政文化的价值。